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相关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yzyd/culture/20131209/c_118470002.htm

著名粤剧大师红线女病逝 一曲《荔枝颂》成绝响

在11月13日举行的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上,红线女高歌《荔枝颂》 陈骥旻 摄

著名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因心脏病突发,于8日晚8时40分在广州病逝,享年89岁。

广东粤剧院宣传推介中心主任梁彦兰向记者证实了这一噩耗。他说:“太突然了,我都不敢相信。”梁彦兰称,红线女在8日晚饭时感觉心脏不适,即送往广东省人民医院抢救,但未能挽救回红线女的生命。红线女在医院抢救期间,广东省文化厅等有关部门的官员也在医院陪伴。

在11月13日举行的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上,红线女还和原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合唱一曲《荔枝颂》,赢来满堂喝彩,然而,这曲《荔枝颂》也成了这位一代粤剧大师的绝唱。

红线女是广东开平人,演过近百个粤剧,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腔。代表作《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更被视为粤剧唱腔的经典。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2009年10月11日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据了解,红线女上世纪五十年代供职于广东粤剧院,80年代调往广州市粤剧团。1998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红线女艺术中心”,红线女便一直在“红线女艺术中心”工作,近年来不仅仍活跃在舞台上,还为培育粤剧新秀殚精竭虑。

广东粤剧院的官方微博用一张红线女的黑白照配发消息称:广东粤剧院深切怀念著名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红线女老师于2013年12月8日晚8时40分在医院病逝。红线女老师毕生致力振兴粤剧,对粤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红线女老师的去世是广东粤剧界乃至全国文艺界的一大损失。(完)

【新快报】 相关链接:http://epaper.xkb.com.cn/view.php?id=900970

粤剧名伶红线女病逝 享年89岁

■今年11月30日,红线女在广州粤剧院60周年晚会上。羊城晚报记者郑迅/摄

■今年6月1日,红线女与石牌小学少儿粤剧社的小演员欢度"六一"。羊城晚报记者郑迅/摄


  ■新快报记者周雯 于杨

  一代粤剧名伶红线女,昨晚猝然断香魂,享年89岁。

  10天前,广州粤剧院六十年大戏,红线女老师同市长陈建华交耳畅聊,结束后上台呼喊,“我今晚不是非常高兴,我是万万万万分高兴。”笑声响遍整个晚会。

  不想,这竟是她最后一次公开登台。

  心脏不适送医,抢救三个多小时

  昨晚11时,广东粤剧院官方微博率先披露消息:“深切怀念著名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红线女老师于2013年12月8日晚8时40分在医院病逝。红线女老师毕生致力振兴粤剧,对粤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红线女老师的去世是广东粤剧界乃至全国文艺界的一大损失。”

  新快报记者致电红线女弟子欧凯明,其因悲伤而一度哽咽,并透露红线女老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过世,昨晚11时许,市长陈建华、广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志强等人连夜前往哀悼。

  昨晚11时30分许,记者赶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英东楼6楼心脏监护室。据医护人员介绍,昨日下午5时许,红线女老师在晚饭时因心脏不适,被送至医院,情况危急进入监护室。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救终宣告无效,于昨晚8时40分许告别人间。红线女艺术中心昨日也连夜挂上白布,以示哀悼。

  消息太过突然,让人无法接受

  “太突然了,前天我还和她一起吃饭,她每天早上都会请学生喝早茶,聊得很开心。”红线女的得意门生、红豆粤剧团团长欧凯明,昨日在电话中,没聊两句就已哽咽,“一时真的无法接受,我因为晚上有演出,没能赶过去见最后一面。”

  据广州市粤剧院宣传负责人徐碧介绍,平日并没有听说红线女老师身体有问题,广州粤剧院六十周年的晚会,彩排至正式演出,她都来参加,“最近一次听到她生病,是一两个月前,有天晚上她突然腰特别疼,120都来了,送到医院,吃了一些药就出院。”

  红线女的学生、广东粤剧院副院长钟健对尊师的离世,备感懊悔,“昨天上午,广东舞蹈戏曲学校的学生还去红线女艺术中心看望她,她不仅给他们上课,还同他们一起吃饭。我本来要去的,因为粤剧院的事务太多,昨天就没有去,最后一次见她是感恩节。她的离开,必然是广东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特写

  红线女的“最后一课”

  “昨天红老师给学生们上课时还精神得很,我怎么都不敢相信,老师今天就不在了。”广东粤剧学校邓老师告诉记者,7日上午,他曾带28名学生到红线女艺术中心,接受红线女给学生们的点评指导。“那时候老师精神很好,说话声音很洪亮,怎么都没想到,这会是老师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邓老师回忆说,11月26日晚,广东粤剧学校举行了78届演出晚会,该届晚会的主题“粤剧情系我心”,由红线女亲笔题词,她本人也亲临现场观看节目。演出结束后,学生们都急忙去了后台卸妆。“红老师心里想着给学生们做些点评,一看找不到学生了,就约了我们7号见面。”邓老师说。

  7日上午10点半,邓老师带着学生见到了红线女。学生们轮番表演,红线女一一点评。咬字吐字、唱腔姿势……有时点评到一半,红线女还会亲自示范唱一段。点评结束,已经接近中午1点钟,学生们跟红线女合影留念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那天,老师腰有点不舒服,坐久了就要站一会儿,站久了就需要坐一会儿,但人总体还是很精神的。”邓老师说,两个多小时的点评时间里,红线女不断地鼓励学生们,要努力成才,今后争取当粤剧舞台上的“角儿”,有几个学生接受到红线女的点评,既激动又紧张,还哭了出来。

  邓老师告诉记者,昨晚红线女说好要出席一场给广州市粤剧团老前辈筹款的演出,但开唱后都还未到。“打电话一问说住院了,一开始我们以为没啥大事,没想到过一会儿就收到了噩耗,大家到现在都还难以接受这个现实。”邓老师说。

  ■红线女简介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1924年出生,广东开平人,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红派表演艺术创始人。代表作《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被视为粤剧唱腔的经典。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2009年10月11日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新快报记者夏世焱/摄

