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红船的建设和下水试航,是振兴粤剧的一种有益尝试。但是,粤剧红船能不能起到振兴粤剧的作用,能不能吸引到观众,这要由市场加以检验。有一条是不变的规律,一切文学艺术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无论粤剧艺术家们如何积极推动,政府如何主导,编创人员如何努力,都必须要在市场这个无情的考官面前接受检验。从总体上说,文学艺术要成功打入市场,既要遵循文学艺术的规律,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文学艺术形式和市场经济规律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成功。
7月6日下午,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建设粤剧红船码头项目的工作方案》,该方案明确了项目立项、资金、土地、建设、报批及运营等事项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有关工作要求,提出加快建设粤剧红船码头项目,保障粤剧红船2016年春节前下水试航。粤剧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打造粤剧红船是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的重点工作之一。要将粤剧红船打造成流动的旅游剧场,推动粤剧创新发展。
历史上,粤剧繁盛于明末清初,艺人以特制的红船作为交通工具,游走四乡,泊岸演出。那时,红船班成为粤剧生存的主要形态,粤剧艺人亦自称“红船弟子”。在去年的广州市“两会”上,有市政协委员建议打造一艘粤剧红船,投入珠江夜游,吸引外地和年轻观众。从上述历史看,粤剧红船是市场的产物,并不是政府推动的产物。粤剧是在市场的严酷考验下,生存和发展起来的,是在粤剧艺术家们辛勤努力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奇葩。
解放之后,粤剧像其他戏剧一样,艺术家们有了工资,他们不再靠市场吃饭,不再与观众有良性的互动,而是和观众拉开了距离,而且这个距离越来越大,直至粤剧成为“阳春白雪”,远离了热爱她的观众“下里巴人”。粤剧远离了观众,就像鱼儿离开了水,瓜儿离开了秧,就像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和大地母神盖亚之子安泰那样,离开了大地母亲就失去了力量。可以说,长期的脱离市场、脱离观众,是粤剧走向衰落的原因。同样,要振兴粤剧,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回归市场、回归观众。
据广州市政协副主席贡儿珍介绍,2014年初,市政协提出主席会议建议案《关于进一步振兴粤剧的建议》,重点提请市委、市政府打造一艘“粤剧红船”,建造一个流动的旅游剧场,以此缅怀红线女老师,弘扬粤剧文化。广州市长陈建华牵头成立了以他为组长的广州市振兴粤剧领导小组,下设红船协调小组,专门推动打造粤剧红船工作。既然市长挂帅,政府主导,我们相信作为硬件建设,红船码头一定能够按期完成,明年春节前粤剧红船下水试航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不容否认,粤剧红船的建设和下水试航,是振兴粤剧的一种有益尝试,也代表了粤剧艺术家们对振兴粤剧的一种积极努力。但是,粤剧红船能不能起到振兴粤剧的作用,能不能吸引到观众,那又是另一回事,这要由市场加以检验。众所周知,广州市政府曾经投入600万打造的音乐剧《西关小姐》,获得了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广东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在全国巡回演出,但并没有像原先设想的那样得到本土观众的喜爱。
有一条是不变的规律,一切文学艺术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无论粤剧艺术家们如何积极推动,政府如何主导,编创人员如何努力,都必须要在市场这个无情的考官面前接受检验。从总体上说,文学艺术要成功打入市场,既要遵循文学艺术的规律,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文学艺术形式和市场经济规律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成功。
总而言之,在振兴粤剧的进程中,政府要和市场区分开来。政府要做的是,为振兴粤剧艺术提供政策支持,放手让市场去解决粤剧振兴的问题,而不是政府披挂上阵,成为振兴粤剧的主角。
本稿件转载自南方日报,作者为资深媒体人万庆涛。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