追寻失落的岭南绝唱*岭南地方戏剧传承与发展⑩
传统粤剧演出前一定要演一台 《六国大封相》。以往广东粤剧院下乡演出时,农村的观众都不大爱看《六国大封相》,这戏是看排场的,没什么情节,看来看去都是那几个动作。观众打听了几点演戏,总是说:“不急不急,等封相演完了再去。”于是,粤剧院渐渐就不演《六国大封相》了。可是当他们去香港演出,同样省去《六国大封相》时,却被香港的观众骂他们“偷工减料”。
粤剧及所有传统戏剧的流传,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经验。改掉多少,留下多少?何谓继承,何谓创新?不管个中尺度如何把握,粤剧依然身段倚丽地前行。
粤剧毫无疑问是岭南地方戏的代表。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标杆性的意义。粤剧也应有粤人的淡定,只要粤味不变,粤剧便不亡。
一定要好玩
台上风光无限,台下艰苦自知。任何一个戏剧演员,不经过苦练,不能有骄人的成就。任何一个剧种,不经过岁月的考验,不能承载厚重的文化。
羊城晚报记者问蒋文端:“你舍得送娇娇女去粤剧学校受苦?”
蒋文端说:“唔舍得啊!可是她自己喜欢,她比我小时候还喜欢!我小时候是妈妈叫我去考试的,女儿现在是自己要求去考试的!老师们都说她条件好,身段好声音好。可是真的练起来,才知道苦!有时练功痛得受不了,她就叫喊。她自己琢磨出来,说不能‘啊、啊’这样喊,要‘哦、哦’这样喊,这样才不会伤嗓子!”
蒋文端是著名粤剧花旦,梅花奖获得者。她的爷爷蒋拙庵,父亲蒋华燊,母亲崔德坤,都是著名粤剧人,如今两个女儿也很有粤剧天赋。大女儿李欣霈目前在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学习粤剧。正在上小学六年级的二女儿李欣臻不久前在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中演出。蒋文端饰演女主角阿锈,女儿饰演阿锈小时候。而担任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唱腔设计的,正是蒋文端的母亲崔德坤。在电影拍摄现场,就有崔德坤、蒋文端、李欣臻一家三代忙碌的身影。李欣臻虽然很喜欢拍电影,很多连说带唱的镜头也是一次过关,但她并不想像姐姐那样到专业学校去学粤剧。她觉得这个世界比粤剧好玩的事情还有很多。当妈妈惊讶于妹妹对粤剧唱词的超强记忆力时,妹妹说:“整天陪姐姐对台词,我都会背啦!”
拍摄粤剧电影,对于李欣臻小朋友来说,只是好玩的事情之一。而“好玩”二字,对于古老粤剧在新时代的发展,却是至关重要的锦囊。
不仅是好玩
广东粤剧院与网游合作打造动漫主题粤剧《决战天策府》,以交响乐伴奏排演《白蛇传·情》,重现硬朗炽热的南派武功上演《梦·红船》,在大学校园举行“武松和扈三娘”时尚“快闪”,巡回十所高校举办“粤剧与詠春”讲座……这些通通都是“好玩”的事情。改变传统从来都会引起争议,但争议也是一种繁荣。当越来越多人觉得粤剧好玩,愿意来玩,“传播”就成了“传承”的种子。
创作者可以走“歧路”,发现不对了,也可以往回走。要允许他们尝试。
观众可以看热闹,也可以看门道。可以真风雅,也可以附庸风雅。附庸久了,慢慢也就有眼光了。要欢迎外行人当粉丝。
当外行人看成内行,当演员从迷恋掌声到沉醉于自我修行的提高,艺术的播种便开合有度,繁花错落,春意满园。
要玩出个性
对于广东粤剧院近年这一系列有新意的剧目与活动,院长丁凡看重的当然不光是“好玩”,他是有深思熟虑的。
《梦·红船》主打南派武功,并不仅仅因为看起来火爆、过瘾,像现场感十足的功夫片,更因为南派武功是粤剧独一无二的特色。三年前,丁凡去北京参加中国戏剧学院的评奖活动,当粤剧考生汇报演出时,一些京剧专家问他:“你们粤剧打的功夫怎么和京剧一模一样呢?身段也很像,看起来就像唱粤语的京剧!”这话让丁凡很受刺激。粤剧武生的南派武功几乎失传,在台上用自己不擅长的北派功夫来打,怎么打得过别人呢?
