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本土原创粤剧《伦文叙传奇》作为广东省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片)优秀剧目展演,风头一时无两;而羊城晚报记者最近获悉,这部诞生于1993年、历演不衰的粤剧正筹划拍成电影。日前,记者跟随拍摄筹备组把授权书拿给该剧作者——广东粤剧院首任领导,文化部文华奖得主,曾导演《关汉卿》、《屈原》、《山乡风云》,组织改编《搜书院》等优秀剧目的资深粤剧编导林榆,现已94岁的老人家不仅高兴地签字同意,还忆述了广州粤剧发展史上那些不可绕过的重要篇章。
这部被誉为“南国新花”的名剧是如何出炉的?
我忘了为何写《伦文叙》
提到林榆,为广东粤剧奔走数十年的资深粤剧记者彭寿辉语带感触:“2008年他结婚60周年纪念,为了邀请我到场,找了很多人才联系到我,他是老前辈、老领导,重情至此,实在让我很感动。”在得悉记者要采访林榆,年近八旬的彭寿辉也顾不上身体的老毛病,坚持与记者一起来到林老位于顺德的居所。
与想象中的豪华精致不同,林榆的家干净、简洁,前些年几位朋友送来的祝贺他和老伴金婚之喜的祝福,被一一镶挂在墙上,不名贵却很温馨。廖冰兄于1993年赠予他的字画“今晚扮元帅,明日做喽啰,屈伸不介意,处世足楷模”更彰显了主人家的生活价值取向。
受访当天,林榆穿着整齐的恤衫和西裤,虽然高龄已使他背部严重佝偻,但见到记者和老朋友,他还是精神奕奕地招呼各人安坐,谈笑风生。他向记者坦言,近两年已经进入完全退休状态,不写剧,也很少看剧了,只偶尔参加一下广东粤剧院的新剧研讨会。
事实上,于1984年离休的林榆始终心系粤剧,正如他对自己工作的写照——“粤剧兴衰常入梦”一样,在离休的30年里,他还撰写了《伦文叙传奇》、《花蕊夫人》、《一剑啸南天》、《唐伯虎别传》、《饮马珠江》等五个剧本。其中,《伦》剧公演超过300场,受到本土观众热烈欢迎,不仅获得第五届广东省艺术节编剧一等奖,还在1995年获得文化部剧作文华奖。全国著名戏剧专家刘厚生看罢该剧,曾给予“南国新花,名不虚传”的评价。
很明显,以《伦文叙传奇》为首的一批新剧如此受欢迎,并持续走红至今,是林榆创作之初没有想到的。谈及为何创作《论》剧,林榆笑说:“你问倒我了,为什么当初会有这个剧本的构想?我现在也想不起来了。这是一个本土题材,并非一般的生旦爱情,伦文叙是来自民间的状元,与阿秀的爱情故事比较清新、自然,贴近百姓生活。或许,观众接受它的最大原因就是能雅俗共赏。”
这位南下“领导”从接管戏院走向参与改革粤剧
我与粤剧这大半生情缘
在林榆看来,新编粤剧在当下呈现小井喷现象也是好事,因粤剧也需要与时俱进。
他向记者回忆了解放初期,到广州全面接管文化事业的年代: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参加了广州军管会工作的林榆,被分配到军管会文艺处任接管组组长,任务是“接管有关文艺方面的所有敌产”,包括乐善戏院,大华电影院(后改为南方戏院),九曜园和沙面的电影仓库等大众文艺娱乐场所。
他说,当时,广州市民的娱乐消遣除了到电影院便是到大戏院,但电影院上映的片子很少,只有少数的国产片和苏联片,因此观众都涌向大戏院,当时的大戏院除了海珠、乐善,还有太平、东乐等戏院和大新公司天台、先施公司天台等六七个演粤剧的舞台,每天有成千上万观众进进出出。
然而,林榆告诉记者,当时市内戏班素质参差不齐,戏院上演的剧目也很混乱,很多粤剧只是一味追求离奇故事,宣扬迷信、仇杀、诲淫诲盗等。“如何管理剧团的剧目、如何改革粤剧成当务之急,我们也开始意识到改革粤剧是一件复杂而长期的工作。因为它牵涉到民族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问题,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不能简单地或粗暴地行事。”话剧专业出身的他坦言,南下之初,对粤剧并无感觉,只是工作所需,才开始思考钻研,想不到,从接管戏院变成参与接管粤剧,此后更与粤剧结下大半生情缘。
谈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粤剧改革,林榆强调有一个系统的过程:聘请陈卓莹、杨子静、林仙根、傅伟生、李文申等组成粤剧编剧组,先后创作、改编、移植了一批剧本,如《白毛女》、《愁龙苦凤两翻身》、《红娘子》、《珠江泪》等。同时,为鼓励剧团演“新粤剧”,接管组还获得税收单位的支持,免收“娱乐税”。“所以当时的‘新粤剧’是颇受粤剧团欢迎的。1951年春节,永光明剧团在人民大戏院(原海珠戏院)上演新粤剧《红娘子》场场满座。戏院的售票处,要用麻包袋装钞票,一时传为美谈。
如今,在粤剧改革进入新一轮争议期之时,在众多“外江龙”与“本地姜”编导对传承与发展粤剧各持己见之际,林榆认为,粤剧也是有时代性的,改与不改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粤剧再怎么改革,始终要为“大众”与“精英”服务
新剧要票房
更要雅俗共赏
除了谈到对粤剧改革的看法外,编导过多部优秀粤剧作品的林榆强调,新编粤剧还得坚持那个看似老掉牙的标准:雅俗共赏。
“当时,我们演出新戏不多,选戏标准是既要重视票房价值,又不能降低品位去迁就小市民的胃口。强调剧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最大限度地摆脱思想混乱,形象恶劣、六柱制、胶片服装、机关布景等旧枷锁。所以每年只出三几个剧目。那几年,带着一帮年轻演员演出过《搜书院》、《秦香莲》、《屈原》、《闹严府》、《张羽煮海》、《画皮》等等。”林榆说。
林榆曾在电视媒体中说过:戏是为观众服务的,写戏必须心中有观众。而观众是各式各样的,兴趣和要求各异的,一类是大众观众,一类是知识界精英。过去的粤剧编写创作,只考虑前一类观众,只要投其所好,演出叫座便可。但现在必须考虑知识界的观众。他们要求很高,既要娱乐性、艺术性,又要有思想性。“两种观众我们都要考虑,不能偏废。这就是雅俗共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