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在深圳过年只为吼两嗓子
春节假期挡不住香港粤剧迷的热情,在深圳一些粤剧社内,不少专程从香港赶来深圳过戏瘾的粤剧迷,“听乡音”、“品粤曲”、“叙乡情”,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欢度佳节。记者昨天在宝安区沙井大街上的凯声曲艺社看到,《狄青闯三关》、《怒劈华山》、《梦会太湖》等一首首粤剧名曲被春节专程赶来深圳的香港人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深港两地粤剧票友的阵阵喝彩。
香港粤剧迷每月都要来这里唱几曲
在位于宝安区沙井大街上的凯声曲艺社,记者昨天见到了家住香港青山道地区的陈先生。“新春佳节,按理应该与家人一起享受这美好的假日,但戏瘾犯了,实在忍不住,坐了两个小时的车来到这里吼两嗓子。”68岁的陈先生精神抖擞地与记者聊了起来。
在香港开了家装修公司的陈先生祖籍宝安沙井,20多岁时喜爱上了粤剧,40年过去,他对粤剧的爱好依然痴心不改,可以称得上是老戏迷了。他说,为了过粤剧瘾,他每月都要来这里唱上几曲,唱粤剧让他有满足感,特别是听到票友们的喝彩和赞赏。在乐队的伴奏声中,陈先生有板有眼地唱了曲《紫凤楼》,记者虽然听不懂,但从其他票友陶醉的神情中可以看出陈先生的唱功不俗。
从场地规模看,沙井这家有着1000平方米活动场地的曲艺社在深圳也是数一数二。室内布置简洁而有情调,室外还有一个半露天的演出舞台。曲艺社社长朱赞英说,粤曲社有一支齐备的乐队,约有10人,专业水平很高,乐师除了当地的乐手,还有从外地粤剧团聘请来的专业人士,可谓“豪华阵容”。粤剧爱好者演唱时,乐队会把包括二胡、扬琴、小提琴,甚至连电声乐器等乐器都用上。“在这里演唱,伴奏的阵容和正式演出一样,相当于10个人伴着一个人,专业演员的演出也就是这个待遇”。
一天唱不够,第二天接着唱
凯声曲艺社社长朱赞英告诉记者,凯声曲艺社是一家非营利团体,每周活动3天,活动场地是沙井街道办免费提供的,活动的经费来自粤剧爱好者的捐赠。经常从香港来这里演唱的陈先生每年都要为曲艺社捐款几万元。曲艺社副社长李丽容除为外地乐师提供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外,每月还为曲艺社提供800元的经费。朱赞英自豪地说,别看曲艺社远在沙井,但他们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有29人的曲艺社曾多次夺得广东省和深圳市粤剧比赛的大奖,曲艺社还经常组织成员到广东各地演出,每年数十场,在粤剧界小有名气。
家住香港元朗地区的李女士在当地自办了粤剧乐队和研究社,招收了近百名香港学生。为了让学生提高演唱水平,她每一两个月都要带着学生来深圳一次,有一次她带了40多名学生来这里交流。她说,由于香港粤曲社收费较高,这些香港学生演唱时间因而受到影响,演唱水平与曲艺社的有一定差距。来这里,不仅可以为她的香港粤剧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还可以免费与乐队合作。
李丽容告诉记者,除了李女士的这些粤剧学生,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香港粤剧爱好者,曲艺社的每次活动他们都会参加,每次都要来20多人。这些人通常从香港包车来沙井,与沙井当地粤剧爱好者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深港两地的粤剧票友都感觉这种方式有利于自身水平的提高。香港来的不少粤剧爱好者当天唱完后往往意犹未尽,他们会在附近选择一家酒店住下,第二天接着唱。这些粤剧爱好者的年龄一般40岁到70岁之间,也有30岁左右的年轻人。
“以艺会友”大大增进了深港两地粤剧爱好者的感情。沙井的粤剧爱好者也常常应邀到香港交流,李丽容等人曾经在香港元朗地区大剧院演出过,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
深圳粤曲社一年吸引15万港人
不光是远在沙井的曲艺社受到香港人的青睐,几乎所有深圳的曲艺社都能看到香港粤剧爱好者的身影。每逢节假日,香港粤剧爱好者更是成群结队,选择自己熟悉喜爱的粤曲社,在艺术顾问指导下做好择装、化妆、选曲、合乐和录音前的准备,走进颇具现代特色的录音摄像棚,伴着优美的旋律,展示自己的粤乐才艺。
深圳的粤曲社何以这么红火?深圳市粤剧粤曲学会秘书长钟先生告诉记者,价格因素吸引港人消费是最主要的原因。在香港一些粤剧会所或场馆,唱一首粤曲要花400港元,在这里一小时才300元。另一方面,深圳粤曲社这般红火还有一个奥秘——这里云集了一大批专业乐手,伴奏的乐师、音响设备等水平不次于香港,有的甚至是粤曲名家。
由于来深圳过戏瘾的香港人越来越多,位于罗湖昌湖大厦的粤曲社由原来的2家增加到近30家,而在国贸的“金三角”片区,此类的粤曲社已有40家。在整个深圳则云集着50多家这类粤曲社。可别小看这一曲、两曲,竟然每年能唱出3000万的利润。粤曲社的营业时间一般从下午1时到晚上10时,平均每家每天可以接待10名客人,一年接待发烧友15万人次以上。大部分戏迷都会呼朋唤友,或是带着家人前来。自己“发烧”的时候,家人们就在附近美容、购物等,加上吃饭和交通费用,有关部门估计,在粤曲社的带动下,相关产业一年的营业额超过1亿元,利润也在3000万元以上。(记者
梁兴超)
(摘自 《深圳商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