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英与红线女


  2015年2月8日晚,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正在进行一场粤剧演出。幕间,著名粤剧名伶郑培英在台上接受某电台记者采访,她谈到自己昔日演的大戏时心情激动,突然间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晕倒后立即被送往医院抢救,不幸于当晚10时40分与世长辞。郑培英的辞世,对粤剧界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一)

  笔者采访了当晚与郑培英一起观看演出的著名粤剧编剧家潘邦榛,潘老师也感到事情来得太突然。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粤剧文武丑生叶兆柏的专场欣赏会“《红船星辉》之粉墨春秋七十载”正在文化公园中心台举行,已达78岁高龄的叶兆柏上演了精彩的折子戏,作为嘉宾的郑培英和潘邦榛在幕间休息时上台接受采访。郑培英在称赞叶兆柏这位数十年如一日的好朋友时表示,两人在台下是好朋友,在台上却是“死对头”,这指的是他们在戏中扮演的角色是对立面。比如在《血溅乌纱》中,她演好官的妻子,叶演贪官;在《山乡风云》中,她演善良的姑娘春花,叶就演坏蛋斩尾蛇,等等。

  郑培英回忆起过去在戏中扮演的角色,越说越激动,突然间她说了句“我晕了”,潘邦榛和其他人还以为她继续讲戏,谁知她一下子倒在沙发上。大家醒悟到发生大事了,立刻呼叫120急救中心派医护人员赶来抢救,但到了医院后,医生们竭尽全力仍然没能把郑培英抢救过来。粤剧名伶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人世。

  郑培英1936年10月25日出生,广东增城人。15岁已加入当地的粤剧团,拜擅演悲剧的傅少芳为师;1961年她从韶关粤剧团调到广东粤剧院一团,得到马师曾、罗品超、红线女等前辈的直接辅导,还与红线女同台演出现代戏《山乡风云》,使她得到很好的学习机会。她在唱腔上深得“红腔”的真传,赋予声腔以人物性格化的感情色彩。1962年,广东粤剧院一团要排演三出折子戏,在广东迎宾馆为周恩来总理和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人演出。令郑培英喜出望外的是,时任广东粤剧院院长的马师曾与她同台主演《屈原》之“天问”。红线女为使她演好婵娟这个角色,耐心启发她说:“婵娟虽是应工小旦,但要掌握寸度,不能过于轻巧、活泼,因为她受屈原教导,意态要有一个度。”当晚演出获得成功,令郑培英倍感兴奋。

  郑培英多年来在广东粤剧院主演过不少大戏,她最擅长的角色是饰演悲剧人物。她在《秦香莲》中主演的秦香莲,在《牡丹亭》中主演的杜丽娘,在《袁崇焕》中主演的袁夫人,在《血溅乌纱》中主演的程氏,都细腻深刻,神态逼真。她在古装戏《胡不归》、《劈陵救母》和现代戏《江姐》、《高山红叶》、《海角情天》、《乱世姻缘》中,也有上佳的表演。郑培英于1993年12月在广州举办了“秋天的回报”个人艺术欣赏会,充分展示了她的艺术成果。


(二)

  郑培英对扶掖青年演员尽心尽力,她担任广东粤剧学校艺术顾问期间,热心为学生授课。多年来曾收曾慧、麦玉清、李池湘、阮莉等青年演员为徒,这些徒弟后来都成为名角。曾慧是她收的第一位弟子,她并没有以老师的身份自居,而是事事与曾慧有商有量。郑培英把自己与曾慧的关系看成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并称赞曾慧“具大师姐风范”,“姐妹友爱其乐融融”。曾慧是一个广采博览之人,她除了拜郑培英为师外,还接受梁荫棠、萧月楼、谭佩仪、梁菁等粤剧、曲艺名家的传艺;1984年在香港演出时,又拜新马师曾为师,成为新马师曾的入室弟子。郑培英对此非常赞同,她认为自己的弟子拜多位名伶为师是好事,可以广泛吸收和借鉴各位老师的长处,使自己的艺术素质趋于完美。果然,曾慧在担任肇庆市粤剧团团长期间,于1989年率团赴英国伦敦等城市演出,其唱念做打俱佳的《凌波仙子》、《穆桂英大战洪州》两台粤剧,令英国观众为之倾倒。《凌波仙子》一剧曾创下国内外演出共600多场的纪录,曾慧排演这个戏时也曾受郑培英的指点。

