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广州,有一种“文艺复兴”,叫创作新大戏。这边厢,广东粤剧院才推出的新编粤剧《梦·红船》(详见6月3日A10版);那边厢,广州粤剧院也动作频频。近日,作为“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剧目”第四部原创粤剧——《鹅潭映月》在南方剧院连续两天公演;同时,羊城晚报记者又获悉,由市文广新局和广州粤剧院牵头,国家一级导演胡筱坪、国家一级编剧卫中合力打造的粤剧新创剧目《村道弯弯》已通过第二稿讨论。粤剧以新戏“喷井”之姿态重回市民视线。然而,新剧本故事硬伤累累、唱腔韵味不如从前,以及该由本土还是外省人员编导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粤剧艺术前行的新思考点。
一种
粤剧要出新,就要打破地域限制
2012年由广州市文广新局立项、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推出的“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剧目”,旨在为年轻编剧、演员提供实践平台。从2013年初上演的《歇马秀才》到今年5月底公演的《鹅潭映月》(以下简称“《鹅》”),该计划已“孵化”出四部作品。《鹅》剧由青年编剧余楚杏执笔,我院红豆粤剧团优秀青年演员陈骏旻、伍韵飞担纲主演,是青年演员充分展示才能的一次良机。”广州粤剧院董事长余勇说。而由国家一级编剧卫中编写剧本、国家一级导演胡筱坪指导,反映本土当代农村题材的新编粤剧《村道弯弯》(以下简称“《村》”)第三稿剧本拟定于6月底完成,7月中旬进入排练场。
由于胡筱坪和卫中均非广州导演和编剧,因而,《村》的创作难以避免地也陷入“外省人编导粤剧”的争议漩涡中。
“其实,中国戏曲之所以在当代越来越不受喜欢,重要原因是千戏一面,因此,编导要做的是使每部剧呈现其特有的与别不同的姿态,能够挖掘不同剧种的不同姿态,没有必要着眼是本地编导还是外省编导。”胡筱坪向记者说,“中国戏曲大部分是相通的,别的剧种都不强调主创团队是本地的,就是粤剧老是强调这个,现在广州还有多少纯正广州人?以我对粤剧的了解,粤剧是一个很开放很包容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以前,广东粤剧就能融合不同的音乐进唱腔……最终还是要看能不能出作品,而不应强调并排斥非本地主创。”
胡筱坪认为,目前“广东粤剧走不出去”是个值得研究的命题。“上海越剧的发展也对原有的曲牌作了突破;还有京剧,样板戏就是突破了旧有京剧的版腔音乐和词牌,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个看京剧60多年的老人家跟我抱怨过,‘哪有这样的京剧’,但现在,没有人不承认样板戏是京剧。粤剧太强调梆子和二簧的体系,一定要把词改成固有的唱腔形式,这就让形式局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突破不了,所以现在戏是新的,故事、立意都是新的,但腔调是陈旧的。粤剧发展这么多年了,到底哪些是代表岭南文化内核,哪些需要承继,哪些需要革新,确实应该好好讨论和研究。但粤剧是包容的,这是这个剧种的内核精髓”。
另一种说法
全靠过江龙,不利培养本地人才
不过,以“全粤班”为卖点的新编大型粤剧《梦·红船》(以下简称“《梦》”)主创团队对“过江龙”与“本地姜”又有另一番看法。
作为《梦》的总导演,广东粤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丁凡向记者坦言,本土导演确实出现断层现象,青黄不接。但总是找外省团队创作,对本地人才培养并非好事,“首先要给机会”。
“老一辈粤剧导演大都是从武打演员转型而来的,好处是他们有舞台经验,知道观众喜好;但又常因对剧目的整体构思和全体人物角色分析不够而未能让整部戏上一个台阶。后来,就都请外地导演,而这些‘过江龙’很多是不懂粤剧的,钱是花了,但不一定有好作品。”丁凡说,有鉴于此,近年广东粤剧院着手培养自己的导演,包括从中国戏剧学院导演系挖掘人才,“出来的作品也有问题,不是专业水平问题,而是经验和思想层次不足,控制不了大局,这些年来了不少新导演,但都没有真正能独立导剧的。”
左右为难之际,丁凡决定亲自执导《梦》剧。“我是凭自己做了几十年大戏的经验,起码我了解唱腔和舞台表现,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比外来导演更熟悉市场和粤剧表现形式。公演这几场下来,很多老叔父都很中意,唱腔也没有奇奇怪怪的,似个粤剧样。”他说。
除了导演和编剧是本土人才外,《梦》剧的灯光、舞美、服装设计等等都是“全粤班”。“我最不喜欢当下一个文化现象,就是文艺作品都是奔着拿奖去的,为了拿奖,可以全部请替枪。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东莞以音乐剧《钢的琴》一连拿了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风头无两,但除了钱是东莞出的,其余创作演员都是别人的,拿了奖,这个颇具东北风味的音乐剧就走了,这能成为岭南文化流传的部分吗?不可以。”丁凡强调:一千几百万元扔进一个节目只为拿奖,是一种浪费,中央精神是要创作适合大众的剧目,有人看才是好作品。
粤剧《梦红船》
粤剧《鹅潭映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