■今年6月,红线女和儿子马鼎盛的幸福合影。新快报记者宁彪/摄

 4

  放弃优越生活回广州

  毅然放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地位和优越的物质生活,回到广州投身祖国的戏剧事业

  1955年,红线女毅然放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地位和优越的物质生活,回到广州投身祖国的戏剧事业。她上山下乡、深入生活,去体验人物的真切情感。她还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程砚秋帮助设计身段与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为她丰富《思凡》唱腔;还有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也都是她请益的对象。红线女把所学、所识、所获,都化成了艺术血液,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素养,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梅兰芳评价她的表演已达到了“化有形为无形”的最高境界。

  红线女在1965年推出的《山乡风云》,是粤剧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周恩来总理看完演出后高兴地说,没想到一个弱女子,竟能把革命女英雄演得这样成功。为了演活角色,红线女还特意体验军旅生活,摸爬滚打,射击居然可以打到9环。年逾八旬的红线女告诉记者,1966年她曾在上海人民大舞台连演15场《山乡风云》。时隔42年,她的弟子蒋文端又带《山乡风云》重返上海滩,让她倍感高兴。她坦言:“抢救粤剧遗产,扩大粤剧市场,时不我待!”

  5

  振兴粤剧永不言退

  我要竭尽所能,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献艺。所以,我还要进步,还要努力

  因十年浩劫,红线女曾离开舞台13年3个月。红线女说:“那时每次开会都要唱歌。我们不能唱,但我内心在唱。养鸡时没人看见,我就抓紧机会练功。喂鸡时吊几声嗓、打雷时喊几大嗓。即使身居仅4平方米的陋室,也不忘练身段、摆舞姿、走台步、跑圆场。因为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我总是告诉那些红卫兵,毛主席知道我,周总理知道我,我不是反革命。我坚信自己以后还会演戏,所以我一直很乐观,面对种种辱骂和艰苦,总是能够一笑置之。”1996年5月,红线女艺术中心在广州成立。她和她的同事们不懈努力,把中心建设成收藏、展示、传播红派艺术的殿堂;建设成粤剧爱好者参观、学习、娱乐的场所;建设成红派艺术学术探讨、理论研究的园地;建设成粤剧艺术探索、创新的阵地;建设成海内外艺术交流、联谊的沙龙。红线女动情地说:“我喜欢这句古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永远记得毛泽东主席曾写信鼓励我,要成为劳动人民的红线女。我要竭尽所能,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献艺。所以,我还要进步,还要努力。”

  粤剧因她得名

  “南国红豆”

  数十年来,红线女一直住在广州的华侨新村,过着简单和朴素的生活。在她的家里,没有摆放剧照,一楼的客厅里摆着她已故母亲的照片,而二楼的客厅里则摆放着一幅周恩来总理的画像,可见周总理在红线女心中的地位。

  红线女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是1955年归国参观时,在北京饭店举行的招待会上。红线女惊讶地发现,周总理竟然在饭店门口欢迎大家。第二次则是1956年3月,红线女和马师曾作为广东省粤剧团的成员,进京演出《搜书院》。周总理竟然自己买了戏票,来到位于前门外的大众剧场看演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特意到后台来看望大家。在后来的“昆曲《十五贯》座谈会”上,周恩来总理提到了粤剧,肯定了粤剧革新的成绩,肯定了马师曾和红线女的贡献,并说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受到重视。从此,粤剧便有了“南国红豆”的美称。

  生平

  ●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广州,广东开平人●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1942年改用“红线女”艺名

  ●1952年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

  ●1955年返回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

  ●1996年“红线女艺术中心”成立●2001年美国纽约州授予“2001年度最杰出艺术家”●200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得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

  关于粤剧和人生

  红线女如是说

  “我是18岁的红线女。”“做一切有利于粤剧发展的事情。”

  “我学生不多,我对年轻一代要求不是要学我。”

  “艺海无涯,总有学不尽的东西。我好开心的是,我在这个年纪,还能够登台演戏,演新戏。”

  “粤剧要让年轻人过瘾。”

  “我活一天,就要为‘南国红豆’继续贡献力量。对粤剧,我是一往情深,直教生死相许啊。”

  ■关键词

  乐观

  “文革”挨打不哭

  有记者曾经问红线女,“您受过很多磨难,不管是在旧时代学戏、演戏,还是后来“文革”当中受到迫害,您是如何捱过这些苦难的?”

  红线女说,我自信、乐观。我不怕,那些人斗我,我说:“干嘛?你们不应该斗我啊,我又没反毛主席、没反共产党,又那么努力工作。”人家“啪!”一个耳光扇过来,我也不哭,哭干什么啊?那时每次开会都要唱歌,我们不能唱,我就内心唱。所以我特别喜欢狂风暴雨的时候,可以放心大胆吊嗓子。哈哈!还有吆喝鸡群的时候,没有人看见我,我就走台步啊,圆场啊,一边也吊嗓,当作练功。因为我觉得,我还可以演戏的,就抓紧一切机会练习。现在想来,那些苦过去也就过去了,红卫兵也不是故意的,时代造成的错误嘛,有的人到现在还和我有来往,我从不记仇。

  敢言

  讲真话不平则鸣

  关于自己在生活中爱打抱不平的提问,红线女说,不是打抱不平,而是不平则鸣。如果不讲真话,就不是红线女了喔!我假不出,觉得没有什么必要讲假话,好就好,不好就是不好。

  韩寒曾在电视节目上说巴金、冰心等一些老作家文笔太差,红线女说,“我看了这说法心里很受不了!对老一辈作家,用今天的审美、判断标准对其作品发表过激言论是不恰当的。事实上,这些优秀作品对今天起了很大的作用,记载了当时的历史,并把历史进程推到了今天,培养了很多读者。现在时代背景不同了,跟过去考虑的东西也不一样,但不能拿今天的‘炮轰’昨天。我始终觉得,懂得承继过去,才能产生今天的发展,我们这一辈,也是从过去中承继过来,还有心学习当下新的东西,年轻人不是更应该理解这一点吗?”

