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是享誉海内外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只要提起红线女,开平市水口镇向北村的村民就会竖起大拇指,因为红线女的祖籍就是向北村,这位大艺术家是他们的骄傲。虽然出生在广州,但红线女牵挂故乡的那份感情却被世人传颂。3年前,80岁高龄的红线女重回故里,为的就是见证家乡碉楼申遗成功。她说,“我一定要回到家乡,支持(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不能再等了,不能让别人说我在家乡申遗成功之后才回来。”
故里寻根
向北村 因红线女而闻名
向北村只是水口镇很普通的一个村庄,但在当地可是人人皆知。在水口汽车客运站,记者问一位潘姓的摩托车司机怎么去向北村,司机马上问:“是不是要去红线女家那里?”他告诉记者,只要是开平本地人,就没有没听说过红线女的,更别说是像他这样的中年人。从水口镇到向北村不远,只需10分钟的车程。潘师傅还热情地当起免费导游,带记者找到了红线女的祖屋。
红线女的祖屋有两层楼,坐落于池塘边,正门口朝北,门口种着4棵高大的木棉树。问起红线女,在红线女祖屋旁聊天的几位老人就向记者娓娓道来。今年72岁的邝成就从小就在向北村长大,对红线女的个人情况了如指掌:红线女原名邝健廉,1927年出生于广州,在一个粤剧渊源很深的家庭中长大,八九岁时就跟留声机学唱粤曲……
“红线女童年时在此屋住过,那时候很活泼,长得秀气,很调皮,经常在村里跑来跑去。因为她家以前在当地算是比较漂亮的,很多小孩都喜欢来她家里玩。红线女很懂事,还跟她妈妈一起去菜地里干活,摘菜拿去卖。不过那个菜地现在盖起了房子,找不到了。”邝老伯指着红线女的祖屋说,“门口的那4棵木棉树就是红线女当年种的,你看,现在长得多茂盛啊。为了维持祖屋原样,曾对房子进行修葺过,不过周围的环境没怎么变化。”
向北村的村民们记得很清楚,2007年6月,为了支持碉楼申遗,红线女回过一次家乡。“那时候村里村外为了迎接她,道路上全站满了人,真的好热闹啊。还有人特意准备了鲜花和鞭炮,都想目睹一下这位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邝老伯回忆起当时难忘的一刻,激动地说,如今只要有人问起红线女,大家都先会自豪地向那个人说“红线女是我的乡邻”,然后才给他们介绍她唱的剧目,大家是真心地喜欢这个给家乡带来荣誉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尤其是那些爱听粤剧的老人家,还经常凑在一起讨论粤剧唱法,把红线女当成学习的榜样。”邝老伯说。
3年过去了,红线女现已83岁高龄,回故里的机会可能越来越少。不过邝老伯表示:红线女的根在向北村,无论走到哪里,住在哪里,还是向北村人。向北村的村民们最盼望的是,红线女能再回一趟老家走一走看一看,与大家共述家乡情谊。
演艺生涯
创造 “红派艺术” 成就享誉海内外
红线女的堂伯父邝新华(邝殿卿),是同治年间粤剧再度兴起时的著名武生。他在广州重建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并被推为“会首”。红线女的外祖父声架南(谭杰南)是驰名东南亚的武生。舅父靓少佳是历任人寿年、胜寿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生,舅母何芙莲也是著名花旦。红线女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的熏陶,8、9岁时就跟留声机学唱粤曲,15岁那年加入马师曾剧团,开始在两广地区崭露头角。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在香港学了3年京剧。1955年,红线女回国后加入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曾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红线女吸收电影的表现手法,利用自己天赋的嗓音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唱法,创造了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红腔”。此外,在《搜书院》、《昭君出塞》、《苦凤驾怜》、《打神》、《李香君》、《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剧目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把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举世闻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
80年代以来,为振兴粤剧,她奔走呼号,身体力行,重排旧剧,编演新戏。她不辞劳苦送戏下乡,还到学校演出、讲课,致力于培养和争取新一代观众,她竭尽心力创办红豆粤剧团,言传身教,提携新秀,培养粤剧艺术接班人,她多次率团赴京演出、出国交流,力振粤剧昔日雄风。
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红线女始终牢记毛主席在1958年给她的信中提出的希望,身体力行,努力做“劳动人民的红线女”。红线女以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和人生道路证明,她真正成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