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缘分叫“同名同姓”。近日,羊城晚报报道了广州荔湾区一家“老兵画廊”坚守八年将惜别街坊的消息(详见7月4日A11版),该画廊珍藏的图片之一就是粤剧电影《沙家浜》男女主角郭建光(容剑平饰)和阿庆嫂(红线女饰)的剧照。有趣的是,羊城晚报有位女编辑也叫“容剑平”,而且两个容剑平多年前曾有过一段“相识奇缘”。昨天,编辑容剑平与粤剧演员容剑平重逢,听“郭建光”讲述当年拍摄粤剧样板戏《沙家浜》的趣闻轶事。
相识缘于错投邮件
“22年前,因机缘巧合,我就和‘郭建光’相识啦。”在再见演员容剑平前,编辑容剑平向记者说出了这段同名之缘:1992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容剑平在羊城晚报从事采编工作,一天,她收到邮寄来的一叠报纸,感觉不像是寄给自己的,细看信封上的地址,原来是“东风东路703号”,并非羊城晚报所在的“东风东路733号”,再查电话本,确认广东粤剧院的地址是“东风东路703号”。
“小时候看过《沙家浜》,知道里面男一号的扮演者跟自己同名同姓,工作后才知道省粤剧院离羊城晚报这么近,可惜一直没有‘由头’认识‘郭建光’。”编辑容剑平回忆,当年她发现拆错邮件后,立即用羊城晚报的信封重新封好,并附上自己的名片,寄到广东粤剧院。“几天后,容先生给我写来一封信相约一聚。那信,我作为‘家庭文物’,保存至今。”
昨天下午,两个容剑平再次握手,编辑容剑平特意带上了那封信。容先生看到22年前自己的笔迹时,也是感慨万千。“当年,羊城晚报出现署名‘容剑平’的文章后,同事甚至家人都认为是我写的,否认无用,啼笑皆非。我原以为是一个上了岁数的男同志,没想到竟是一个后生女。”“郭建光”说,“那个时候,正好是我人生一个很艰难的关头”。
深情忆述师父罗品超
昨天,编辑容剑平把自己编辑的有关“郭建光”的报纸版面赠予“老同”。演员容剑平看着40年前自己在《沙家浜》中的形象,深情地忆述起当年舞台背后的故事。
“1964年左右,26岁的我才到广东粤剧院,之前四年在湛江粤剧团,我很大年纪才入行。”“郭建光”说,他到广州后演出的首部作品是《五郎救弟》,当时在台上以独脚站立表演近半小时的创新方式,颇受省领导称赞。
1968年,开始排演《沙家浜》。“《沙家浜》的前身是《芦荡火种》,当年毛主席看戏后提出三点修改,一是强调武装,二是加强军民关系,三是名字还是叫《沙家浜》为好。”演员容剑平说,因为要强调武装斗争,郭建光成了整部戏的重心,因此1974年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一同拍摄同名电影时,在宣传海报上,容剑平的名字还排在红线女前面。
演员容剑平告诉记者,当年有三人竞争上岗演“郭建光”,竞争者包括粤剧演员小神鹰和他的师父、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最后,经过广东粤剧院革命委员会和省里、中央领导组成的审查组决定,容剑平饰演电影版郭建光,罗品超任该片的艺术总监。
“我选上的消息还是师父告诉我的。”容剑平说,罗品超得悉爱徒入选后,立即前往道贺,“他激动地抱着我说,‘是你啊,恭喜’。那种长辈的气度与厚爱,让人感受很深。”
“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师父天天到场‘监工’。下午两时半开始拍摄,他就踩单车去珠影的片场,看我拍片,很多时候要一直拍到第二天早上8时的。中间休息时,他会跟我探讨这个场景该怎么表现……他就这样跟着我一起熬,让我很感动。”
由于电影的拍摄时间很赶,加上阿庆嫂与郭建光在剧中对手戏很少,容剑平和红线女的戏份基本在不同的片场各自拍摄,两人交流并不多,但是,容剑平对“女姐”同样心存感激。容剑平初到省粤剧院时,由于带有地方口音,“女姐”亲自出马,“一对一”校正容剑平的粤语发音。“只有我有这样的‘待遇’。”容剑平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