  创新

  粤剧要有生活

  近些年粤剧舞台上出现了不少有革新意识的剧目,如《花月影》、《刑场上的婚礼》、《三家巷》等,体现粤剧在不断发展,也确实吸引了一些新的观众。但也有不少议论,如说其中出现了“吻戏”,台词太过直白,唱腔改动很大、不像唱戏倒像唱歌等……红线女说,粤剧成其为粤剧,最重要的就是有生活,有生活才有人物!如果你说这些都不能接受,那以前我出身的时候唱就唱白话、念白就念中州韵白,更不好接受吧?但我们也是逐渐改变。

  粤剧改革还是要实事求是,不能动摇粤剧的根本。怎么改法?亲吻啊什么的,在适当的时候还是可以。

  遗憾

  没有演过戏

  红线女说,“我觉得推广粤剧、让孩子们知道听到原本就是我的工作,但我年纪大了,不能到处上舞台演出,形象不行了。我知道我不能再演戏,但我很喜欢演戏!想来想去,就决定拍卡通片。我小时候最喜欢看动画片,像卡通电影《雪姑七友》一直记得!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先是画好图像对不上戏剧人物形象,改了几遍;然后是配音,对着动画形象唱,如果感觉不对又要重配。我从没给谁配过音。”

红线女是中国文艺界公认的一个传奇。早在60多年前,她就是首屈一指的花旦王。50多年前,她凭《卖荔枝》赢得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金质奖章。20多年前,她获联合国颁发的杰出艺人奖和表演艺术奖。10多年前,她成立了红线女艺术中心。在中国现存的数百个地方剧种里,为在世演员建立艺术中心的,只有她一个。

  红线女曾经说过:“我活一天,就要为‘南国红豆’继续贡献力量。对粤剧,我是一往情深,直教生死相许啊。”

  1

  战乱中随舅母学戏

  她从丫环宫女等小配角演起,一直到观众瞌睡、演员也瞌睡的所谓“天光戏”中,才有机会担当主角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幼年在广州、澳门读书,外祖父、舅舅、舅母都是粤剧名伶,她从小对粤剧耳濡目染。老人回忆说:“小时候,我被母亲抱着去广州海珠剧场、太平剧场、乐善剧场看戏,没钱就坐三楼,那是当时最差的位置。1937年,日本飞机轰炸广州,父亲生意破产,我也没书念了,甚至没饭吃。母亲不顾父亲的反对,把我带到了香港,让我跟舅母何芙莲学戏,那时我才12岁。12月底,我从《梅香》开始学起,最初的艺名叫小燕红。学了没多久,香港就沦陷了。”

  1941年,日军轰炸香港九龙。红线女随舅母又辗转抵达广州湾。天资聪颖的她在靓少佳、靓少凤等粤剧大师的指点下,锋芒渐露。她从丫环宫女等小配角演起,一直到观众瞌睡、演员也瞌睡的所谓“天光戏”中,才有机会担当主角。之后,她借用唐代传奇侠盗红线的故事,改艺名为红线女。正是此时,她认识了粤剧大师马师曾,并加入马师曾组建的太平剧团,渐渐学会了拉腔、偷气,最终形成了让戏迷津津乐道的“马调红腔”。

  2

  与马师曾结为连理

  马师曾因教戏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红线女,两人互生情愫,很快走到了一起

  1943年初,红线女在马师曾的戏宝《刁蛮公主憨驸马》中升任正印花旦。一次,饰演刁蛮公主的蓝茵突然肚子痛得难以忍受,可是舞台下面的锣鼓已经敲响了。在极度紧张之下,马师曾命令红线女顶替蓝茵出场。红线女忐忑不安地一边上妆一边翻曲本,就这样硬着头皮出场了。谁知救场大获成功。事后,蓝茵不再回剧团演戏了,红线女正式跃升为正印花旦。马师曾因教戏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红线女,并因此对她产生了情愫,而红线女对马师曾也颇有爱意。于是,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抗战胜利后在香港定居。此后半个多世纪,倡导夫妻、家庭、邻邦以和为贵的《刁蛮公主憨驸马》,一直是红线女的保留节目。2000年,面对粤剧艺术越来越不被青少年熟悉的现状,她提出了把《刁蛮公主憨驸马》改编成动画电影的构想,希望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向青少年推广粤剧。经过4年努力,同名粤剧动画电影终于在2004年暑期公映,在广州10家电影院放映了382场,观众近2万人,还获得电影华表奖的优秀美术片奖,并制成音像制品在全国发行。

  3

  艺术上追求真善美

  凡是观众喝彩、拥护的戏,必然是演员所演的角色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是爱是憎,都会给观众有力的感动

  从1946年定居香港到1955年返回广州,这10年是红线女艺术上最辉煌的时期。当时香港兴起一种粤语歌唱电影,用唱曲取代对白。商业触觉敏锐的电影公司,邀请红线女走上银幕。《慈母泪》《大地》等80多部电影伴随着红线女的名字家喻户晓。但红线女并不甘心牺牲艺术来迎合电影公司的商业制作,她自掏腰包组建了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了《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演出前,她收到的花牌竟有三层楼高。之后,她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领衔演出粤剧现代戏《珠江泪》和《一代天骄》《王昭君》《蝴蝶夫人》等,把粤剧的旦角唱腔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红线女说:“我历来坚信,戏剧创作离不开真善美。凡是观众喝彩、拥护的戏,必然是演员所演的角色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是爱是憎,都会给观众有力的感动。角色没有生命,单凭唱工与做手来获致共鸣是不可能的。”从《搜书院》中的翠莲到《关汉卿》中的朱廉秀,从《昭君出塞》《三娘教子》到《李香君》,红线女受聆于前辈,浸润于传统,对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刻画细腻深入。她博采众长,脱颖创新,以其出众的才华独领风骚,为粤剧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今年6月7日,红线女身着她最喜欢的戏服拍摄艺术片《永恒的舞台》。新快报记者宁彪/摄

  ■新快报记者黄越尧

  “在我眼中,红线女就像她自己最爱的簕杜鹃,粗生粗长,但灿烂热烈。”在认识、采访了红线女几十年后,昨晚惊悉女姐过世消息的羊城晚报老记者彭寿辉叹息着说。相交几十年,当年的采访对象早已成为朋友,但时至今日,红线女那种对艺术的执著、认真,仍然令80高龄的彭寿辉惊叹。

