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粤剧大老倌阮兆辉先生来穗,在行程安排紧凑、事务繁忙之际抽身来到广州东山新河浦之广州苏氏兄弟音乐曲艺社,与一众粤艺界老朋友叙会,阮兆辉在频于演出的同时,对粤剧的寻根溯源,更致力于推广发扬传统戏曲。笔者有幸籍此机会再次与著名粤剧文武生,有“万能泰斗”辉哥零距离交流,聆听了辉哥对粤剧艺术发展现状述评和见解,获益良多,更加深了我对粤剧艺术的深刻理解。


阮兆辉祖籍哪里?按辉哥自己所言:“我的祖籍……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能说得出的,只是前三十一代的祖先'朝龙“公,从南雄岭珠玑巷来到广东,落脚在新会贤村。族谱的源头追到那里为止。三十一代之前是在什么地方,就追寻不到了……”。
这位粤港澳知名粤剧文武生,正所谓“须挂红黑白,边式武小丑”,有“万能泰斗”阮兆辉先生是香港八和会馆副主席,人称辉哥。他对传统的粤剧艺术孜孜以求、以传统的唱、做、念、打著称。自认“保守派”的阮兆辉仍苦守粤剧传统,他一直在说:“我要活到老,唱到老。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戏台上,因为粤剧是我一生的事业……近年他听闻澳洲有一批清朝光绪年间(1860年至1880年)的戏班戏服并不辞辛劳万里,自费组成四人团队到澳洲墨尔本对戏服行头进行考证,足见辉哥对粤剧的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搞艺术有文化自信很重要,尤其是粤剧式微的今天,粤剧的艺术自信是我们同仁的历史担当。辉哥说,艺术自信就是我们的艺术底气,艺术自信是粤剧能薪火相传的根本。平心而论,粤剧并非是国内的著名剧种,但我们应该正视的是,粤剧的传统行头,唱、做、念、打、身段等在众多的剧种中特色比较鲜明,尤其是武打方面当年的真刀真枪“打真军”的艺术功夫更是在众多剧种独树一帜。记得当年粤剧申遗,省、港、澳、桂同仁共出点子,表演方面究竟比什么“坚嘢”打动评委?后来我们在广西、广东茂名找了一批最具粤剧特色的老艺人“撑场”,才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可见传统的、艺术自信的是多么重要。
辉哥对粤剧现状颇有感慨,“现在太多的人去做新的东西,反而把最根本的丢掉了,把粤剧演得不伦不类。”“我也不反对吸收西方元素,尝试创新,我赞成百花齐放,如果吸收好的东西,变成更好的东西,那当然好……我搞我的老戏,你演你的新戏。创新、尝试什么都可以,但不是取代。这是最重要的。”比如粤剧区别于曲艺等艺术,有很重要的内涵就在剧情上,大家唔好忽略剧中的“情”,成功的剧目凭艺人在“唱”功上演绎剧情的喜怒哀乐而打动观众(传统的剧目所以有主题曲),这是粤剧的重要内涵之一。粤剧需要口传身授,讲求体会、感受,需要找到舞台上的感觉,因此要求艺人要有很有个性化的唱腔对剧情的演绎。千人一面,众人一腔,正是缺乏个性表演弊端,辉哥现场即兴示范,个性化唱腔与众人一腔不同之处,众人一腔若在cd碟或非现场播音,大多听众是难于分辨某人某声,但个性化的唱腔则可分辨某人某声,粤剧与戏曲不同处,粤剧唱腔非要字圆腔正,声情并茂,唱出粤剧伶人特点便可,豆沙喉一样也可登台唱粤剧,演粤剧,最主要登台演戏,唱腔有个性特色,能受观众认同才是根本。辉哥是个平易近人的大老倌,他还谈到学艺的点滴及对传统粤剧的希冀。辉哥儿时从睇大戏上了“戏瘾”,从此走上六十多年的艺术人生。辉哥年小时候,当同伴们每天在户外自由嬉戏时,阮兆辉却要穿梭戏棚练功习武,抬腿、下腰、翻跟斗、练习唱腔……那个时候有“煲白炒龙”之说(吃夜粥的意思,当年在戏班学戏后晚上宵夜是吃白粥及炒龙门粉,所以,叫“煲白炒龙”之行话,有别于武行的“吃夜粥”之说)。当年他穿梭于戏棚,习武练功,劈叉下腰,翻跟斗,学唱腔。他不独对自已的生戏具有相当大的造诣,甚至丑生、须生、甚至花脸戏角色,演来也得心应手。他早年为学唱地水南音,专门到香港庙街跟盲目艺人学习至深夜才回家。辉哥说,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粤剧观众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但并不等于粤剧趋于消亡。粤剧是内涵相当丰富的,唱、做、念、打、身段及剧情的观赏性更适合有丰富阅历的人群,只要我们将粤剧的精髓传统表演,不盲目急功近利,随波逐流,现在的年轻人若干年后阅历丰富了,将成为新的粤剧粉丝。选择了粤剧,就意味着将一路与苦相伴。
人称辉哥是传统粤剧的殉道者、守护人,但辉哥并不认同这一市井说法,他认为江山代有才人出,粤剧尤如一块艺术园地的沃土,将会人才辈出。
真是与君一席話、胜读十年书!

本文报道中的看法,仅是受访嘉宾的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