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深圳粤剧周“你一路走来,把我心唤醒,夜色里,许下的约定……”昨晚,第五届“深圳粤剧周”正式拉开帷幕,将持续至本月30日。深圳市粤剧团的新版现代粤剧《雷雨》让深圳大剧院的数百名观众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粤剧之夜”。

今年的粤剧周活动范围从罗湖区扩大至全市范围;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新意迭出,艺术含量高。来自全省各地、港澳台乃至海外的粤剧“票友”将济济一堂,把曲言欢、同台献艺。“经过多年的扶持、培育,‘深圳粤剧周’已经成为立足深圳、辐射港澳珠三角、在海外有较大影响的一个群众性文化品牌,罗湖区作为我市粤剧文化桥头堡,为推动粤剧艺术的传承、普及、提高做出了应有贡献。”罗湖区文体局局长李少明介绍说。

饕餮盛宴,两年一届

“深圳粤剧周”原名“深圳(罗湖)粤剧节”,是我市一项常设性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该活动于2006年由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和罗湖区人民政府共同发起创办,每两年举办一届。它秉持“传习、普及、交流、提高”的宗旨,坚持“政府倡导、社会运作、专业指导、群众参与”的办节方针,致力于粤剧艺术的传承教育,搭建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粤剧展演平台,开展国内外粤剧艺术交流,不断提高粤剧艺术的知晓度和扩大观众接受群体,培养粤剧人才,努力推动粤剧艺术走向繁荣。

“今年的粤剧周是历年来规模最大,活动最丰富的。粤剧起源于佛山,在广州传承,从深圳发扬到世界各地。由于罗湖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粤剧文化交流的中心。罗湖也在不懈地努力推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罗湖区文体局副局长谢军表示,罗湖区活跃着上百个粤剧艺术团。

粤剧(粤曲)是我国八大地方剧种之一,是我国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周恩来喻为“南国红豆”,特别是在广东、香港、世界各国华人地区都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深圳与香港、澳门有一水相连的地缘优势,特别是作为老区的罗湖,粤剧社团众多,与港澳粤剧团体来往密切、互动频繁,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群众基础。罗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对粤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全力推动粤剧艺术的传承、普及和提高。

在粤剧周的推动下,我市“粤剧进校园”工作也取得骄人成绩,不仅在部分校园普及了粤剧艺术,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少儿粤剧新秀,在全国戏剧小梅花奖荣获了多项金、银奖;在广东省首届青少年粤剧粤曲大汇演中也夺得粤剧类金奖一、二、三、五名。

第五届深圳粤剧周  名家荟萃,活动丰富

自2006年首次举办以来,深圳粤剧周此前已成功举办了四届,艺术水平一届比一届高,规模、影响一届比一届大,俨然成为名家荟萃,流派纷呈的粤剧大舞台。不仅著名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曾亲临艺术节给予指导,还有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宝、冯刚毅、麦玉清、彭帜权、危佩仪、黎佩仪、琼霞、苏春梅等海内外和深圳本土的粤剧名伶名角以及来自英、法、丹麦、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地区的一批优秀演员前来献艺。

“深圳罗湖有着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多的‘私伙局’,港澳及珠三角的粤剧爱好者都经常在这进行交流。深圳能坚持举办这么多届粤剧周,可见政府十分重视这一传统文化。”红线女艺术中心副主任蒙菁对记者表示。在今年的粤剧周中,《粤剧大师红线女艺术生涯图片展览》也将展出,市民可以由此了解粤剧名家“红线女”的传奇一生。这是该展览首次在广州以外的地区展出。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粤剧周更加突出专业剧团在粤剧保护工作中的领军作用。由深圳市粤剧团主演,在开幕式中所展示的新版现代粤剧《雷雨》(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曾获全国戏剧文华奖剧目大奖、表演大奖等多个奖项。为了重点显示深圳在粤剧粤曲保护传承中的对外枢纽地位,本届粤剧周还设置了“粤华璀璨”深港澳粤曲交流日,众多港澳粤曲社团和发烧友争相报名参加表演。“南国红豆”粤剧保护工作研讨会也将在粤剧周中召开,省、市、港、澳有关领导和粤剧专家将为我市开展粤剧保护工作共献良策。粤剧不仅是岭南优秀文化,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培养粤剧艺术新一代,本届粤剧周还将举办“梨园新芽”粤剧艺术传承展演以及深圳市首届粤剧新作新人大赛与“粤蕾竞放”粤剧新作新人优秀节目展演。

本届“深圳粤剧周”活动繁花似锦,除了以上项目,还有“粤韵花开”粤剧粤曲大家演大家唱、“红豆遍播”粤剧粤曲社团巡演等多项活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