“她那年已经70多岁了,为了把自己几十年演过的戏录制成资料,她连续录了5个夜晚。”彭寿辉说,“那是夏天,在桂花岗广州粤剧院的排练场里,高温的灯照得她大汗淋漓,她还要不停地按照角色人物换妆,刚刚还在‘马上凄凉,马下凄凉’,一转身就要喜笑盈盈;刚刚还在演焦桂英声泪俱下‘打神’,一转身就要‘思凡’,不说她的表演功力和体力消耗,单是化妆师毛戈平都忙得快受不了了。”彭寿辉说,录制间歇,红线女会认真看录像,发现哪里的表情、动作不满意,还会要求重录。“我当时劝她说,你这样太累了,但她说,要留些东西给后辈啊。”

  做红线女的后辈是辛苦的,因为她非常严格,但同时也是幸福的,因为她非常无私。“她家很大,像郭凤女啊、黎俊声啊这些徒弟,都住在她家里,包吃包住。”彭寿辉讲到这里,带着笑意,“他们一边炒菜,一边讲戏,一边唱,热闹得很。当然,每次演出完回到家,也少不了要认真评戏讲戏,那就是严格的时候。”彭寿辉说,现在广东粤剧舞台上很出名的花旦、文武生,都是红线女这样一手一脚教出来的。

  “她这样要求徒弟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她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彭寿辉对红线女波折的一生非常了解,他曾亲眼看着红线女被剃成阴阳头,在文化公园的中心台上挨批斗,“看着她被人一脚踢下台”;他知道她家里收藏的戏服、衣物全部被一烧而光;他知道她被下放到干校时如何一边放鸡一边练声一边练台步,“她说她当时最喜欢打雷下雨天了,她开了嗓子唱,别人也听不到”;他还知道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红线女依然放言“我一定要演回粤剧”,而就在这段时间,和红线女一起放鸡的演员谭玉珍却因为不堪迫害,在鸡房上吊自尽……

  就是因为一直逼着自己曲不离口地练,所以当苦难结束,重返舞台

  时,红线女所保持的水准令

  大家非常惊讶,因为跟她有

  同样遭遇的很多名伶都已

  经荒废得差不多了。

  彭寿辉想不到,前几天在广州粤剧院60周年的座谈会上见到的红线女,会是最后一面。“当时她精神不错,就是瘦了很多,开会开到10点多,她就提前离座,好像要去做理疗。”彭寿辉说,近年红线女虽已高龄,但还是尽量去参与各种活动,海珠桥通车她去了,这回广州粤剧院60周年,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这么远,她也不辞劳苦地去了。“她永远是那么积极热情的人,难怪她那么爱簕杜鹃,她自己家里也种了这种花,每次去她家,这种热烈灿烂的花都会扑面而来,我就会想到,红线女,就是一样热烈灿烂的人,就这样热烈灿烂地过了她的一生。”

特写

红线女艺术中心,坐落于珠江新城马场路附近的海安路,红线女就在艺术中心担任主任一职至今。如果是普通的街坊,那么这个年纪一定在家里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在空闲的时间里看看电视、报纸,或者和社区里的老街坊唠嗑家常,过得安逸的日子。

事实上,除了还登台献艺之外,红线女老师却依然处于工作状态,忙忙碌碌,和普通的白领一样,红线女每天来艺术中心上班,安排中心工作。“早上9点来,有时候下午四五点才走,非常认真细致。”中心的工作人员说,红线女挂在嘴边的话是:“我的一生都要奉献给粤剧”,即便是忙碌的时候,红线女也经常说“我不觉得辛苦,而是感到很幸福”。

艺术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说,有时候红线女刚下飞机,又赶上上班时间,通常是先不回家,和工作人员一起,直接拉着行李来到艺术中心上班,等到下班后,才拖着行李回家,几乎没有舟车劳顿、需要休息的概念,这样的工作热情,让中心的员工们佩服不已。



和善的邻家阿婆:快乐工作最重要



红线女艺术中心,周末或者长假期间是最忙碌的时候。红线女艺术中心副主任练行村说,艺术中心在周末或者长假的时候,人远比平时更多,为了推动粤剧文化,红线女老师要求我们要“加料”,既是平时只在上午放映的宣传片,在下午也放映,最大满足来客的需要。因为有些游客不远万里而来,有时候却看不上宣传片,因此红线女老师特别安排,在下午也要有一场宣传片放映。

练行村说,有时候来参观的游客刚刚看完资料片,就在艺术中心的楼梯口遇到红线女老师,来客们都会激动不已,纷纷掏出相机。

“嗨嗨……”这个时候,红线女会摇着手,向聚集来的小孩子们打招呼,像和善的邻家阿婆一样。

在艺术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这是红线女亲笔所写,内容为:“工作快乐。”练行村说“红线女老师也告诉我们,工作快乐。”连行村说“红线女老师也告诉我们,工作除了要刻苦耐劳之外,心态一定要好,保持快乐的心态工作最重要,这样就是在享受工作。”

<!--xkbcontent_end--->【南方都市报】 相关链接: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13-12/09/content_1986904.htm

一代名伶 一世绝唱 红线女谢幕
昨晚在广州病逝,享年89岁

去年12月25日,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在她的生日聚会上即兴演唱粤剧。南都记者冯宙锋摄

我活一天,就要为“南国红豆”继续贡献力量。对粤剧,我是一往情深,直教生死相许啊。     ———红线女

南都讯 世间再无红线女!2013年12月8日晚8时40分,这位享誉海内外数十载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病逝,享年89岁。

红线女去世的消息来得十分突然,就在上月30日,也就是去世前8天,红线女还精神抖擞站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舞台上,参加广州粤剧团60周年志庆晚会,并演唱了她的经典名曲《荔枝颂》。谁能料到,此曲如今已成绝唱,而这成了她最后一次公开亮相。一代红伶仙逝的消息旋即传开,引起各界深切悼念与缅怀。广东省粤剧院昨晚10时56分通过官方微博率先发布红线女去世的消息。讣告中这样写道:红线女老师毕生致力振兴粤剧,对粤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红线女老师的去世是广东粤剧界乃至全国文艺界的一大损失。

