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27日晚7:00在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礼堂演出
4月28——29日晚7:00在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演艺中心演出

从几十年未出现在粤剧舞台的《仙姬送子》,到展现粤剧芭蕾——踩跷绝活的《刘金定杀四门》,从武打场面堪比叶问的《武松大闹狮子楼》到比绝技还要来得惊险的《时迁盗甲》,《广府华彩》的整台节目,都是近百年粤剧舞台上所流行的传统技艺以及各个流派的代表作。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听听粤剧专家鞭辟入里的解读,会让你在视觉、听觉惊艳的同时,获得更深的艺术享受。

最正统的粤剧代表作——《六国大封相》

中国有三百多种地方戏曲,每种地方戏曲都有它的杰出的独特剧目。粤剧虽然早有“江湖十八本”等有名的传统剧目,不过这些传统剧目,都是移植自其他兄弟剧种,要说最有代表性的剧目还得首推《六国大封相》。前面提到,粤剧在1852年赴美国旧金山演出选取的正是这一剧目。可惜的是这样一出杰出的剧目,到了今天已极少演出。即使偶有演出,很多传统的基本功、排场、唱腔都被省略。

此番上演,剧组特地请来了不少退居幕后多年的老行尊、老师傅,让他们手把手地向年轻一代传授技艺,指导排练。作为指导老师之一的著名粤剧导演梁建忠介绍,《六国大封相》是一出排场浩大的折子戏,讲述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以合纵策略,联盟抗秦,后六国诸侯共同拜苏秦为六国都丞相,并送其衣锦还乡。该剧最大的特色是集齐了粤剧每个行当生、旦、净、丑、末的表演,最能代表一个团的水平了。以前粤剧戏班每逢开台演出,都会被要求首演这个戏,一方面是懂行的观众立刻就可以从中看出一个团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邀请戏班演出的主事人,可以在演出《六国大封相》时,按戏班艺员名单,核对戏班有否“食额”(人数不足)和“货不对办”(指定雇请的演员有否到齐参演)。

“这个剧集中考察了各个行当演员的表演功力。”梁建忠介绍,其中光旦角,就有花旦、小旦、刀马旦,花旦还要展现推车的表演程式,小旦耍手绢,刀马旦,也就是剧中的六个元帅夫人,骑在马上,展现与马夫之间的配合。末角看公孙衍,剧中挂着一口白胡子的他还会展现抖须、抛须、捻须等须口功。剧中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王侯个个盛装出场,咋一看好像很难分辨出谁是谁,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扮相其实各有不同,魏国的王侯是丑角,韩国的王侯是小生,他们的声腔念白也展现出不同韵味。

全官话上演的折子戏——《仙姬送子》

《仙姬送子》是一出行将失传的折子戏,已经几十年没有出现了。它讲述七仙女下凡,将与董永结亲所生的麟儿送还董永。和《六国大封相》一样,《仙姬送子》也是采用官话演出。所谓“官话”,类似于广西桂林话,它是粤剧最初演出时采用的语言。直到清朝末期,演唱语言才改为白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但这部剧中的11个曲牌,如果配白话演唱,根本唱不出味道来。如今能将剧中11个曲牌,“出队子”、“折桂令”、“新水令”、“步步娇”、“清江引”等等的曲调和唱词熟记并随口背出的人,在广东和广州的两所粤剧院,也只有梁建忠一人。而梁建忠凭借的是小时候师傅唱一句,自己跟着学一句的记忆。这次重排该剧,他也是这样一句句口口相传的教给演员的。不过,从未接触过“官话”的演员就像外省人学粤语一样,虽然发音能学到,要学出那种韵味却很难。除了“官话”,“反宫装”也是《仙姬送子》中的一大看点。七仙女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戏弄董永,看他能否从中认出七妹。她们的衣服随手一翻,就从红色变到了粉,或蓝色变成了绿,像这样的排场也非常好看而且少见。

南派功夫拳拳到肉——《武松大闹狮子楼》

  过去在武林中早有“南拳北腿”之说,这是对武术界的评价。其意是:“南方精于拳术,北方腿功见长”。戏曲武打也有南北之分。“北派”以京剧为代表,“南派”以粤剧为代表。而《武松大闹狮子楼》则是粤剧南派武功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梁建忠介绍,该剧曾获全国戏曲折子戏比赛的金奖,堪称南派艺术的精粹,令京剧、河北梆子等很多同行为之侧目。

剧中,来势汹汹的武松直奔狮子楼,与西门庆和六家丁轮番开打,大战几十个回合。短短一段打戏里,可以看到电影《叶问》里练拳的木人桩,以及武松和西门庆用南派武功刚劲的对打。只见武松打退众爪牙,与西门庆一路打上一把小小的椅子,二人大展椅子功,最后还跳上四个桌脚,现场秀上一段年轻观众平日只在金庸作品改编的影视剧里常见的梅花桩上的打斗。这个名为“双照镜”绝技也在传统打法上进行了创新,将两人同时跳上桌脚改为一先一后上桌。打斗的精湛程度堪称功夫大片,但与电影通过镜头剪接来展示“武功”的特技不同,这些动作全部一气呵成,比功夫片更棒。

谈到南派功夫,梁建忠亦表示了自己的担忧,“现在能演好武戏的小武太少了,生旦戏统治了舞台,像《武松大闹狮子楼》这样好看的武打戏已经很少见到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演员自身不够拼搏和吃苦,另一方面对青年演员培养不够。”

