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已没有多少个县级粤剧团,而在江门五邑,恩平粤剧团也是硕果仅存。令人惊叹的是,40人左右的恩平粤剧团,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每年在省内各地演出超250场次,最高时曾一年演了超过300场次。近日,记者利用该粤剧团回恩平休假的间隙,采访了该粤剧团团长吴如钦和元老林伟宁,揭开了该粤剧团长盛不衰的秘密。
□历史
恩平粤剧事业的兴衰
吴如钦、林伟宁告诉记者,恩平人对粤剧非常喜爱,著名的粤剧名人蛇仔利、芳艳芬就是恩平人,而早在1928年,恩平就有了第一个粤剧团,即由牛江镇昌梅村人冯女五组建、人称五女班的粤剧团。五女班粤剧团的演员以恩平人为主,也聘请外地较有名气的演员,在恩平巡回演出,有较好的声誉。到1931年,圣堂镇歇马村组建了崇本剧社,该剧社全体成员全是村里的男青年,演出范围局限于恩平部分地区。1949年11月,恩平解放后,成立了军管文工团和恩平县文艺宣传队,这便是恩平粤剧团的前身。1953年,以上述团队为基础组建了恩平县海燕粤剧团,至1969年9月文革期间被迫解散。1965年组建恩平县文艺宣传队,活跃于全县城乡;1975年重新组建了恩平县粤剧团,上演了传统粤剧《秦香莲》、《十五贯》和现代粤剧《山乡风云》等一批质量较高和影响较好的剧目,其中重排的《山乡风云》走红一时。此外,1975年还成立了恩平红燕粤剧团,这是以民间老艺人和文艺班学员为主、自负盈亏的民营剧团。1984年,根据恩平县政府的指示,恩平县粤剧团进行了体制改革,有些人员安排到县属企事业单位,一部分人员与红燕粤剧团并,仍称恩平县粤剧团,属自负盈亏的专业文艺团体。1990年,经上级 批准,恩平县粤剧团曾与广州广播器材厂挂钩(合同3年),采用一团两名,内称恩平县粤剧团,外称广东恩平乐华粤剧团,1994年恩平撤县设市时改称恩平市粤剧团。
□改革
走市场化道路
吴如钦、林伟宁回忆,1984年,当恩平县粤剧团与红燕粤剧团合并时,曾一度人心涣散,有的人甚至调职走了,但最钟爱粤剧的人留了下来,林伟宁和吴如钦当时接过正副团长的担子,重新招聘演员,决定走市场化道路,主动到各地“找戏演”。即使在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不忘自己是恩平人,不忘恩平粤剧团这面旗帜。
有一次,该团接到“戏牙”(经纪人)的邀请到某市演出,但到了那里却发现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市粤剧团“的字样。原来,”戏牙“要他们冒名顶替该市粤剧团演出。林伟宁、吴如钦对此坚决反对,后来主办方只好换上了”恩平市粤剧团“的条幅,才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老团长林伟宁说,挺起腰杆做恩平人,挺起腰杆打恩平粤剧团的旗子,这是原则。
据现任团长吴如钦介绍,目前,恩平粤剧团演职人员有4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是已退休返聘的林伟宁,最小的则是刚从艺校毕业的戏班生,只有18岁。吴如钦感慨地说,恩平粤剧团在自负盈亏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其中一个原因是恩平文化部门虽历经体制改革,但一直保留着恩平粤剧团的事业单位编制,保证了该团班子的稳定,而最大的原因则是该团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并主动走向市场,走向基层,同时演员勤学苦练,吃苦耐劳。
□精神
艰苦创业创品牌
恩平粤剧团一路走来,走的是一条艰苦创业路,也是一条创品牌之路。
