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午,在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即将来探望她的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关于粤剧传承,关于建设文化强省,她有一肚子话想说。 见到林雄,寒暄几句后,她就一股脑儿地倒出了心中的想法:粤剧应该如何改革,怎样培养人才,师资如何重要,艺术院校应开在哪里……那清晰的思路、饱满的热情,让人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位85岁高龄,从艺已72年的老艺术家。
“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劳动人民的红线女”,18个镌刻在红线女艺术中心大堂中的毛体大字,来自毛泽东写给红线女的一封长信,并成为红线女的座右铭。为了粤剧,她年轻时学戏、演戏,老来教戏、讲戏,就像周围人所说,“做一切有利于粤剧发展的事情。”
“成戏又成人”
1938年广州沦陷,生活困顿,连13岁的红线女也要挣钱谋生。依靠过人的天赋和努力,红线女新中国成立前已红遍东南亚。“但是很奇怪,每次看到人家放风筝,我就觉得自己好像一只没有线的风筝,直到1955年国庆。”那一年,红线女来到北京,惊喜地感受到新中国对文艺工作者的重视——一个戏曲演员能在新社会有这样的地位,她当即决定回国。
找到根的红线女,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劳动人民的红线女”本色。1955年回穗后,她勇于革新,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等艺术,先后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等近百个剧目,90多部电影,形成独特的“红派”表演艺术和脍炙人口的“红腔”。
“成戏不成人”,是数十年前父亲对女儿不得不走上从艺之路的深切担忧;数十年来,红线女以杜鹃泣血的无畏与牺牲,以精卫填海的执着与追求,终于走出了一条“成戏又成人”的辉煌大道。
为学生鞠一躬
随着年事增高,渐渐淡出表演舞台的红线女将粤剧的传承视为使命。1998年,广州市政府为表彰红线女的卓越贡献,投资兴建红线女艺术中心。“这是一间课室,一座殿堂,还是一片传承粤剧艺术的绿洲。”艺术中心工作人员练行村动情地说。
“她认真地教一切愿意学习粤剧的人,不管谁,一说想学粤剧,她像吃了蜜糖一样甜,恨不得将所有的东西一股脑给你。”同为粤剧演员的女儿红虹说。红线女经常到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听孩子们唱粤曲,教他们唱粤剧。她常说,“这些孩子里头会有一些是我们艺术事业的接班人。”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欧凯明始终忘不了20多年前恩师红线女因为他而鞠的那一躬。1989年他毕业于广西艺术学校,当时学校舍不得放他到广东。红线女来了,见到相关领导,起身就鞠了一躬。“当时我在旁边看,觉得这么一位大艺术家能为一个青年演员这么做,好感动,从那开始我决心好好学戏。我压力很大,好怕辜负她的希望。”说到这里,欧凯明声音哽咽。
很多粤剧革新从她开始
细细品味纪念红线女从艺70周年的纪录片《艺海明珠》,你能感觉到红线女好像从未老去:站在白玉兰领奖舞台上的红线女,踩着红色高跟鞋的脚步轻盈,当她唱起《荔枝颂》,依旧震撼全场。她握拳大声笑称“我是18岁的红线女”时,你也会会心地笑、会心地鼓掌——岁月远去,赤子之心永恒纯真!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红线女,今年5月带着她拍摄的全国首部粤剧动画片《刁蛮公主憨驸马》参加“九艺节”。“我认为我的工作就是让孩子们知道粤剧、听到粤剧。可是我年纪大了,形象不行了,不能到处登台演出。想来想去,我就决定拍动画片,尝试用这种方式传播粤剧艺术。”
其实很多粤剧革新都是从红线女开始的,包括尝试用钢琴和交响乐伴唱。她总说,粤剧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艺术,要跟着时代走,跟着人民的需求走。剧本不能总是老题材,词曲改了以后要听听观众的意见,如何将粤剧和现在受欢迎的艺术形式结合,都要研究。艺术院校不能总放在偏远的地方,戏要在看中学,要方便学生看戏。政府应给人才以支点,落实地位待遇,让‘能人’静下心来搞创作、搞研究……”有人为粤剧的未来担忧,但红线女始终信念坚定。在她看来,只要演绎时代,站在时代前列,粤剧艺术就不会消亡。(红线女(速写) 罗雪村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