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随着粤语华人的迁徙,粤剧被传唱到世界各地,被称为“Cantonese Opera”,足见其影响力。2009年,粤剧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代发展,推陈出新。古老的“南国红豆”遭遇着所有传统戏曲种类同样的传承和发展困境,仄逼的生存空间让这门影响深远的传统艺术与普通人的文化生活渐行渐远。

为在深圳做好粤剧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同时配合教育部门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于2006年起创设“深圳粤剧节”“粤剧进校园”等公益文化活动,面向青少年开展粤剧演出、讲座、培训等活动。几年来,粤剧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多次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金银等奖项,也为中国戏曲高等院校输送了诸多人才。而逢年过节,在深圳原住民的村落和围屋,小小粤剧娃的表演成为村民们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节目,粤剧娃成为不让名角名伶的小明星。

对于深圳着力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让粤剧发展后继有人,资深粤剧表演艺术家何笃忠赞扬称:“能够在一个已经不把粤语作为主要使用语言的地区,把粤剧艺术传承得如此之好,实在令人惊叹。”

策划/统筹:吕冰冰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苏妮

粤剧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现场

小小粤剧娃登台唱大戏

在满城都迎接圣诞和元旦时,一些隐没在深圳现代化高楼大厦中的原住民领地,还在延续着古老的文化和民俗香火。

位于罗湖区的黄贝岭祠堂广场,第五届深圳粤剧周的重要活动——《梨园新芽》粤剧艺术传承展演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观众。

这是让人有时空穿越感的地方,广场上的祠堂威严肃穆,面对的舞台略略高起。在舞台和祠堂之间的空地上,十余张桌子摆放整齐,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一些本土传统糕点。全村老人都被邀请到了现场,年轻人也站在一旁看热闹,小孩子则奔来窜去欢呼雀跃。

第一个节目是由沙井荣根学校的黎佩珺、陈俊熹等带来的粤剧折子戏《春草闯堂之上路》。这是一部讲述相府丫鬟春草勇敢、机敏、正直,与知府斗智斗勇的名剧。舞台上,扮演春草的黎佩珺身段娇俏玲珑,眉目之间机灵劲十足,唱起戏来时,一板一眼很到位,引得现场观众叫好连连。

指导老师介绍,该戏曾荣获过第十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广东省首届青少年粤剧粤曲大赛金奖,足见功夫过硬。

小春草的表演技惊四座,谢幕之后,村民们迅速变成了“春草粉”,老奶奶和阿姨们就像追星的“粉丝”一样争相找她合影。

当天的表演还包括由深圳市下十围小学范渝婕表演的、获得第1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总决赛金奖的折子戏《哑女告状之上京》;由深大附中韩婕表演的折子戏《残夜泣笺》;由南山海湾小学谭婉怡表演的折子戏《红线盗盒》等。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小演员们来自不同学校,师从不同老师,因此,本场演出也是粤剧艺术各流派的一次大汇演,包含了“白腔”“女腔”等各种代表性唱法,也体现着深圳的粤剧发展的多样和繁荣。

小演员们的表演让观众们痴迷,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从前没有电视,最高兴、最热闹的就是村里头逢年过节唱大戏,“那时候的戏特别好听,后来慢慢地就少见很多。这一次看到小孩子的表演跟大人表演不一样,他们唱得也好,更多些可爱”。

一台藏身于喧嚣都市里的粤剧展演,仿佛带着人们穿越了时光,承接古老的历史和文化,而演员们个个年幼却又不乏风采,更是让人感叹“南国红豆”未来可待。

“为了让古老的粤剧艺术在新时期能够焕发出与时俱进的新风采,保护和传承粤剧就必须要从娃娃抓起,激发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粤剧粤曲艺术薪火相传,使粤剧后继有人。”承办方深圳市群众文化学会会长杨素贤表示。

幕后

政府扶持助粤剧进校园

粤剧有着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岭南文化的名片,但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粤剧乃至整个戏曲门类节奏缓慢、唱词拗涩,很难与日常生活中浅显易懂的潮流文化接轨。

如何让年轻人走进粤剧,成为未来粤剧发展的火种?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早在2006年起就创设深圳(罗湖)粤剧节、“粤剧进校园”等公益文化活动,通过面向青少年开展粤剧演出、讲座、培训等活动,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罗湖是深圳粤剧人群最为集中的地区,而深圳市粤剧团位于罗湖,更使得其有得天独厚的土壤。2006年,深圳(罗湖)粤剧节创办,其中设立了“少儿粤剧粤曲展演”,作为每届粤剧节的常规项目之一。

在杨素贤看来,借助粤剧节的平台和影响力,通过组织全市优秀少儿粤剧团体举办示范性粤剧折子戏专场演出,可以充分展示深圳少儿粤剧艺术发展的良好态势和优异成果,从而进一步提升粤剧艺术在全市范围内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学校、社会组织和市民关注粤剧、参与粤剧。

