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惠英倪惠英,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广东省剧协主席,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代表性传承人,她在40年来一直是中国粤剧的领军人物,是社会转型时期粤剧历史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粤剧文化艺术多样性的开拓者,激发粤剧创新力不懈的领路人。

回顾以往,是岭南的山水养育了我,是岭南的文化熏陶了我。

我是从小喝着珠江水长大的。我的父母是南下干部。1958年,两岁的我跟随父母来到广州,住在西关光复南路,那里的建筑富有岭南特色,街巷里不时传来悠扬的粤曲,旁边的桨栏路遍布广州特色的茶庄食肆,还有赫赫有名的文化公园。

当时的文化公园很大,里面有很多剧场,红星露天剧场、文娱剧场、百花剧场,还有广州首个现代岭南建筑水产馆。我们可以免费看到各种各样的演出,有歌舞,木偶剧,也有粤剧。我从小就是文艺尖子,8岁就参加了广东版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中山纪念堂的演出。以前广州的建筑低矮,也不怎么讲究,当时的纪念堂就显得那么辉煌,让我觉得艺术是那么崇高,激发了我对艺术的向往,当时就下决心,我也要搞艺术。

小的时候很多老师到少年宫给我们上课,有京剧、话剧、舞蹈老师来上课,我们不用出学费。一次在少年宫培训的时候,粤剧团的老师就看上我了。1970年广州粤剧团开始招生,我成了“文革”后粤剧团招的第一批学生。

进了粤剧团,我真是吓了一跳,粤剧竟然有600多个曲牌必须烂熟于心,而且封闭训练严格而艰苦,平时不让回家。我每天6点一定起来练功,因为我从小就有在舞台经验,加上父母给我的一个好嗓子,不到一年剧团就让我担纲主角。1971年,我在《红灯记》里出演李铁梅,那时才15岁,跟我合作的都是令人尊敬的粤剧大腕,有风腔代表人物陈笑风,还有孔壮志、陈小茶等艺术家,演出轰动一时。一般演员要三十几岁才成名,我十几岁就一下子“冒”了出来。

现在算下来,我演出差不多有六千场,塑造的角色也有上百个。我有幸得到过艺术大师红线女老师和谭佩仪、罗品超、陈少风、罗家宝、练少汉、小木兰、何家耀等艺术家的教导和提携。1980年我很荣幸和红线女、卢秋萍老师一起获得了广东省粤剧百花奖的最佳女演员奖。

那些年,我几乎每天都在粤剧团的门房收到观众的来信,还拿过“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中国金唱片奖”等。最令我感动和感恩的是这么多年,无论粤剧兴衰,很多观众对我们不离不弃。有一些几十年的老街坊,我演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艺术表演上不断学习磨练,我现在更关注粤剧的艺术创作上的提升,要把我们对岭南文化的理解融进艺术当中。

几十年来,于是有了《吴起与公主》、《南越王后》、《睿王与庄妃》等数十部原创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加大了艺术创新与开拓,有了改编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豪门千金》,反映农村土地承包为主题的现代戏《土缘》,还有反映广州现代革命历史的《三家巷》等等。

上世纪90年代后,粤剧受到很大的冲击,我一直在思考粤剧如何突破自我,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我感到,粤剧继承传统但不能拘泥于传统,沉溺于过去,我提出了“都市粤剧”的概念,其中代表作就是《花月影》。

2007年,我担任了广东省剧协主席,更觉任重道远。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我们积极推动了大学生走进剧场,每年到各大学校巡演。这几年我做得比较多的工作是粤剧的推广和普及。我当荔湾区少年宫粤剧学校的校长也有8年了,经常到学校举办讲座,还担任南海中学粤剧团的艺术总指导。

在我们的大力推动下,2009年粤剧成为继昆曲之后中国第二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剧,比京剧还要早。作为一个粤剧人,除了是一份荣耀之外,更是一份责任。9月中旬,我又要去法国演出,弘扬粤剧文化,把粤剧推向未来依然任重而道远,我还需不断努力。

倪惠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