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钟哲平

媒体人,《粤韵清音———广府说唱文学》作者。喜欢看戏,不太懂戏,也不算痴迷。因为钻得不深,所以有疏离感。没有匠气,只有欢喜。如同隔着河流看彼岸的华灯,和影影绰绰的风流人物。

香港娱乐大亨邵逸夫先生于上周安然辞世,享年107岁。邵先生一生乐善好施,支持教育事业,令人尊敬与怀念。邵先生去世后,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的悼念活动,其中不少粤剧界人士都纷纷在微博上点起蜡烛,为邵先生送行。

随着追忆邵逸夫生平的短片不断被播放,《白金龙》的名字亦被频频提起。《白金龙》是邵逸夫和薛觉先合作拍摄的粤剧电影,改编自薛觉先同名粤剧,是中国第一部粤语有声电影。自此,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掀起了粤剧电影的热潮。

粤剧电影以及融入大量粤剧元素的粤语电影深深影响了粤港地区民众的娱乐习惯、生活习惯,令粤剧的传播更广泛,令买不起戏票的观众也能看到大老倌的演出,令市民茶余饭后的娱乐大大丰富。那些经典的“粤语残片”片段,如同风蚀的雕塑,雕刻下那些远去而温柔的时光。

直到《白金龙》出现,

粤剧电影才“有得睇、有得听”

从电影故事来看,《白金龙》的艺术水准不算很高,但这部电影却有非凡的意义。它虽然是时装戏,却是一部完整的粤剧电影,更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

粤剧《白金龙》是薛觉先的首本戏,由梁金堂根据美国电影《郡主与侍者》改编。1930年由觉先声剧团首演,薛觉先、谢醒侬等主演。故事讲述富家公子白金龙爱慕张玉娘,扮作侍者接近张小姐。另有余日池与何伯乐觊觎张玉娘的贵重首饰,也对她展开追求。余、何二人将张玉娘骗到俱乐部囚禁,白金龙乔装打扮为富家小姐,到俱乐部救玉娘。余、何因争风吃醋产生矛盾,白金龙伺机胁迫二人,救出玉娘。白金龙终与张玉娘成婚。

这样的剧情,对于当时的粤剧观众来说,是相当新鲜、时髦的。薛觉先携《白金龙》在粤港两地巡演,很受欢迎。

粤剧《白金龙》的走红吸引了电影公司的目光。邵氏兄弟的上海天一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薛觉先的南方公司提供剧本版权和演员,开始拍摄电影版《白金龙》。1933年10月5日,有声黑白时装片《白金龙》在上海首映,同年11月28日在香港公映。电影《白金龙》的主演依然是薛觉先,女主角是薛觉先夫人唐雪卿。电影大获成功。

早在1913年,香港华美影片公司曾拍摄过改编自粤剧故事的电影《庄子试妻》,这是第一部香港本土电影,由中国电影先驱者之一黎民伟编剧并演出。其后还有粤剧《左慈戏曹》、《客途秋恨》、《呆佬拜寿》三部改编自同名粤剧的电影。但这四部电影尚处于默片时代,没有声音,更不可能有唱腔,且演员是一般的话剧演员,当时称为“文明戏”演员。因此严格来说,这四部电影都是含有粤剧元素的电影,而不算是真正的粤剧电影。

直到《白金龙》的出现,粤剧电影才呈现“有得睇、有得听”的魅力,令观众大饱眼福。

与“活”的舞台粤剧相比,

看电影是穷人的娱乐

《白金龙》上映后红遍粤港沪三地,还在南洋及欧美取得很好的票房。仅香港公映一个月,观众就达10万人次,这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邵氏天一公司获利丰厚,便南下香港致力于拍摄粤剧电影。

薛觉先用自己的影响力,开创了粤剧电影“亦伶亦星”的先河,为众多粤剧演员拍摄电影提供了宝贵经验。《白金龙》之后,大批粤剧电影开始出现,盛况一直持续到1941年香港沦陷。在此期间,薛觉先又出演了《俏郎君》、《姑缘嫂劫》、《胡不归》,马师曾出演了《野花香》、《斗气姑爷》等粤剧电影,白驹荣、罗品超等名伶也纷纷“触电”。这些电影不仅是改编自粤剧故事,而是在拍摄过程中十分注重展示粤剧的唱腔、身段等表演艺术,甚至为名伶度身定造。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名伶表演影像。