有了展示舞台,还需要培养粤剧的新生力量。“粤剧进校园”和“小小粤剧班”是最直观的形式。

从2008年开始,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每年设立专项扶持经费,由市文体局牵头组织各类粤剧演出、讲座活动走进校园。通过社会化运作,每年定量采购优秀的粤剧节目和讲座送进校园,同时委托第三方深圳市群众文学会对该项目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活动项目顺利推进。

据悉,2014年,经过公开招标,市文体局组织粤剧团体进校园演出10场次、讲座10场次,其中每场演出予以资助2万元、讲座每场5000元。截至2014年,市文体局共组织粤剧进校园演出70场、讲座70场,足迹遍布全市各区中小学,累计观看超4万人次,投入超175万元。

在粤剧文化底蕴相对深厚的罗湖区和宝安区,自2005年开始,就已在部分学校率先试点开展“小小粤剧班”培育活动。市文体旅游局也以此为基础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号召和鼓励全市各中小学校成立和培育“小小粤剧班”,注重培养少年儿童对粤剧艺术和粤剧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把粤剧文化搬进课堂。

据悉,在市宣传文化基金的资助下,从2008年开始,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对“小小粤剧班”予以经费扶持,每年度挑选培训工作开展良好、积极参与粤剧普通推广活动并取得优秀成绩的班级10个,每个给予1万元资助。

杨素贤介绍,这些活动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中小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同时,也培育了多名全国戏曲“小梅花奖”获得者。

亮点

宝安粤剧娃曾获红线女关注

南国红豆发新芽,在越来越多的深圳“小梅花”里,来自宝安的粤剧娃格外引人注目。宝安的粤剧娃不仅获奖多,而且学习者众,宝安也因此而成为广东省首届青少年粤剧粤曲大汇演总结暨粤剧保护、传承、发展研讨会的举办地。

事实上,早在2004年,宝安区已全面开展“戏曲进校园”的工作,在宝城小学、弘雅小学等8所学校普及戏曲艺术教育。2007年,在参照开展“京剧进校园”的模式上,宝安先后在福永、沙井两个素有粤曲传统街道的8所学校进行“粤剧进校园”的实验研究。

宝安区教科培中心艺术团负责人曲晨介绍,宝安地处“关外”,艺术教育水平较薄弱,但宝安本身地理构成和人口结构却有利于粤剧发展,尤其是福永、沙井等地粤剧的氛围浓厚,观众也有看戏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城市变迁,在宝安居住和生活的人们并非全是原住民,在学校读书的孩子很多都是移民二代,一些孩子甚至并不懂粤语,在此情况下,粤剧如何真正走到孩子身边?

著名粤剧艺术家倪惠英多年来关注粤剧普及教育,她提议将粤剧教育甚至各门类的艺术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如在中小学每学期用一节课来开展一种艺术教育,如传统戏剧、舞蹈、交响乐等,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让孩子对艺术感兴趣,未来将成为欣赏艺术的受众。

试点学校也正是采取这种方式。用“学科渗透”的方法,让粤剧、京剧选段、脸谱、唱词走进音乐课、舞蹈课、美术课和语文课。

“除政府部门的重视外,师资力量有保障是最重要的。”曲晨介绍,各粤剧实验街道整合资源,由街道集中向广东省艺术学校聘请专业教师,赴相关学校进行粤剧艺术指导,并要求各校配备一名兼职粤剧辅导老师,带领少儿粤剧队每天坚持早晚巩固练习等。“我们会聘请一些有知名度的老师,包括退休的名角,也有跟院团以及戏校合作寻找优秀的老师”。

由于经费有限,留住好老师是面临的困难之一。曲晨说:“学校不是盈利部门,老师的待遇也并不会很高。但幸运的是,老师们抱着一颗付出的心,有一些老师讲的特别直白,一是觉得孩子可爱,同时也是为了艺术传承而留下来,好给自己的老师有一个交代。”

在宝安,一些村落每逢过年会花钱搭台请孩子去演出。“以前他们请戏班子去,后来我们觉得粤剧娃不错,功力不浅,又是本乡子弟,所以持续邀请。”曲晨说,宝安的粤剧娃名声渐响,也吸引了粤剧大师红线女的关注。“但因为身体问题,红线女老师没有办法来到宝安。于是,我们曾两次去广州演给老人家看,她非常喜欢”。

声音

“喜欢粤剧,会一直学下去”

黎佩珺今年11岁。虽然是福永当地人,但爸爸妈妈都不会唱粤剧,也没有想过自家女儿会登台唱粤剧,更没想到的是,自打学校开设了粤剧课堂,女儿不仅被发掘出戏曲天赋,还得到戏曲“小梅花”奖项,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小花旦。