30年无人敢演的绝技——《时迁盗甲》

仅凭两条绳索,《时迁盗甲》的主演陈小刀赤手空拳的攀上了近10米的高空,纵身一跃盗取了挂在梁上的盔甲。这是折子戏《时迁盗甲》中最压轴的一个绝技——“三上吊”。演出的技术难度让观众惊叹有如杂技,但比杂技更惊险的是舞台上没有任何保护垫,演员也没系保险丝。两年前,陈小刀在南方剧院演出该剧过程中就因此失过手,他从10米高空跳下时结结实实地撞在舞台的一面桌子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幕的梁建忠说,当时所有人都以为陈小刀会立刻倒下,但他竟凭借顽强的意志拾起了地上的盔甲,做完了全部的动作。全场观众都为之起立鼓掌,而他在回到后台后也即刻晕倒。颈椎骨骨折了,鼻梁也撞断了,连医生都说他是个奇迹,受这么重的伤还能接着演。

《时迁盗甲》这部经典折子戏在粤剧舞台上已经近30年没有人敢演了。梁建忠介绍,在陈小刀以前,该剧的演出要追溯到粤剧著名武生卢启光的演出,他在剧中的“挂灯椅”和“顺风旗”两个绝技,既继承了前辈的表演,又有他自己的创造和发展。“挂灯椅”(倒翻上屋顶,再翻下来)是固有的南派表演。但“顺风旗”(爬上柱在柱中间横身空中)过去是没有的,是他自己的新创造。而青年演员陈小刀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新创造,“三上吊”的绝技比前人又有了超越。

其他剧目

《余侠魂诉情》马腔代表作

马腔的代表作。粤剧大师马师曾在长期粤剧表演实践中,对丑角上多番研究,在塑造《苦凤莺怜》中风尘侠丐“余侠魂”时,独创出被粤曲艺术界一致评价为“史无前例,后乏来者”的“马腔”(俗称“乞儿腔”)。“乞儿腔”的代表粤曲《余侠魂诉情》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昭君出塞》红腔经典

红腔代表作。这一经典粤曲脱胎于粤剧长剧《昭君出塞》。1953年,香港真善美剧团在越南西贡首演了马师曾创作的粤剧《昭君出塞》,芳华绝代的红线女手抱琵琶如泣如诉弹唱的一曲咏叹调倾倒广大戏迷。红线女曾携该曲多次出国演出,并多次灌唱片和录音播放,在两广、港、澳及海外侨胞中广为流行,成为专业、业余学唱“红腔”的范本。

《游园惊梦》比肩《牡丹亭》

移植自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由广东粤剧院的当家生旦倪惠英、黎骏声携手演绎。倪惠英表示,粤剧版的《游园惊梦》呈现出了另一种风格,相较而言,昆曲更为清雅、内敛,粤剧更为明快、流畅。从服装上也可以看出两个剧种明显的不同。昆曲、京剧中的花旦、小旦头饰都采用包大头,而粤剧中还没结婚的花旦是不包头的,梳着辫子。该剧服装极为清雅秀丽,款式和色彩上既有别于昆曲,又不同于完全的粤剧。

 《璇宫夜宴》粤剧西化

粤剧里的“外国宫廷戏”。它改编自20世纪20年代美国电影,剧中男伯爵出使巴黎,他的能言善辩,风流倜傥俘获了女王的芳心。该剧不但布景和服装全面西洋化,连粤剧唱段中也加入了不少西洋音乐的色彩和节奏。更令观众意想不到的是,这不是一出新编剧目,而是粤剧大师薛觉先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创排的作品,他本人曾扮演过女王这个角色。粤剧的开放和包容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刘金定杀四门》粤剧芭蕾

该剧已经几十年没有演出过了,它讲述风风火火的女将刘金定为解救皇帝,从东门杀到南门,杀遍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终于成功救驾的故事。戏中刀马旦刘金定要挑战的是有着“粤剧芭蕾”之称的踩跷绝技,展现翻身、站立单脚、下腰、耍枪花、开打等难度动作。

绝技一览

“耍牙”

———相传已过百年历史

耍牙又称为“西脸东牙”,表演者口含四颗、八颗甚至十颗野猪獠牙,在口内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同时仍要兼顾唱、做、念、打等表演,足以叫所有观众都为之瞠目结舌。

“三上吊”

———已绝迹舞台三十年

在《时迁盗甲》里,花绳从高大的舞台顶梁上垂下,表演者赤手空拳地攀上十米高空“盗取”翎甲,展示“蜘蛛放丝”、“双吊撑平”、“旋转50周”、“前后弓翻”等一系列惊险动作后再纵身跃下回到地面。这手俨然杂技般的绝活,至今已有三十年未出现在粤剧舞台上。

“踩跷”

———有“粤剧芭蕾”之美誉

演员在脚上绑着一对特制的“跷鞋”,其外形有些像长靴,由小绣花鞋、跷头、跷板三部分组成,再用红绫带将脚弓和脚跟捆绑固定在跷套内置的木板上,并把身体重心集中到脚尖部分,脚掌、脚跟则借助木板依托垂直于地面。表演时,借助长裙遮盖脚跟,全身只靠脚尖发力走动,外表观之恰如“三寸金莲”,走步却行云流水,如芭蕾般轻巧。

“木人桩”

———有如上演功夫大片

在《武松大闹狮子楼》一戏里,西门庆变身功夫高手与众手下大斗武松,其中一段打戏就展现了木人桩上的南拳对决。与电影通过镜头剪接来展示的梅花桩上打斗不同,这些动作全部一气呵成,尤其是二人在传统戏班里磨练出来的“椅子功”,更是能让观众大呼过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