可惜的是,开创这一盛况的《白金龙》的电影底片,在1935年6月香港天一制片厂的一次火灾被烧毁。

此后,《白金龙》又有多个不同版本的续集,分别是1937年的《续白金龙》、1947年的《新白金龙》、1951年的《红白金龙》、1953年的《女白金龙》、1954年的《新白金龙》。其中《红白金龙》情节曲折跌宕,分上下集上映,制作较为细致。这个版本的男主角依然是薛觉先,女主角是红线女。还有吴楚帆、张活游、白燕等明星参演。

对于广大粤剧戏迷来说,粤剧电影令他们能看到平日难得一见的名伶演出。以《白金龙》上映的1933年为例,当时广州一场粤剧演出的票价从6角至3元不等,而一张电影票只需3角至1元。与“活”的舞台粤剧相比,看电影是穷人的娱乐。即使对于买得起戏票的观众来说,电影也是新鲜有趣的。舞台表演过时不候,电影则可以随时看、反复看,令他们过足戏瘾。

风水轮流转,粤剧式微,

站在商业化前端的电影却崛起了

无论从出品数量或观众基础来看,香港绝对是粤剧电影的天下。据香港电影资料馆统计,香港拍摄过上千部粤剧电影,有经典之作,也不乏粗制滥造者。更有七天赶拍一部电影的,被称为“七日鲜”。

与香港相比,内地粤剧电影的产量少得可怜,简直屈指可数。上世纪50年代之后,香港全面进入明星制时代,电影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此时内地的文艺创作相当谨慎,反而令到寥寥几部电影不乏可观之作。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年拍摄的粤剧电影《搜书院》,由马师曾、红线女主演。他们合演的还有上世纪60年代的《关汉卿》。此后出现政治目的更明确的粤剧电影《沙家浜》,很能反映时代特征。此后内地粤剧电影制作一度停顿,直至1990年,才有红线女、罗家宝主演的《李香君》。

从上世纪50年代末进入60年代,由于西片市场和国语电影市场的兴起,粤语电影市场萎缩。粤剧电影产量下降之后,却出现了精品。

任剑辉、白雪仙1959年主演的《帝女花》和1968年主演的《李后主》,“邵氏七公主”之一陈宝珠、梅雪诗1968年主演的《再世红梅记》,龙剑笙、梅雪诗1975年主演的《三笑姻缘》等,都是香港粤剧电影的上乘之作。

电影是文艺作品中最商业化的产品,永远紧贴潮流。如今看粤剧的人越来越少,粤剧电影当然难有空间。就连粤剧市场较好的香港,也多年未见粤剧电影新作。但小众的艺术,依然有人关注。2009年,香港独立导演邝保威倾尽积蓄拍摄了一部以地水南音为主线的青春电影《未央歌》。影片讲述男女主角穿行大街小巷寻访失落的地水南音,沉浸于瞽师的喜怒哀愁。两人渐生情愫,又因艺术理念分歧而分开。女孩在寻找男孩的过程中,悟出失落与挽留的意义。《未央歌》主角王贻兴说:“也许一百年后,导演、我和懂得地水南音的人都相继离世了,还有这套电影,存留了这孤独的技艺。”

风水轮流转,如今看一场电影,往往比看一场粤剧贵。电影院开在大型商汇,一张票七八十元,遇上3D动辄上百元,年轻人行街睇戏食饭,花费不菲。

粤剧剧场多在老城区,江南戏院、南方剧场的票价从30至60元不等,文化公园中心台只需5元。观众多是老人家,喜欢看下午场,因为更便宜。而且一场戏两三小时,晚上看戏,散场就没有公交车了。

《白金龙》的续集《红白金龙》,男主角依然是薛觉先,此时的女主角是红线女。

粤剧电影《三笑姻缘》,龙剑笙、梅雪诗主演。

粤剧电影《白金龙》宣传广告,薛觉先饰白金龙,唐雪卿饰张玉娘。

粤剧电影《白金龙》原声唱片。

邵氏七公主之一的陈宝珠饰演的粤剧电影《再世红梅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