在沙井荣根学校,黎佩珺是崔老师带得最久的学生。这位“90后”老师自广东省粤剧学校毕业,2010年来到了深圳沙井荣根学校当粤剧老师。

在学校,粤剧的普及教学从一、二年级开始。崔老师给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潜移默化的教授粤剧知识。“很多孩子很有兴趣,因为我会带一些粤剧的道具或制作一些动画来讲解戏曲,孩子们并没有觉得枯燥和不耐烦,反而是觉得新鲜,一节课下来他们会问我很多问题”。

荣根学校的粤剧普及课到二年级之后就变成了“精学课”,老师要挑选一些基础条件不错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当然这一切都得在孩子和家长自愿的条件下。

“孩子们学戏并不需要任何花费,甚至服装都由学校提供,但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学粤剧,他们认为这是没用的东西,会耽误学习。但事实上,学习粤剧也是在学习历史和文化,粤剧中的遣词造句也跟语文和文学修养有牵扯,学习粤剧的身段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很有好处。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挑选适合孩子的剧目,从中让他们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春草闯堂》是崔老师到学校排的第一个戏,在构思时,她认定黎佩珺扮演“小春草”:“她给人的感觉很灵巧,眼睛大大的,扮相也很漂亮,嗓子也不错,是一个学花旦的好苗子”。

对比自己打小学戏的经历,崔老师觉得现在的孩子需要更灵活的施教方法。“比如有的孩子长的好,但是骨头硬,可以让他学文戏,不用强求他学打戏;春草原本应该用假声的子喉技巧来唱,但孩子都是童声,不太能掌握这个技巧,也暂时不用强求。平时我会多给他们吊嗓子、正音,经常弹钢琴给他们听,让他们沉浸在音乐里;小孩子自控能力差,往往会迟到或忘记上课,给他们设一个全勤奖就会让他们有动力。孩子们如果表现得好,我就优先带他们去表演,他们会很乐意学习。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培养兴趣很关键”。

如今,黎佩珺跟着崔老师学习近五年,但黎佩珺说并不辛苦,因为“喜欢粤剧,会一直学下去”。崔老师评价说,其实学戏好的孩子学习也都很好,学粤剧的孩子,很多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好几个孩子还是班长。

粤剧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

200多少儿家庭

共聚跨年联谊会

古筝重奏、拉丁舞、独唱、朗诵、武术表演、现场画作展……在精彩的节目里,200多个读者家庭齐聚市少儿图书馆,参加“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2014—2015优秀读者跨年联谊会”活动,共同告别2014年,迎来2015年。

值得一提的是,整场晚会17个节目的表演者都与少儿馆共成长、同进步。绘本讲述《永远永远爱你》的表演者陈湘是深圳市首批阅读推广人,是少儿馆“喜阅365”的故事义工,她8岁的女儿橙子也是市少儿图书馆阅读活动的常客。

在现场进行画作展示的冯羿飞小朋友,则是市少儿图书馆2014年又一创新活动《手绘深圳》的读者代表,他们通过暑期一个月的写生绘画,走遍了深圳十大海洋文化历史地标,了解深圳,更爱深圳。

市少儿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首届读者跨年晚会,跨年活动以“爱您一生一世”为主题,旨在通过邀请少儿图书馆优秀读者现场表演,给少儿精英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充满欣喜的跨年之夜,增强少儿图书馆与优秀读者之间的情感互动。

“海天书友会”

南山书城成立

2015年新年到来之际,深圳海天出版社“海天书友会”成立仪式在南山书城举行。“海天书友会”是由海天社员工及周围热爱读书的作者、读者自愿组成的读书组织。书友会遵循“营造良好读书氛围,倡导书香阅读文化”的宗旨,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为会员们打造一个阅读、沟通、交流、分享的平台。据悉,今年“海天书友会”将组建书评人队伍,并邀请知名作家来到深圳与广大读者互动交流,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

2014年是海天出版社成立30周年。30年来,从最初每年出版十几种书到目前年出书600余种(其中新书约300种),重印再版率达50%左右。30年间,海天有近300种图书分别获国家、省、市优秀图书奖励,其中,《关山月全集》获2014年“中华优秀图书奖”、《中国设计全集》获得中国装帧设计奖提名奖、《乌莎巴罗》获美国班尼金奖,几十种图书获得国家、省、市各类基金和资金的资助。

会上同时发布了2015年重点出版图书信息。据介绍,2015年,海天出版社将有多部申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的图书陆续出版,包括《深圳通史》(3卷)、《柳鸣九文集》(20卷)、《中国花文化史》、《深圳学派建设丛书》、《深圳改革创新丛书》、《自然国学丛书第五辑》(7种)、《中华灯谜大典》(8卷)、《本色文丛·名家随笔系列》(18种)、《中华传统海洋文明丛书》(7种)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