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五邑人哼着粤剧粤曲,漂洋过海,也不知有多少奔走于海内外、传送“乡音”的粤剧演艺团体和艺人们,在江门五邑的土地上孕育、成长。

“粤班开山鼻祖”邝新华在清末复班开馆,对广府戏的崛起功勋卓著,其足迹遍及东南亚各国,声名远播大洋彼岸;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的台山籍华人李是男组织同盟会旧金山分会,创办“新舞台剧团”并粉墨登场饰小生,为广州黄花岗起义募集款项,成为孙中山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局长兼司库;同为新会志士仁人的陈少白和李纪堂,创办“天演公司”,招收80名青少年教授戏剧表演,成立“采南歌剧团”,开“志士班”之先河;从新会走出去的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所创作的《劫梦灰》、《新罗马》和《班定远平西域》,实为最早的粤语剧本的编剧;在开平出生的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自上世纪40年代,唱红粤港澳,饮誉海内外,她70多年的从艺生涯,演绎为一部活生生的粤剧发展变迁史;还有陈非侬、廖怀侠、蛇仔利、陆云飞、靓玉麟、关德兴、李翠芳、周瑜林、陈锦棠、芳艳芬等,一代一代的粤剧艺术家,身上沾满着五邑泥土的芳香,从粤港澳走向东南亚各国和大洋彼岸。江门市粤剧团就是这成百上千演艺团体中的一个新生代表。

江门市粤剧团,在境外,则称广东省五邑粤剧团。它是1978年由市文化部门贷款8万元恢复重建的一个新生剧团。广东省粤剧学校的毕业生是这个新生剧团的生力军。30多年来,这个剧团从五邑到广州,上长沙、进上海、三赴美国、数十次到港澳献艺,情系村民,艺惊侨胞,誉载史册,成了珠江三角洲粤剧演艺团体中的佼佼者。笔者作为中国国学的传播者和戏曲文化的研究者,对这个剧团在农村、香港演出进行过采风,与剧团演出人员有着多年交情,对他们朴实而执着的艺术精神和他们在艰难曲折中所取得的骄人业绩,由衷地感念与钦佩。作为江门唯一的市级专业粤剧团,他们在五邑文化的传承链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承上启下作用。

1  向农村拓展生存空间

在粤剧繁盛时期,五邑地区名伶辈出,群星荟萃,戏班林立,仅开平县阵容整齐的戏班就有数十个。建国初,县有剧团,村有戏班,江门专区粤剧团、长城粤剧团、江门粤剧团实验队、新会粤剧、新会实验粤剧团、开平粤剧团、开平红星剧团、台山粤剧团一团、台山粤剧团二团、鹤山粤剧团等,都是当时颇富盛名的专业剧团。每到秋冬农闲时节,或遇良辰吉日,无论城市农村,都以搭台唱戏为乐,而开平的赤坎大同戏院、长沙大戏院、新昌东河戏院等戏剧演出场所,则更是演出频繁,锣鼓不断。

江门市粤剧团是一支只有48人的精干队伍,每年财政拨款不足50万元。为了生存发展,剧团大胆地进行了内部管理机制和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长期以来团长委任制和薪酬跟档案走的传统,实行团长全员民主选举和员工薪酬分配新方案。与此同时,他们大力开拓演出市场,送戏下乡,谋求生存之道。2004年,江门市粤剧团去大同村演出时,笔者随同前往。在与观众交谈中,感受到村民不仅热爱粤剧,而且对江门市粤剧团的演出情有独钟。他们说,这个剧团的当家花旦唱得悲哀凄美,催人落泪;文武生潇洒俊雅,有新马风范,其他演员都阵容整齐,很叫人喜欢。

江门市粤剧团每年下乡演出130场以上,每场演出费8000元至1万元不等。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今年上半年,送戏下乡已达600多场,观众900多万人次,既忠实地履行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了粤剧广场戏的民间风格和优良传统,又带来了近600万元的经济效益。

2  在改革中谋求发展

在传统文化遭受现代文化冲击、粤剧演出面临现代娱乐业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江门市粤剧团一直站在改革的前沿。它不仅是广东省内最早实施文艺管理机制改革的艺术团体之一,而且在不断提高剧团市场核心竞争力和演艺人员整体艺术水平、推进粤剧艺术改革创新等方面卓有建树。30多年来,这个剧团排练了《儿女恩仇慈母泪》、《皇陵冤凤》等近百个大型剧目,不少剧目在广东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香港电台、香港无线电视台录音播放,并出版发行,特别是大型新编古装粤剧《再打金枝》,在2003年“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荣膺剧目金奖,并囊括了编剧一等奖、导演一等奖、音乐设计一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表演一等奖,以及集体伴奏奖、优秀乐手奖、集体和个人育花奖等20多个单项奖。