南都记者今日零时20分赶到广州友爱路红线女家。红线女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和红线女的家属正在布置灵堂,整理其遗物。红线女粤剧艺术中心是否会对外接待民众吊唁,要等有关方面决定、统一发布。

“她答应来看我演出的……”红线女的学生、著名粤剧演员欧凯明告诉记者,12月5日,他和红老师一起吃饭,聊得十分开心,我们约好今晚(8日)再见,谁知道她下午去了医院,就……”想到恩师突然去世,欧凯明哽咽得说不下去。

就在上个月的最后一周里,红线女曾两度登上舞台,演唱《荔枝颂》。许多人都觉得她的状态好极了。

11月26日,由红线女担任艺术总监的“《粤剧情系我心》广东粤剧学校78届40周年志庆晚会”,在中山纪念堂上演。当晚,红线女身披红色外套压轴出场,带领全体演员唱响经典曲目《荔枝颂》,赢得阵阵掌声。

11月30日晚,广州粤剧团60周年志庆晚会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演出。演出结束,演员逐一谢幕后,红线女登上舞台。她拿着麦克风高声说,“我今天不是十分高兴”……正当观众生疑,女姐有什么不满意时,她随即开腔,“而是万分高兴!”引得台下观众、包括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等领导,捧腹大笑。最后,红线女再次清唱了《荔枝颂》。当日在现场的观众、青年京剧演员尤海波回忆,当晚老太太很精神,很激动,在现场甩了《荔枝颂》最后那句高腔,嗓音嘹亮至极!对上台合影的久未露面的粤剧界的老先生们一一问好寒暄,话筒不离手,聊天内容台下也听得很清楚。

《荔枝颂》已然成为绝唱!

各界怀念

@广州粤剧院:著名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一代巨星陨落,南岭肃穆,珠江挥泪,天地为之动容!深切悼。

@汪明荃liza:女姐!万语千言,不能尽诉对您的怀念,很巧合我今晚演出的粤剧《穆桂英大破洪洲》,就是在1988年3月份在北京开人大会议期间,您亲自把剧本一字一句地为我录音,教我唱的。多谢您!———一代宗师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一路走好!

@程派传人范宏谋:红先生留给我们的,除了艺术还有非常强大的正能量,开朗,热情,豁达,正直。不光是南国的红豆,还是全国的宝贝。

@广州刘小钢(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今天早上还在听电台里红线女老师的《山乡风云》,晚上竟惊闻她的仙逝。想起当年陪同领导看望她及她晚上曾打电话给我谈及对粤剧发展的胸怀高论、那种令人敬佩不已的敬业乐业创业精神,永远鼓舞着后辈的努力。致哀,尊敬的红老师。

【信息时报】 相关链接: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3-12/09/content_2476768.htm

一曲“卖荔枝”,享誉海内外

图为上世纪50年代的红线女。  图为1951年《一代天骄》的红线女剧照。  (资料图片)

红线女,花旦,1925年出生,开平水口镇泮村人,原名邝健廉。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后同班著名艺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建议她改为红线女,她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艺名。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随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胜利剧团)在广东、广西各地演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演出于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1952年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并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1955年返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工作,曾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并曾当选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从艺60多年来,演过近百出粤剧

红线女从艺6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1955年回穗后,先后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许多剧目以及著名的、享誉海外的《荔枝颂》,她所塑造的翠莲,朱帘秀、王昭君、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独具特色的“红派”表演艺术。

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演出

二十世纪50、60年代,红线女曾随团赴朝鲜、越南演出。二十世纪80年代之后,她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演出和讲学,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在当地掀起“红线女热”,为传播粤剧艺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友好情谊作出了贡献。红线女还参加了香港、澳门庆祝回归的演出。

1973年负责广东粤剧训练班教学

红线女一贯热心扶掖后辈,辛勤培育新人。早在1973年,她便负责广东粤剧训练班,担任专职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指导青年剧团、实验剧团,组建红豆剧团,负责培训工作,开展改革试验,积极培育人才,培养、造就了许多优秀青年演员和艺术人才。

创造出独树一帜“红腔”

红线女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她在艺术舞台上驰骋60多个春秋,受聆于前辈,浸润于传统,博采众长,脱颖创新,创造出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红腔”唱腔艺术和“红派”表演艺术;她对艺术如痴如醉,永不停步,矢志追求真、善、美。她以其出众的才华、杰出的成就,独领风骚于当代粤剧艺坛,她的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为粤剧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红线女的堂伯父邝新华(邝殿卿),是同治年间粤剧再度兴起时的著名武生。他在广州重建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并被推为“会首”,更因其演艺高超,同行尊奉为泰山北斗。红线女的外祖父声架南(谭杰南)是驰名于东南亚的武生。舅父靓少佳是历任人寿年、胜寿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在省、港、澳、美国和东南亚均享有盛誉。舅母何芙莲也是著名花旦。红线女生长在这样一个与粤剧渊源很深的家庭,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的熏陶,八九岁时就跟留声机学唱粤曲。经常在父亲招待客人时,被叫出来演唱一曲,得到客人的夸奖和父亲奖励的二毫硬币。抗日战争前,家住广州西关,常随母亲到戏院看戏,回来在家中仿效演唱。

曾定居香港成影剧两栖演员

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搭班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喜欢红线女聪明听话,勤奋好学,有空便对她悉心教导,尤其在用气发声功法和行腔叶字技巧方面,红线女受益良多,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靓少凤还认为红线女当时用“小燕红”的艺名不好,建议改为“红线女”。1941年在上海演出,红线女当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军占领九龙和香港,红线女住在师父家中练功,帮做家务,还替师父摆地摊卖衣服。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从此,她成为马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以后到抗战大后方广西等地演出了许多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她扮演各种不同性格类型的女性角色,适应各种不同的表演风格。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她不甘做资本家、“班蛇”的摇钱树,用私房钱组建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50年代初,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来广州演出了现代戏《珠江泪》等剧。

