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现代戏就是明天的古装戏,有年轻观众追捧,就证明有前途。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粤剧为什么不能通过各种手段传播?粤剧不进入新媒体,是自己的损失。”

——倪惠英

新快报讯 去年文化界的大事,莫过于红线女仙逝。人们悲痛之余,也不禁思考:谁来继承红姐衣钵,继续弘扬粤剧文化?“粤剧不是一个人的事业。”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红门弟子倪惠英说,红线女是粤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但推动粤剧前行,需要靠每一个粤剧人的努力。

倪惠英不讳言,编剧人才的极度缺乏、粤语文化的流失严重,正如浪潮,冲击着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但她同时清楚地看到了机会:“互联网时代,粤剧不进入新媒体,是自己的损失。”

●谈恩师 粤剧不只属于红线女

“红老师是粤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她把粤剧从广东推向了全国,又推到全球去,某种程度上,粤剧就等同于红线女。”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倪惠英持续推动艺术进校园行动,近几年来的议案均与此有关。昨日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倪惠英对议案相关内容侃侃而谈。但一提到恩师红线女,她的语速就明显放慢了,有时沉思十几秒后,才说一两句话。

“红老师是粤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她把粤剧从广东推向了全国,又推到全球去,某种程度上,粤剧就等同于红线女。”一段短暂的思考后,倪惠英接着说:“红老师用她的一生,将粤剧事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这也是历史的推动。今时今日,社会日新月异,粤剧也会有新的发展。”

拿什么来发展?

倪惠英说:“重要的是行业里的人自强不息,粤剧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她认为,粤剧历经千年能不衰,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粤剧不只属于红线女,我们的年轻一代正在成长”。

●谈粤语 侄孙都不讲广州话了

“我的侄子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我那个四五岁的小侄孙就更‘土’了,但这位小朋友在家都不讲广州话,很多俗语他也听不明白。”

“年轻一代”接手粤剧,也许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问题——无粤语,不粤剧,是许多粤剧艺术家所坚持的创作底线。倪惠英表示,地方戏有地方特色,要发展,首先要注重培育戏剧生长的生态环境,方言式微,如同把地方戏连根拔起。“上海有家戏剧学院招不到沪剧学生,原因就是会说上海话的年轻人太少了。”

她又拿自己的小侄孙举例:“我的侄子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我那个四五岁的小侄孙就更‘土’了,但这位小朋友在家都不讲广州话,很多俗语他也听不明白。”倪惠英无奈道,家里“逼”小朋友讲粤语,但“佢都系讲唔正(他还是说不准)”。

“粤语保留了众多古汉语音节,而全球讲粤语的超过1亿人。”倪惠英说,她并不反对推广普通话,但学校完全可以实行“双语(普通话、广州话)教育”。她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关注粤语,爱护这个粤剧的根基。

●谈传承 专职编剧只剩“一个半”

“第一届编剧班培养了30个学生,他们来自全省各地。可是,他们没有专门的创作场所,来之前是供销社工人的,回去继续当工人。”

粤剧发展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是“冇米落镬”——编剧太少,剧目难新。据了解,红线女晚年最焦虑的,就是粤剧编剧后继乏人,“在职的粤剧专门编剧,全省只剩下‘一个半’那么少了”。

倪惠英说,粤剧编剧,要精通古文、古诗词,还要懂表演手段,“各路唱腔,600多个曲牌都是要烂在心里的”。除此之外,就是长时间的浸淫,“编剧要与剧团不断磨合,甚至是泡在剧团里,日日夜夜地泡”。

她表示,在培养编剧人才上,中山大学戏剧系的实力较强,但仅有一所学府是不够的。“前几年广东省举办了第一届粤剧编剧班,现在开始举办第二届了,是好事。”

可她觉得还不够。“第一届编剧班培养了30个学生,他们来自全省各地。可是,他们没有专门的创作场所,来之前是供销社工人的,回去继续当工人。”她希望,政府或者戏团能以艺术研究所或者文艺创作室的形式,与编剧签订合约,给予他们稳定的创作场所。

●谈创新 现代戏明天就是古装

“一个戏,从剧本,到音乐创作,再到舞台表现,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章法可循。粤剧千百年来发展,往往是口传身授,也难免‘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离谱’。”

粤剧与越剧同音。越剧名人茅威涛,以敢于创新闻名,也由此惹来争议:小戏迷数着手指等“暑期档”,老戏迷则炮轰她违背宗法。而粤剧名人倪惠英,则非常赞成茅威涛的做法:“今天的现代戏就是明天的古装戏,有年轻观众追捧,就证明有前途。”

她提到,粤剧虽然以舞台表演为重,但更要以多种方式进行传播。“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粤剧为什么不能通过各种手段传播?粤剧不进入新媒体,是自己的损失。”

倪惠英说,粤剧除了大胆进行形式、内容上的革新外,更注重理论研究。

“一个戏,从剧本,到音乐创作,再到舞台表现,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章法可循。粤剧千百年来发展,往往是口传身授,也难免‘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离谱’。”她认为,对优秀的、经典的戏剧曲目,要进行整理、提升、固化,提供一套最基本的表演模式,使后来者可以得到一个规范学习的样本。

但她也笑道,要找到合适的人去做上述事情,还是“有少少困难”。

●谈议案 普及中小学艺术基础

“比如这个年级今年的艺术课内容是粤剧,他们就去剧场看一出戏,认识花旦青衣,感受唱腔,体味舞台表现形式。”

倪惠英持续关注“艺术进校园”活动,近几年来的议案都与此相关。今年,她希望能把艺术推普纳入全国教学大纲,“让每个年级的每位学生,每年都有半天时间,了解不同艺术的基本知识”。

倪惠英做过调查:广州有220多万名学生,其中小学生70多万名,中学生60多万名,而过半数学生对艺术知之甚少。她感叹,艺术市场庞大,但观众却在“潜伏”,如何把观众“挖”出来,还是得从娃娃开始。

她建议,根据年级不同,分级开设基础艺术课,内容不仅仅是粤剧,也可以是黄梅戏,甚至是交响乐,“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听交响乐该如何鼓掌”。每年有那么半天时间,能让学生们去到剧场,亲自感受艺术的魅力。“比如这个年级今年的艺术课内容是粤剧,他们就去剧场看一出戏,认识花旦青衣,感受唱腔,体味舞台表现形式。”

倪惠英建议参照香港的做法。“香港有些剧团,一年能拿到2000万港元的教育普及经费,每年要完成艺术普及演出300多场,再加上200多场演出,一个60人的剧团,一年能过得非常充实,总收入能够达到4000多万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