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 刘平清
特邀嘉宾: 广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 梁郁南
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院长、一级导演 梅晓
广州市作协副主席、研究员、一级作家 梁凤莲博士
勇敢面对 急起直追
准确把握粤剧现状,是推动粤剧发展的重要途径。粤剧现状是什么呢?那就是——“三喜”,“三忧”。
“一喜”——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演出市场。演出的稳定,戏金的高企,使我们的演出队伍及生存状态相对稳定,无须为明天的“无米下锅”而愁眉不展,从而稳定了一支艺术队伍,留住了“人”。
“二喜”——有一批海内外的热心人士及粤剧“发烧友”的热情支持。
热爱粤剧的热心人士及粤剧“发烧友”,用一腔热情及雄厚的资金,支持着粤剧从业人员,某种意义上也是推动着粤剧前行。因为有这么一支热情的队伍,让我们的艺术团队找到了一份支撑,也为从业人员带来了一些向往,同时,也为这支队伍注入了生存的动力。
“三喜”——剧团经费相对来说有保障。
因前所述,粤剧因为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较高收入的演出市场,加上热心人士及粤剧“发烧友”的慷慨解囊,再加上政府基本稳定的经费投入,所以,粤剧的生存状态与北方相比相对较好,因而没有出现北方一些剧团普遍存在的人才流失现象,粤剧艺术队伍基本稳定。
以上就是粤剧在全国戏曲行业举步维艰的状态下得天独厚的“三喜”景况,是现在求之不得的一种生存状态,我们理应珍惜。
说完“三喜”再说“三忧”。
“一忧”——艺术人才发展受阻,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粤剧因为前面说到的“三喜”及其他的一些原因,渐渐失去了北方剧团那种“穷则思变”的精神状态。因缺少“穷则思变”的精神,致使行业产生了一种对艺术发展的惰性。因为“惰性”,我们出现了有“人”无“才”的现象。
一方面,从业人员不少,艺术队伍超出“常规”的稳定,另一方面,却又是“编、导、演、音、美”的人才全面匮乏。因为没有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推波助澜,导致今日的粤剧发展走入了一种“好又好不起来,坏又坏不下去”的窘况。我们一部分艺术骨干为回避这一“窘况”,唯有用所谓的“市场”,自得其乐地规避现实问题,不敢面对与老一辈粤剧艺术家以及粤剧过去的差距,不敢坦然面对艺术上与全国的差距。即便有人勇于承认以上差距,也往往将发展受阻问题往没有编剧(剧本)上一推了之。没有编剧似乎就成了粤剧发展受阻的唯一替罪羊!久而久之,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一种不自醒、不自悟,只怨责他人的“惰性”的艺术状态,这就是“一忧”。
“二忧”——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严重滞后。
现在因为弥漫于粤剧圈的艺术“惰性”,所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等教诲,在有些人眼里竟成了“天方夜谭”。再加上确有小部分人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粤剧现实里,因种种原因成了没有多少技艺的“霸王”,于是,引来一部分人“群起效尤”,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于脑外,纷纷寻找投机取巧、一夜成名的捷径。于是,“东施效颦”的畸形艺术发展现象竟在全行业蔓延,甚至波及到培养粤剧未来之星的摇篮“学校”之中。“吃苦”、“勤奋”、“求学”渐渐成旧日往事,争名夺利却成了家常便饭。
“我们有市场,无须过长江”,常常挂在某些人嘴边的这句话,以及说这句话时表露的那种不屑与自傲,其实是这些人借此为搪塞,以掩饰技不如人的内心胆怯,是一面遮羞的挡箭牌。请问,长此以往何以让粤剧复兴?何以重现粤剧老一辈艺术家在全国艺坛的那种辉煌?
眼前,我们粤剧与全国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于某种意义上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种状态,使整支队伍对全国的艺术发展态势不甚了解,使我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与全国艺术发展相比处于一种不对称状态,使我们的艺术变革还处于一种“瞎子摸象”的困局中。这就是我的“二忧”。
“三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古人云:“穷则思变”,“知耻而后勇”。可怕的是全行业正处于一种“好又好不起来,坏又坏不下去”的状态中。为此,一部分从业人员为了这可怜的生存状态,宁愿选择安于现状,而一部分有才气的艺术从业人员虽然不安心此种状态,却又不愿意与这种状态抗争。于是,知难而退,选择富裕个人的发展计划,借托广东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态势,粤剧界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发展现象。一方面,各种耗费资源,以“短平快”,以牺牲艺术从业人员宝贵时间和才气而制造出来的晚会、演唱会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很难有一种理念将全行业优秀人才汇聚起来,组成一支真正高素质的“编、导、演、音、美”团队,静下心来、甘于清贫、甘于清静、甘于寂寞、潜心琢磨艺术的发展,做一出、二出,甚至是五出、六出真正的戏。也真正坐下来,静下来勇敢地面对和思考粤剧发展出现的断层;勇敢地面对和思考与全国艺术发展相比的落后;勇敢地面对和思考与粤剧过去及粤剧老一辈艺术家的差距;勇敢地“知耻而后勇”。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急起直追、改变现状,这是粤剧同仁理应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而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借鉴电影 实现突围
电影与戏剧,一对艺术的姐妹,在经历时代的风风雨雨后,她们的命运曾惊人地相似。然而,她们毕竟走着自己的路,虽相似却不相同。回顾中国电影十多年来走过的路,对今日的戏剧现状,具体地说,对粤剧的现状,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电影脱胎于戏剧,它的诞生,曾有人断言戏剧是“夕阳艺术”,必然走向衰亡。然而,一个新艺术样式的出现,并不是为取代某种形式而诞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会经历它的盛与衰。亡与不亡,不在于外部,而在于自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