塑造《山乡风云》人物形象

1955年,红线女抛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位置和极其优越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国参加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工作。自此以后,她更如饥似渴地学习。学后而知不足,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程砚秋帮她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为她丰富《思凡》的唱腔;还有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她都虚心请教。她把所学、所识和所获,化为艺术血液,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素养,在《搜书院》、《昭君出塞》、《苦凤驾怜》、《打神》、《李香君》、《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剧目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

她塑造的王春娥、焦桂英、林黛玉、李香君、王昭君、翠莲等—系列妇女形象里,不论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宫廷贵人或青楼妓女,都能荡尽艳丽的铅华,清除庸俗的珠光宝气,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的富于韧性的品格。而在《关汉卿》的朱帘秀的形象里,则又透露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的侠肝义胆和凛然正气。她演出的《山乡风云》,在现代戏和传统戏表演格式的结合上,又跨了一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市委市府兴建“红线女艺术中心”

红线女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有40多年是学习、工作、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党和政府的教导、支持,人民群众的哺育,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的关怀鼓励,使她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创造天地。她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她全心投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线女以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和人生道路证明,她真正成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家。对于红线女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嘉奖。

为了表彰红线女对党的文艺事业的杰出贡献,广州市委、市政府兴建了“红线女艺术中心”,1998年12月2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隆重举行“红线女从艺60年庆贺活动”暨“红线女艺术中心落成典礼”,全国各地的文艺界要人名流以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港澳等地的“红派”挚友、剧界同仁300多人出席了盛会。73岁的红线女仍参加演唱晚会的演出,敢于向自己的高龄挑战。

红线女所获奖项

1957年7月29日-8月10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演唱《昭君出塞》、《荔枝颂》,获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质奖章;

1985年获美国亚洲协会和联合国交响乐协会分别颁发的“杰出艺人奖”和“太阳和平奖”;

1990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1992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

2001年6月15日,红线女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接受“2001年度最杰出艺术家”的终身成就奖。这是由美国纽约州文化事务部设立的,每年向在艺术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亚洲艺术家颁奖;

2001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文化部首届“造型和表演艺术创造研究成就奖”;

2002年1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红线女“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

2010年4月7日,获“白玉兰”终身成就奖;

2010年12月21日,获广东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2011年6月29日,获广东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2年2月27日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广州日报】相关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3-12/09/content_2477173.htm

天堂萦绕粤剧天籁

红线女逝世 享年89岁

做到真善美,成戏也成人。——红线女

表面上好像没有一个身段,其实处处有身段,时时有“脆头”,达到“化有形为无形”。

——梅兰芳

她是我半生之前未见过的奇人。奇就奇在她对粤剧一往情深,直教生死相许。

——黄霑

红线女红腔红透75年

1924.12.27~2013.12.8

红线女本不姓红,她的原名是邝健廉,一个有着浓郁南粤文化气息的姓名。外祖父、舅舅、舅母都是粤剧名伶。因为喜欢“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和个中精神,改艺名为红线女,从此以后,这个名字,成了中国艺坛的传奇。

她是红极一时的一代名伶。她创造红派艺术,开辟了粤剧表演的崭新时代。她的“红腔”在高音域创造了难以攀登的高度,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她演过四大美女,也可以演让周恩来叫绝的革命女性。无论是小家碧玉、大家闺秀,还是宫廷贵人、青楼妓女,都动人心弦。她不仅红遍大江南北,观众还遍及东南亚和美洲。当年不仅金日成和胡志明点名要看她的表演,苏联和东欧的观众也为之折服。

因为她在北京的出色演出,周总理把“南国红豆”的赞誉给了粤剧。也因为红线女和她的丈夫马师曾,粤剧这个有着巨大地域障碍的地方剧种,成了闻名全国的大剧种。

她几乎拿遍了一个艺术家可以获得的所有荣誉。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终身成就奖、联合国的“杰出艺人奖”,都只是其中万一。这些年,满头华发的老太太依然还在四处接受荣誉。但她最终想做的,只是在粤剧舞台演出不景气的今天,继续身体力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红线女的传奇从未老去。如同她站在白玉兰领奖舞台上,踩着红色高跟鞋轻盈跳步;如同她上月站在世界广府人大会上演唱那一曲《荔枝颂》时,声线绕梁不减当年的高腔——然,这震慑当场的一曲竟成绝唱!

她是贯穿将近一个世纪的美丽,她是我们的传奇!

《东方早报》、综合

星路历程

艺名由来

红线女,1924年12月27日出生,广东开平水口镇泮村人。红线女生长在一个与粤剧渊源很深的家庭,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的熏陶。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后同班著名艺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建议她改为红线女,她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艺名。

2013年12月8日,红线女病逝,享年89岁。终此一生,这位粤剧名伶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1955年回穗后,先后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山乡风云》、《昭君公主》等许多剧目。

拜舅母为师

1938年红线女因日军侵华而失学,同年七八月间,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学艺。

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搭班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改艺名“红线女”。

1941年在上海演出,红线女当上了第三花旦。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从此,她成为马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以后到抗战大后方广西等地演出了许多马派剧目。

自创“红腔”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她不甘做资本家、“班蛇”的摇钱树,用私房钱组建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

上世纪50年代初,红线女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来广州演出了现代戏《珠江泪》等剧。

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红腔”。

加入广东粤剧团

1955年,红线女抛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位置和极其优越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内地参加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工作。

1957年7月29日~8月10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演唱《昭君出塞》、《荔枝颂》,获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质奖章。1985年获美国亚洲协会和联合国交响乐协会分别颁发的“杰出艺人奖”和“太阳和平奖”。

努力振兴粤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不景气,为振兴粤剧,红线女四处奔走,身体力行,重排旧剧,编演新戏。她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及中国的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演出和讲学,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在当地掀起“红线女热”。

1994年,红线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她不辞劳苦送戏下乡,创办红豆粤剧团,培养粤剧艺术接班人,她率团进京演出、出国交流,力振粤剧昔日雄风。

1998年12月20日,广州市政府隆重举行“红线女从艺60年庆贺活动”暨“红线女艺术中心落成典礼”。

以下图片主要来自网络。

制图 徐锦昆

靓花旦靓声靓足89载

2013年11月13日晚上,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红线女带病登台献演。记者莫伟浓 摄

文/记者何瑞琪

2013年11月13日晚,女姐生命倒计时的25天,一曲宛若天籁的《荔枝颂》,从女姐胸臆喷薄而出,回荡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世纪大会堂,参加首届广府恳亲大会的几千观众深受震憾,难以置信89岁的老人竟有这样的精气神!