  郑培英的另一位爱徒麦玉清,从老师的身上也获益匪浅。麦玉清在回忆老师时说:“郑老师对艺术的追求很执着,对徒弟的要求很高,从来不放过一个细节的瑕疵,但她教导人的方式很讲究。不用灌输式,而用启发式;不用责备式,而用鼓励式。这样就易于让人接受。”她谈到前年自己排演粤剧《蔡文姬》,在剧中饰演蔡文姬一角,为了得到郑老师的指点,她将剧本拿给老师看。老师在很多句子上都写上了演绎的意见,还详细讲解蔡文姬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所处的时代的历史背景。在进入排练时,郑老师看到她有一句“滚花”的腔拉得不够好,便建议她采用另一种方法,使之更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接着又亲自示范了一次给弟子看,直到弟子对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恰到好处。

  麦玉清2月8日要随团到粤西农村演出,因而在7日中午与郑老师和老师的家人共叙午餐,那时老师的精神很好,鼓励弟子在春班演出中加倍努力。麦玉清祝老师新春愉快,健康长寿,并约好3月份与众弟子一起到老师家中,请老师传授唱腔艺术,特别是滚花唱法。没想到老师8日晚就发生了意外,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与世长辞。麦玉清对此难以接受,伤心至极。如今她只有更加刻苦钻研艺术,像老师那样把弘扬粤剧艺术作为自己的终身职责。


郑培英与小神鹰

(三)

  郑培英从艺60年,以其精湛表演倾倒过大量观众,但她不仅仅满足于舞台表演,而是用多种方式推动粤剧的发展。她根据自己善于写作的特长,在著书立说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她曾与人合作编撰《粤剧大全》、《粤剧欣赏手册》、《郑培英粤剧唱腔集》、《郑培英艺术之路》等书,还录制了许多粤剧音像制品。而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一本书,则是她的专著《梨园未了情》。

  早在2006年,郑培英就完成了书稿《梨园未了情》的写作,该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它并非郑培英个人艺术生涯的写照,而是她对自己熟悉的同行、朋友、戏迷的真实记录。但由于各种原因,书稿搁置多年未能出版。直到2013年,钟爱粤剧的爱浪凯旋集团董事长胡智荣先生知道这件事情,便积极促成该书的出版。他牵头成立了编委会,并邀请粤剧粤曲名家潘邦榛与潘洁英参加,他们与郑培英一起对全部书稿进行了梳理,并充实有关内容,终于使《梨园未了情》一书得以正式出版。

  该书共收入206篇文章,所记述的人物大多是粤剧界的,也有少量是曲艺界的,而这些人物又大多是内地的,少量是境外的。在这些人物中,既有表演艺术家、导演,也有编剧家、撰曲家,还有音乐家、舞美师等等。读着这本书,我们仿佛看到那些远去了的粤剧人物和经典故事又重新出现在面前,那些似乎被人遗忘了的岁月又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一位位粤剧大师如马师曾、罗品超、红线女等再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据潘邦榛所撰《郑培英的深情记述》一文,提到《梨园未了情》的一大亮点便是记述了若干著名粤剧艺术家的高尚品德和深情厚谊。
比如在《大师风范、王者气派》一文中,作者分析了马师曾的表演艺术风格,并追溯到1962年自己有机会排演名剧《屈原》,自己担心演不好会影响马院长的声誉。马师曾却鼓励她说:“在台上,你的对手不是马师曾,是屈原;你也不是郑培英,是婵娟。”并亲自为她讲戏,分析她所饰演的角色的性格特点。这使作者增强了信心,掌握了要领,成功地塑造了婵娟这个人物。

  又如在《粤剧不老松》一文中,作者称赞了罗品超在塑造荆轲等人物的成功之处,充分肯定了罗品超的艺术创造力,同时又指出罗是一位平易近人和热心扶掖青年的长辈。作者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罗品超不嫌她艺术上的稚嫩,提议郑与罗搭档演出,他们合演了《凤仪亭》、《南海长城》、《山乡风云》等戏,使作者迅速成长。这件事让作者“终生难忘”。

  郑培英在从艺的道路上,深感前辈对后辈扶掖的重要,因而她也招收了10多名弟子,逐一对他们谆谆善诱,耐心教导。直至逝世前,她还决定招收第17名弟子,并准备在2015年春节后举行收徒和拜师仪式。遗憾的是,她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愿郑培英在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