丁凡决心排一台南派武功大戏。在排演《梦·红船》时,他光是纠正演员“拉山”的手势,就花了好长时间。这个动作,北派和南派大拇指的动作是相反的。虽然只是一个极细微的动作,但一复位,粤味就出来了。粤味是粤剧的个性。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有很多不同的道路,但剧种的个性是绝不能抹掉的。
这次拍摄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丁凡看中的也是这个故事的粤味。粤剧《伦文叙传奇》是一部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自1993年首演至今,已演出超过800场。去年,广东粤剧院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而粤剧《伦文叙传奇》,也作为“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于2013年和2014年先后赴北京和苏州参加全国优秀地方戏展演。
《传奇状元伦文叙》讲述的是广东明代状元伦文叙的故事。伦文叙是“卖菜仔”出身,经寒窗苦读高中状元,被招为驸马,他却不忘身份卑微时的恋人,拒当驸马。这是一出喜剧,语言诙谐,粤味浓郁。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由丁凡担任艺术总监,丁凡与蒋文端领衔主演,一众粤剧界及影视界明星联合演出,将电影艺术与数码科技引入粤剧舞台,打造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电影预计今年8月在全国及港澳地区上映。
除了剧中的岭南风土人情,丁凡更看重的是此剧的亲切感。这是一个老戏,观众耳熟能详。丁凡认为,好戏是经得起千锤百炼、一演再演的。如今粤剧界新剧频频上演,确是一种繁荣之像,但繁荣背后,也造成另一种浪费。做戏要做精品,而不是为了应付艺术节,为了某一次评奖活动。演员要有自己的首本名戏,剧团要有自己的经典剧目。
(甲午嘉平 近水楼)
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剧照
大型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拍摄现场
蒋文端(右)与母亲(左)、女儿,家中四代均有粤剧人
新编粤剧《白蛇传·情》
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
新编粤剧《梦·红船》
在佛山南海文化馆学粤剧的孩子
大家谈
以平常心态看粤剧走向,用实干精神促粤剧发展
潘邦榛(广东粤剧院著名粤剧编剧)
粤剧作为我国南方一大剧种,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根基,鲜明的地方特色,很强的可塑性,也一直有较好的市场,我们决不能消极悲观地断定它“很快消亡”,“快被踢进历史博物馆”;但冷静细想,市场经济在迅速发展,现代文化生活已趋于多元化,粤剧毕竟是一种传统艺术,离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它面临着这种冲击和挑战,不少问题需要认真解决,我们也不要过分乐观地奢望它“再度辉煌”,出现像过去五六十年代那样独领风骚、雄霸舞台的局面。我相信,粤剧,作为扎根民间的一朵鲜花,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将继续拥有一席之地;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在现代群众文化生活中将继续占有一个空间;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今后的粤剧应该而且可以在基本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关于粤剧的普及,有三点思考。
第一,普及粤剧,首先要多作演出、不断开拓演出市场。对于专业表演艺术团体来说,这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发展;既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也是普及粤剧的重要手段——演出场次增多了,演出范围扩大了,才能使更多群众有机会接触粤剧,欣赏粤剧、了解粤剧。
第二,普及粤剧,必须十分重视和充分发挥业余社团的强大力量。专业粤剧工作者人数并不多,专业粤剧艺术表演团体也较少,粤剧要普及和发展,仅凭这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年来,广东各地以至港澳、海外不少喜爱粤剧的朋友组建了许多业余的粤剧社团,而且有涌现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的势头。他们往往活跃在社会基层,联系着一大批观众;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发烧”的程度越来越厉害(有的原来只唱曲的也逐渐学起戏来),业余演出活动越来越活跃,他们作为生力军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明显。我们完全应该而且可以与他们取得共识,密切合作,借助他们的实力,支持和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并积极做一些艺术上的辅导工作,也从他们的活动中获取借鉴。
第三,普及粤剧,必须联结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推广。粤剧要深入人心,不仅要靠舞台演出,而且需要讲究“包装”,“推销”自己,不断地做舆论、做宣传。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关于粤剧的提高,也有三点思考。
第一,粤剧的提高,首先就在于提高竞争能力。粤剧要不断开拓演出市场,但市场规律不可抗拒,优胜劣汰。当代观众对文化生活已有更多选择,在种种冲击面前,粤剧要与各种艺术品种在市场上进行竞争,那就只能靠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进一步挖掘并发挥自身艺术的优势(如其他艺术品种所没有或缺少的唱做特色和粤味),认真正视并改进跟不上时代的各种问题、舞弊,拿出具有较高精神价值和商品价值的东西来。
第二,粤剧的提高,在艺术上既要力求全面,也要坚持多样化。增强粤剧的竞争能力,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粤剧的艺术质量和审美价值。要做到这点,就要力求在艺术上全面有所提高,既要提高创作和导演的水平,编写出上乘的剧本,作出最佳的艺术处理;也要提高表演技艺,造就出优秀的人才(特别是名演员),组成整齐的阵容;还要提高综合艺术的各个部门(包括音乐、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的整体水平,使戏更好看、曲更好听、景更生色,大大增强剧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令观众获得全面的、优美的艺术享受。
在全面提高粤剧艺术质量和审美价值的前提下,我认为艺术上还是要别具一格、各显神通。这里就涉及两个目前粤剧界争议比较大的话题。
关于大制作是否可取。我的看法是,既不要过多强调,也不宜一概否定。有的剧团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可作大的投入,运用激光、化学、电脑、电声等新技术,讲究包装,舞美豪华,而成本能够回收,戏也确实更美更吸引人,也就不妨尝试。大制作有大制作的优势,小经营有小经营的妙处,小制作也会有高质量,应该根据各自的条件,你搞你的,我搞我的。
关于传承与创新的矛盾,我认为应该解放思想,鼓励创新,但必须处理好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改革创新的幅度有多大,既不必也不能强求统一。有的戏可以离传统远些,对外的借鉴多些;有的戏在艺术上革新所迈出的步子会少些;有的旧戏甚至基本上“原汁原味”,只略加整理,着意继承传统剧目中的精湛表演……总之,我们可以力求粤剧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多样,更显灵活生动,让不同的剧团分别经营各种不同的类型、不同风格的好戏,将舞台搞得异彩纷呈,以满足现代各种不同层次观众的不同需求。
第三,粤剧的提高,关键在于粤剧界同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粤剧走向21世纪之时,我们更加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包括思想理论、艺术业务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的学习),更新陈旧观念,重视信息交流,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使自己的思想紧紧跟上瞬息万变的时代。
最后,我再说一个小故事。有人在手心里握着一只小鸟,背着手去问一位高僧:“你说我手中的鸟是死的还是活的?”他心想,如果高僧说是死的,他就张开手让鸟儿飞出来;如果高僧说是活的,他就捏紧手把鸟儿弄死。高僧想了一会儿,就说:“答案在你自己手中。”是啊,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啊!
21世纪的粤剧是“很快消亡”,还是继续生存且有一定的发展,“南国红豆”能否继续飘香?答案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