开唱前,台前乐队拨动观众心弦,台后黄灯昏暗,照亮化妆间前一条暗道。突然,演员群中传来一阵骚动。一袭红衣,一头银发,一副标致性的黑框红底眼镜,红线女扮相光彩夺目、熠熠生辉。“老师好!”问候声带着激动的语调此起彼伏。人们太想知道,她如何永葆激情,半生不改对一个舞台的热爱。

红线女非常高兴,在学生的搀扶下颤巍巍走来。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年近九旬的名家依然举止大方。

这就是一位对艺术尽善尽美的名家。她一挥手,学生醒目地挪过铁架。一纸一曲,尽书《荔枝颂》。对这首演绎过无数次的成名曲,她竟还要浅吟低唱,继续努力准备。后来再要来散粉补妆,对镜低照,轻轻颌首。一切准备妥当后,她吃力地站起来,走向观众们热烈欢迎的掌声。

“我一听说广府人要召开这个大会,满脸泪流,止都止不住,这个泪是因为高兴而流。”红线女紧握话筒说,“但是最近一个月身体不好,腰很疼。我老了,人也不好看,站得也不好看,但是我的心是最好的。现在的激动心情怎么说都说不完,那就唱一曲《荔枝颂》来表达好不好啊?”原来,她因腰痛已经住院十余天。她是在带病状态下拼尽最后的力气献声,而台下观众席有人大喊一声:“你好靓女啊!”全场再还以热烈的喝彩声。

“情如荔蜜甜,心比荔枝果核更细致,荔枝花开香万里,荔枝,听我来为荔枝唱颂词……”清脆圆润的嗓音,是红线女的天赋条件,但深情的表达,是一代粤剧旦角流派唱腔艺术“红腔”的精华。她曾说过,曲随人变,腔随情生,不同环境不同感情,就有不同的处理和创造。而这一晚,谁都听出节奏疾徐宽紧、声音高低收放的背后,表达拿捏的是怎样一腔深情。

最后一句“卖荔枝——”,“枝”字如西方花式花腔层层翻叠,如天真活泼的卖荔姑娘笑语晏晏,随之再滑出一个高调,红线女的手空中一收,将声音收归体魄,舞台戛然而止。那一晚的掌声,响动如雷。垂范垂式,时代之音。

可惜斯人已逝,大师不再。憾极,憾极。

艺星陨落,梨园悲歌,先生德艺双馨,志技双全,忽闻噩耗,实在让人哀叹不已。先生生前为粤剧艺术生存发展呕心沥血,如今一切都尚仅初见起色,先生却与世长辞,呜呼哀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尚望先生在天上,得见艺术重昭,尚可告慰,先生将如启明之星,后人追之随之,敬之慕之。愿先生安息。

——香港粤剧演员罗家英

她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本报讯 (记者曾俊)昨晚,红线女的学生,粤剧头号花旦倪惠英表示对老师去世很痛心,称其为一代宗师,并号召大家学习她一辈子不断追逐艺术高度的精神。

谈到红线女的地位,倪惠英毫不犹豫地用一代宗师一词来定义:“她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登峰造极,她是把粤剧艺术推到最辉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影响力的旗帜性人物,用什么语言来形容都不为过。”

赤子之心也成为红线女身上极为鲜明的特征。倪惠英说:“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发自于内心,我记得她对我说过这一辈子什么都做过,颠沛流离最穷时还偷吃过。”她经历过旧社会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文艺工作者从原来的下九流变成人民艺术家,高尚的评价给了她自豪感,因此对党和国家有极大的感恩之情,这也造就了她对艺术的非凡责任感。

她回忆说,红线女刚到剧团时,教自己排的戏是演《柜中缘》的小旦玉莲。不过倪惠英此前都是演花旦,暗想:“为什么红线女老师教我演小旦呢?”于是,红线女教导倪惠英:“一个演员,戏路一定要广,如果只是演一种角色,艺术生涯就不会丰厚。”通过学习,倪惠英体会到了小旦的那种“活”,表演很细腻。

实际上,红线女不强求倪惠英模仿自己的一腔一句,鼓励她有自己的特色就要发挥,给了她一个广阔的表演空间。

去世前一天还在教学生

本报讯 (记者李渊航、 范协洪、黄文生)在红线女去世的当天,红线女的三位著名弟子欧凯明(广州市红豆粤剧团团长)、黎骏声(广州粤剧团团长)、郭凤女(广州粤艺发展中心国家一级演员)正在一场名为《省港美知音献爱心》的粤剧晚会上,为原广州粤剧团的离退休老艺人进行筹款表演。当演出进行到一半之时,三人就已经得知老师去世的消息,但直到演出结束,三人才真正放声哭了出来。谈到老师的去世,欧凯明表示,“她的一生都是投入最大的精力在粤剧上,除了粤剧还是粤剧,作为徒弟我们永远怀念她。”

据郭凤女透露,原本红线女老师听说了昨晚的演出之后就表示过要亲自前来支持,“她前几天还特地要了票,说要来看,我听到她下午进医院,但没有想到她走得这么快。”郭凤女说到红线女老师的离世,忍不住再次当场落泪。其实直到去世前一天,红线女依旧在为粤剧事业作着自己的贡献。跟随红线女老师学艺41年的郭凤女透露,“7号还有30多位学粤剧的学生去红线女艺术中心参观,老师好开心,还一句一句地教他们唱段,当时老师的腰很疼,我让她不要坚持太长时间,她依旧讲到午饭时间。”

当晚同样在演出的欧凯明也表示,“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正在演出,是其他人发短信告诉我的,看到的那一刻我脑子嗡的一声,发蒙发乱,强忍着泪水坚持完演出,我才敢把消息告诉一起演出的黎骏声和郭凤女。”红线女老师的去世,直到采访之时欧凯明还没有完全接受,“太突然了!5号晚上我还请她吃过饭,她精神很好,跟我谈粤剧发展,没有感到丝毫异常。虽然她的身体,特别是腰一直不好,但当消息传来时,我们几个徒弟仍然觉得难以接受。”同样作为红线女亲传弟子的黎骏声也很震惊,“5号中午,我还和郭凤女与老师一起吃饭,她还说起《焚香记》很适合我俩演,还询问粤剧团今明两年有什么演出。3天后老师就不在了,听到消息我很震惊。我跟了老师20多年,真的是恩师,现在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

昨晚,红线女家乡的人民听闻噩耗,表示极大悲痛。“红线女心系家乡,为家乡的碉楼申遗作出了贡献!”开平市政府原新闻办主任方悦进对记者说。“那时候,是开平碉楼冲击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时刻,我清楚记得,2007年6月13日,已经80岁的红线女回到了家乡,为家乡人民打气!”

