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逝世,对粤剧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重大损失,这一点无可置疑。有些人士在惋惜之余,认为失去了红线女的粤剧失去了最后一根台柱,从而失去了粤剧生存和发展的支柱,粤剧从此没有希望了。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士看到了粤剧的危机,对粤剧的存活表示担忧,从这一点上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认为红线女逝世后,粤剧就没有希望了,这种看法却是片面的、非客观的。
我们应当看到,粤剧的危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客观现象,而不是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粤剧的滑坡和危机并非今天才出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粤剧就失去了大量的观众了。回顾历史,粤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曾有过辉煌的时期,也曾出现过沉寂和冷落,可谓辉煌与冷落并存,但过去的危机很快就度过了,而这一次危机似乎来势较猛,时间较长。不容否认,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为特征的中国现代转型给戏曲艺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末,粤剧和全国所有戏剧一样,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从剧团人员大量流失到观众剧减,都表明粤剧的命运和前途令人担忧。有人因此把粤剧和其他戏曲剧种称为“夕阳艺术”。
笔者认为粤剧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世界的多元化导致艺术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艺术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中国经济与全球接轨和开放政策使外来文化不断进入国门,现代艺术的兴起对传统艺术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二是世界进入了网络时代,各种电脑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和游戏活动,而这些文化项目又适应着不同文化层面的人士的需求,左右了大众的审美情趣、感官冲动、价值取向。在网络文化面前,粤剧和其他戏曲艺术相形见拙。三是粤剧本身缺乏创新,其陈旧的表演程式难以展现青年观众的情感天地和精神世界,因而无法赢得广大青年观众。
那么,粤剧是否就失去了希望呢?回答是否定的。笔者之所以认为粤剧仍有希望,而且希望不少,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传统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是劳动的结晶,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的需求,不论人类社会进入到哪个时代,就民族传统艺术而言,只要民族的历史还存在,本民族本地区文化仍成为构建社会的基石,那么她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就有存在的必要。粤剧这朵盛开在岭南的戏曲艺术奇葩,孕育生成于深厚的岭南文化土壤,她是这一地区人民共有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道德标准,以及审美情趣的共同体现,她融入了岭南文化的血脉之中,一定会随着岭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二是粤剧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会受到政府的重视、保护、扶持,并在保护中得到推广、普及、发展。2009年9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委员会批准粤剧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粤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广东省和广州市的文化主管部门按照联合国教科文委员会的有关要求,设立了粤剧中国保护中心,全面地、系统地开展粤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在粤、桂农村和港澳地区,粤剧仍然受到当地居民的青睐。自开放改革以来,广东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他们对文化艺术的观赏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对于珠江三角洲而言,老少咸宜的粤剧仍然是他们的第一消费对象,特别是每年的春节期间和其他佳节,或者是乡村的重大庆典,均会请粤剧大班到来演出,其场面十分热闹。香港和澳门的中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较多,他们对西方文化缺乏足够的兴趣,而对传统粤剧却有着浓厚的情结,因此粤剧在港澳地区仍有一定的市场。
我们在肯定粤剧存在希望的同时,还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粤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落到实处,这些措施包括:
(一)建立“粤剧遗产日”,举办保护粤剧遗产系列活动。可把每年的9月26日定为“粤剧遗产日”,在此期间围绕粤剧的保护工作开展各种活动,既可组织粤剧的巡游、演出,又可举办相关的讲座,还可采取对话、辩论的形式,探讨粤剧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此期间还可举办粤剧文化遗产知识展览,以专题形式突出某一方面的内容,加深观众对某个问题的理解。
(二)建立粤剧博物馆,展示粤剧的历史。通过博物馆的历史资料和藏品,让更多人了解粤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社会价值,从而唤起公众对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承传的意识及自觉性。粤剧博物馆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要有浓厚的粤剧品味,不要搞成一般化的博物馆。
(三)开展粤剧进校园、粤剧进课本、粤剧进社区活动。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粤剧教育是粤剧得以承传的重要举措,粤剧进校园和粤剧进课本正是普及粤剧教育的重要环节。国家教育部曾明文规定要在中小学课本里普及京剧教育,让京剧知识进入小中学课本。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这一规定是很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教育部却忽视了戏曲剧种的地域性,以及不同地区群众对戏曲艺术接受的特殊性。从岭南地区的特点来看,把粤剧知识编入粤语地区的中小学课本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建立粤剧基地和粤剧培训中心,两者可以合二为一。粤剧基地的功能包括演出、培训、实验、举办讲座等。
(五)建立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要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和后备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培养出一批能担当大任的编剧人才、导演人才、演艺人才、经营人才。红线女生前对培养编剧人才和演艺人才寄予很大期望,她有一次在谈到川剧《金子》的成就时,认为粤剧应该借鉴其改编和创新的经验,让好的编剧家使“老”粤剧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再看看演艺人才,目前粤剧界很难找到出类拔萃的名角,甚至连很有潜质的新秀也难以找到。正如红线女生前所说的“表演队伍中很难看到第四梯队的人。”“有些演员的路子越走越窄。”为此,我们应当建立培养优秀粤剧人才的机制,克服粤剧队伍中人才断层的现象。
(六)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营造良性的粤剧市场。要继续搞好每年一度的粤剧春班演出,努力开拓秋班市场;要建立和发展旅游剧场,以短小精干的剧目和折子戏带旺旅游剧场;要搞好经典剧目和新剧目的推介和营销工作,加强对优秀剧目的宣传活动;要坚持开展粤剧的创新,使粤剧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意识,争取更多青年观众走进剧场。
尽管粤剧不可能重视昔日的辉煌,但粤剧作为优秀的传统地方剧种,仍然可以焕发出绚丽的青春和光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