《再打金枝》夺金摘冠,首先取决于剧目编剧的原创力度。它依据唐代宗大历年间天大旱,朝廷诏令还水于民的历史事实,围绕“白渠碾硙”毁与不毁,展开郭瑷与升平公主夫妻之间的戏剧冲突、朝廷与百姓之间的官民利益冲突,深刻反映了剧目重民生、反特权的鲜明主旨,又赋予全剧喜剧色彩。《再打金枝》在继承粤剧梆簧音乐声腔体系基础上,吸收现代音乐成分和民间戏曲音乐精华,对传统的粤剧声腔作出改革,使全剧的旋律节奏具有明快奔放、起伏流畅的整体美;同时,在场与场之间的舞台调度中,以宫女的翩翩舞蹈,构成“宫女墙”取代幕布,既掩护了舞台调度,又串联了上下场的剧情,使全剧的舞美、布景、化妆、服装焕然一新。

《再打金枝》一剧是粤剧改革的优秀成果。它充分发挥了出生梨园世家的潘关才先生的剧本创作能力和音乐天才,更展现了江门市粤剧团的整体艺术创造实力。

3  继承传统凸显本色

江门市粤剧团在致力于改革创新的同时,也注意对粤剧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为参加2007年广东省粤剧大汇演而重新打造的传统剧目《劈陵救母》,就是他们继承传统、凸显粤剧本色的艺术探索之作。《劈陵救母》是一出文武兼备的好戏。它张驰有致、阵容整齐、行当齐全、排场壮观,南拳武功绝技惊人,是粤剧传统剧目中粤剧风格和剧种特征十分明显的大戏。曾几何时,这个剧的演出,被删去“皇子司马俭闯三关”一出,使之成为文武不全的“文戏”,粤剧的传统风格和剧种本色大为削弱。江门市粤剧团重新整理编排此戏,恢复“闯关”一出武戏,使整台戏雄风重振,别开生面。

经过重排的《劈陵救母》,保持并强化了该剧原有的亲情伦理层面的传统道德理念,并挖掘和梳理出传统粤剧“起兵”、“排朝”、“拦路告状”、“一滚三飙”等表演排场,展现“打藤牌”、“打真军”等别具地方特色而又濒于失传的的粤剧南派武功传统,体现了粤剧的传统风格和文化基因,凸显了粤剧剧种的艺术本色。

4  情系侨胞心连学子

江门市粤剧团在继承传统、改革创新中不断成长,当年的年轻演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新一代后起之秀又开始崭露头角。当家花旦余阳丽师承粤剧大师红线女,得师真传而同样以“苦情戏”见长,唱腔流丽宛转,高亢凄美,该团的看家戏《儿女恩仇慈母泪》、《皇陵冤凤》等都展现出了她的表演风格。文武生严泽芳师承新马流派,扮相儒雅俊逸,唱腔通脱流转,表演沉稳厚重,真正成为“新马腔传人”。花脸武生高桂强师承粤剧老艺术家罗品超,扮相威猛,唱腔浑厚,表演洒脱,深受观众喜爱。小生刘洪贵、须生张国森、二花旦吴美珍、小旦郑丹尼等,均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而成为剧团的艺术骨干。更可喜的是,又一批青年演员如古非凡、符家声、陈韵玲、郑宁杰、李智平、梁小星等,都已经初露锋芒。

江门市粤剧团在改革中发展,在辗转海内外的艺术磨练中走向成熟。他们三赴美国,足迹遍及美国华人聚居之处,并十多次奔赴港澳献艺。1997年,该团应邀参加香港“庆回归”的演出,使“五邑粤剧团”誉满香港。香港的戏迷常常在周末赶到江门,在粤剧团的排练厅过戏瘾。2008年4月24日,该团应侨港五邑同乡联谊会之邀,在香港新光大戏院连续演出5场。也就是在这次演出的开幕式上,由既是“五邑粤剧团”永远名誉团长、又是五邑大学常务董事的侨港五邑同乡联谊会理事长欧阳永先生,主持签订了江门市粤剧团与五邑大学中文系的产学合作协议,使舞台派和学院派结成了以继承、弘扬粤剧文化传统为宗旨的合作实体。

早在2005年4月1日,江门市粤剧团在东湖剧院为五邑大学专场演出《再打金枝》,就引起了师生们的热烈反响;4月17日,在五邑大学十友楼举行了“新编粤剧《再打金枝》与粤剧文化学术讨论会”。这次学术讨论会,使“粤剧”成为五邑大学中文系学生的热门话题。一些学生戏迷酝酿着成立戏曲社,筹备举行粤剧演唱大赛。2006年艺术节,五邑大学成功地举办了粤剧演唱大赛,从此,粤剧演唱大赛成为该校艺术节的保留节目之一。与此同时,五邑大学“国韵戏曲社”应运而生。戏曲社的戏迷们在参加“广东电台南方生活广播”等节目制作中,得到了江门市粤剧团的悉心指导。一些学生常常在课余时间到粤剧团的排练厅观摩学习。2008年7月4日,江门市粤剧团又在五邑大学吕致和礼堂演出新编古装戏《三脱状元袍》。

江门市粤剧团情系侨胞,心连学子,在传承文化和建设侨乡的事业中谱写着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他们卓越的艺术成果,将永载五邑侨乡文化建设的史册。(本文作者为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五邑大学中文系教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