表面上好像没有一个身段,其实处处有身段,时时有“脆头”,达到“化有形为无形”。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评价红线女的表演艺术

她是我半生之前未见过的奇人。奇就奇在她对粤剧一往情深,直教生死相许。

——香港填词人黄霑

【羊城晚报】 相关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3-12/09/content_319691.htm?p=0

红线女仙逝

粤剧大师

参与200多个粤剧剧目,近100部电影,及至晚年还涉足动画片、纪录片

南国红豆

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2009年10月11日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这一颗巨星安详隐去

著名粤剧大师红线女辞世,享年89岁

1957年,红线女在《搜书院》中扮演朱帘秀 郑迅 翻拍


1956年,红线女在北京与梅兰芳等合影(前排左起:新珠、马师曾、梅兰芳、红线女、李翠芳;后排左起:夏衍、李门、麦大非、林榆) 郑迅 翻拍

1980年,红线女在香港为“八和会馆”筹款演出《胡不归》之“慰妻” 郑迅 翻拍

羊城晚报讯 记者肖执缨报道:著名粤剧大师红线女于2013年12月8日晚8时40分在广州病逝,享年89岁。

红线女,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红派表演艺术创始人,广东开平人,生于广州西关。从艺70多年来,红线女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数十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腔。代表作《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更被视为粤剧唱腔的经典。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2009年10月11日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为了表彰红线女对党的文艺事业的杰出贡献,广州市委、市政府兴建了“红线女艺术中心”。1998年12月20日,广州市政府隆重举行“红线女从艺60年庆贺活动”暨“红线女艺术中心落成典礼”,全国各地的文艺界要人名流以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红派”挚友、戏剧界同仁300多人出席了盛会。时年73岁的红线女仍参加晚会的演出,敢于向自己的高龄挑战。

红线女作为“民间艺术大使”,多次向东南亚和美洲的广大观众传播戏曲文化,以优美的乡音、乡情滋润着无数华侨的心田。老一辈粤剧名家中近年仍能一展歌喉使群众“疯魔”者,唯红线女—人,这确是中国现代戏曲史上的一个奇迹。

<!--/enpcontent-->

肖执缨


<!--enpcontent-->

红线女之子马鼎盛:

母亲为粤剧而生

马鼎盛和母亲红线女 宁彪 摄

红线女和小演员一起高唱粤剧名曲 羊城晚报记者 陈文笔(资料图片)

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摄 今晨,弟子学生“红宅”追思

今晨快镜

马鼎盛回忆:10天前来广州文化部门做讲座时,母亲从头到尾全程陪着他,“她还取消了自己原有的安排,和我一起吃饭”,而马鼎盛去坐火车返香港时,母亲还亲自送他到火车站。“当时我还觉得完全没必要,没想到那就是永别!”

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她已经这么大岁数,我们对她的去世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但这一刻来了还是感到难以接受!”今天凌晨时分,红线女之子马鼎盛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感慨,母亲一辈子经历很多坎坷,但她从不放弃,她的一生是和粤剧融在一起的!

印象

母亲特别坚强特别硬气

马鼎盛说,母亲在他的印象中是个特别坚强、特别硬气的人。一生经历过很多坎坷和磨难,尤其是日本侵华、亡国灭种这样的国家大灾难都经历了,这也造就了她不服输的性格。“她对生命的态度就是从不放弃,多次和病魔抗争都挺过来了,直到这一次。”

马鼎盛说,母亲这么坚持,也主要为的是她的事业,“她就是一个为粤剧而生的人,整个人是和粤剧融在一起的,一辈子都没有离开粤剧,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马鼎盛说,母亲一直和她的粤剧界同事及弟子们在一起,一生为了粤剧事业和粤剧艺术的发展不断尝试,虽也有很多失败,但从来不放弃。“她一直希望粤剧能够重新辉煌起来,因为她经历了粤剧最辉煌的时代!”

马鼎盛说,母亲也肯定知道自己的身体一直在走下坡路,但一直不离不弃,到了晚年反而更加珍惜时间,几乎全部都投入到了粤剧事业。“她总是有不服输不放弃的劲头,这一点我们感受特别深!”

遗憾

没能看到母亲最后一眼

在香港工作的马鼎盛,最后这些日子一直不在母亲身边,为此他感觉很遗憾。他回忆起10天前来广州文化部门做讲座时,母亲从头到尾全程陪着他,“她还取消了自己原有的安排,和我一起吃饭”,而马鼎盛去坐火车返香港时,母亲还亲自送他到火车站。“当时我还觉得完全没必要,没想到那就是永别!”

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马鼎盛刚刚从香港来到广州。马鼎盛说,中午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赶往火车站,并坐上了来广州最快的一班车,“可惜还是没赶上看到她,差了半个小时”!他到医院时,母亲已被推进抢救室,家属不能进去看了。

马鼎盛说,今年母亲89岁了,这几年身体一直不太好,且每况愈下。“我们家人都很清楚,知道她的健康状况在不断衰退,并且今年衰退得比较迅速。我们都有思想准备,前几个月由于骨头出问题,我们就已怀疑她不行了,因此这次说是意外也不算是意外。”

虽然不在身边,但马鼎盛很关心母亲的身体状况,最近几天都有通电话。“家人常和她聚在一起喝茶、吃饭。今天中午12点多就是在喝茶的时候发病的,立即转到医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