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装间里,新老粤剧演员忙活着,她是年轻演员中唯一的广州人了。城市年轻人喜欢粤剧的越来越少,想当演员的更少。

有近300年历史的粤剧,当年曾盛极一时。

1854年,粤剧艺人李文茂率领大批艺人组成“洪兵”,配合太平天国起义。他能把队伍依粤剧行当分作“文虎军”、“猛虎军”和“飞虎军”,可见当时粤剧艺人数量之多。 8年后,李文茂起义失败,粤剧艺人无论有没有参加起义的,均遭到清政府的残酷迫害。佛山的粤剧会馆琼花会馆被夷为平地,各地严令禁演粤剧。

但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粤剧,大小戏班子一直在民间悄悄演出。粤剧中心渐渐从佛山转移至广州。1889年,粤剧会馆八和会馆在广州建成,蛰伏多年的粤剧终于开始复苏。据八和会馆分馆之一的“慎和堂”用于安排演出的《广东境内水陆交通大全》记载,清末粤剧戏班在广东省内的演出点有一万多处……新中国的成立,给粤剧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文革”10 年,粤剧受到严重摧残。“文革”后,粤剧重获新生,城乡粤剧舞台春意盎然。但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粤剧在城市难以抵御各种挑战,开始出现“淡风”。

广州粤剧界的许多年轻演员都是来自省外,甚至有从东北招孩子到广州来培养粤剧演员。今年,广州粤剧团新来了19名年轻演员都不是广州人,甚至许多人来广州前压根不懂粤语。观众、演出场次也越来越少,从据一位著名粤剧演员调查,目前广州常看粤剧的“铁杆观众”不过一二千,且多为老年人!“粤剧出现了‘危机’”?行内行外,忧心忡忡。好在农村还有广阔的地盘。春节前后的“春班”和中秋、重阳节的“秋班”,是省市专业粤剧团体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他们的演出,在农村地区受到热烈欢迎。

如今农村富裕了,看戏非要请“省市大班”不可。订戏的地方太多,省市的几个专业粤剧团体往往无法一一满足。其中,仅广州粤剧团一年就有120多场的演出任务,记者几次打电话要求采访,团长倪惠英多次表示“正在外地演出,要过些天才会广州”。广州市一些有见地的学校,组织小学生学演粤剧,并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学校、家长也有指望孩子们将来能出一两个“红线女”的,但更主要的目的,是想通过传统文化给孩子们以美的熏陶,对他们加强素质教育。

为了让风靡全球华人地区的粤剧重振雄风,近10多年来省市有关部门做了许多工作:兴建“红线女艺术中心”、成立“振兴粤剧基金会”、举办“羊城粤剧节”……被称为“粤剧祖屋”的八和会馆修复工程日前告竣。有关部门表示,要通过八和会馆和海内外粤剧界人士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联系。尽管下乡演出赚的戏金,在广州粤剧团的经济收入占有较大比例,但该团团长倪惠英仍提出了“城市粤剧”的观点。她认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提高,从来是以城市为依托的,粤剧也不例外。由于城市和农村存在着观众欣赏水平和演出场地两方面的差距,因此长期在农村演出不易提高艺术质量。

为了实践“城市粤剧”的想法,去年元旦前后,广州粤剧团投入巨资排练粤剧《花月影》。倪惠英表示,“都市粤剧”是为迎合都市人的口味,专门编、演给都市人看的。因此,《花月影》在内容、音乐、表演、舞美等诸方面,都竭力“唯美”;要“做成一部美仑美奂的作品”。观众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与《花月影》产生共鸣。《花月影》将在“保证粤剧原有观众群的基础上吸引更多年轻的和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进入剧场”。

为完成“都市粤剧”的尝试,倪惠英除亲饰女主角之外,还从省外请了多位外援:导演陈薪伊、舞美高广健、灯光胡耀辉、作曲董为杰、武术指导喻红琴,均为行内遐迩闻名的“大腕”。经过近10个月的打磨,《花月影》终于以俊俏的姿容出现在舞台上。她布景瑰丽、服饰华美、音乐动听、表演精到,让人眼前一亮。广州粤剧团还向大学赠送《花月影》戏票。演出之后组织专家和来自大学的观众代表座谈。尽管专家和大学生、广州北地和外地观众对这出戏的评价不尽一致,但大学生们对倪惠英的“城市粤剧”的想法,一致表示支持。《花月影》正式公演后,北京的中国戏曲界的专家、学者如刘厚生、龚和德、王安奎等,对《花月影》均评价较高,认为她“赏心悦目”,“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出“抒情的散文诗剧”;虽是传统的“痴心女子负心汉”题材,却揉进了当代观点,具有一种独特的“凄美”。

在粤剧日见低迷、票房每况愈下的今天,既写“爱”也渲染 “死”的“都市粤剧”《花月影》,充份体现了热爱传统文化、具有艺术家良知的广大粤剧工作者的赤子之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