吴如钦说,他们常年在外地演出,经常居无定所,吃无定时,住的地方经常是楼梯底、祠堂和舞台,吃的则是最简单的盒饭,有时甚至连盒饭也吃不上,只能算是草草一餐。因为演出任务紧凑,连续20多年来,吴如钦和林伟宁都没有回家过上一次春节,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连续有七八年时间,他们每年在恩平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间只有10多天甚至不到一个星期。有一次,该粤剧团在顺德市演出,团里一个主演的父亲病逝了,当他接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晚上的演出也接近了,这名主演为了让演出顺利进行,没有离开,而是强忍着悲痛将戏演好;而吴如钦一样有着这样的遗憾,在10多年前,他正随剧团在茂名农村演出,他的母亲去世了,因为那时通讯不便,家里人不知他身在何处,为此恩平市文化部门派出专人花了两天时间才找到他,让他回来办理母亲的丧事。
有艰苦,也有回报。前几年的一天,恩平市粤剧团到珠海市演出,前来观看的粤剧爱好者、香港乡亲冯秉芬看见吴如钦、林伟宁住在楼梯底里,十分感动,当即决定资助1万元给该剧团,并邀请他们到香港演出,还买来了10多只烧鹅慰问演员们,让他们喜出望外;2002年春节,南海一名粤剧迷一直跟随着该团由南海到了东莞,坚持了半个月,连春节也没有回家。在南海大沥镇演出时,他们按群众的强烈要求,不得不连演了14场,欲罢不能。戏迷的痴心和掌声,让吴如钦、林伟宁及所有的演员们倍受鼓舞,恩平粤剧团的牌子,也因此越来越响亮,他们演出的经典古装剧目如《哑女告状》、《秀才借倒妻》、《鸳鸯泪洒莫愁湖》、《卖花女》、《九宝莲》和现状粤剧《山乡风云》等,也越来越受群众欢迎。
吴如钦自豪地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们在湛江、茂名、阳江甚至广西名声很响,不愁没戏演;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他们将市场转到东莞、佛山、深圳、珠海等地,同样名声鹊起,每年接演的超过250场次,最多的一年曾演出过300多场次。
□前景
人才出现断层
吴如钦说,恩平粤剧团能发展到今天,有许多原因,比如粤剧团上下团结一致,从没发生因为争戏而勾心斗角的事,又比如班子任劳任怨,没有私心杂念,对事业负责任,更重要的是坚持走市场化道路,自力更生,主动联系演出,不坐等机遇,等等。
他话锋一转,说:”我对恩平粤剧人才的断层现象感到担忧,现在林伟宁老团长已经70岁了,还在坚持着,每年都要四海为家;而我也已60岁了,退休的日子也已到来,我们两人总会有走下舞台的一天,因此,如何才能使恩平粤剧团这面红旗不倒下,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据介绍,林伟宁自年轻时参加恩平粤剧团,已将大半生的都献给了他痴迷的粤剧,在退休后仍然舍不得放弃,接受了剧团的返聘后,照样随着剧团四处演出。他曾多次说,只有身体还行,还会继续演下去;在《十五贯》中演娄阿鼠一角超过20年吴如钦,早些年翻筋斗还得心应手,可是近几年来已力不从心,难显往日潇洒了,而他说:”只有到哪一天动不了,我才会放弃这个舞台。“吴如软最担心的,则是粤剧戏迷的越来越少,他说,现在可以娱乐的方式方法很多,年老的戏迷日渐减少,年轻人对粤剧的了解却很少,加上基层干部对粤剧的知之甚少,请他们表演粤剧的基层也就少了。
那么,恩平市粤剧团的路,应该如何走下去呢?吴如钦说,恩平粤剧团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如现任茂名粤剧团团长是该团培养起来的,还有的演员现在在省粤剧学校任教师,有的演员当了金融机构的负责人等,因此,他已着手培养粤剧团班子接班人,并选定了培养对象,也已向上级文化部门打了报告;其次,就是希望稳定粤团的人才,现在,该粤团的演员仍然以恩平演员为主,但也有许多演员来自五湖四海,表现都很出色,如果需要,他还会招进更多外地的演员,比如粤剧学校的毕业生;最后,就是他对文化大省和文化名市的建设充满了信心,他说建文化大省,粤剧是重中之重,粤剧有无数的优秀曲目,产生了无数的粤剧大师,还有无数的优秀人才,因此,他相信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会焕发新的青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