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华楼关门后云峰粤剧团新戏仍未唱响

荣华楼于去年8月份正式关门歇业,在此驻场7年之久的云峰粤剧团,也于1个月后转至海珠区工业大道北的凤安龙胜酒家重新开唱。转场至今已8个月,这出“新戏”仍未唱响。云峰粤剧团团长嘉华坦言,新场听众比荣华楼时少了两成,但收入锐减近五成—新听众并没有打赏的习惯和意识,而打赏,是剧团的主要收入来源。

8月,云峰粤剧团和凤安龙胜酒家的合约就要到期。这个广州唯一演出折子戏的粤剧团能否继续“做大戏”,仍是未知之数。

跨区转场:听众少两成

“一盅两件,茶水一壶。” 中午1时许,凤安龙胜酒家舞台前已坐着一班公公婆婆。家住附近的郭叔听粤剧已50多年,退休后每周有四五天在茶楼看粤剧表演打发时间,市内仅存的三四家有大戏的茶楼都是他的落脚点。

凤安龙胜酒家大厅有将近200个茶位,专门来听戏的市民仅30多人,他们集中坐在舞台前的桌子上。“最近经常下雨,老人家出门也不太方便,客人比平常少一些”,服务员解释道。

事实上,剧团转场后,很多上了年纪的戏迷都难以继续捧场。记者现场看到,来听戏的市民多为退休老人,今年40岁的梁姐已算是年轻听众。她告诉记者,自己和母亲都是戏迷,家住泮塘附近的她们曾每日都去荣华楼听戏,云峰粤剧团转场后,行动不便的母亲只能在自己休息时陪同前往龙胜酒家“睇大戏”。

云峰粤剧团副团长周霭介绍,“现在比在荣华楼的时候少了两成多听众,以前平均每天有70位,现在每天仅50人左右,碰上雨天等听众更少。”

鲜有打赏:收入降五成

莺姐是当天曲目《七月七·长生殿》的演员,3点半登台,她1点多抵达酒楼。“莺姐是老戏骨,所以才能在1个半小时内搞掂。”周霭称。3点30分准时开场,演员们不遗余力展示看家本领,哪管台下观众寥寥,掌声稀落。

记者了解到,戏迷在茶楼的最低消费为12元/人,包含茶位和一份点心,云峰粤剧团可从最低消费中获取1元提成—这并非剧团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荣华楼时期至今,剧团的主要收入都靠戏迷打赏。转场后,新听众对此不以为然。街坊李姨就坦言,“我来听戏是给了费用的,除非十分好听,我才会给点打赏。”

嘉华承认,新听众不了解这行习惯,“演出收入靠打赏,他们以为茶位就是给我们的费用,但其实我们只有1元提成。客人虽在,但打赏少了很多。来看戏的人比在荣华楼时少了两三成,但收入却锐减四五成”。嘉华认为,和西关相比,海珠的曲艺环境尚有差距,想办法开拓酒楼周边听众、提高听众数量是当下之急。

声音

老街坊

“儿女孙子都对粤剧没兴趣,也不会带他们来听。在自己能走的情况下,自己想来就来。”

—家住中山大学附近的戏迷梁叔

“去看粤剧可和其他同龄人聊聊天,交朋友,总比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好,子女都很支持。”

—72岁的老戏迷芳姐

年轻市民

“咿咿呀呀我根本听不懂,去了也白去。我知道这是应该保护以及传承的传统文化,可我就是没有什么兴趣去了解。”

—大学生小颖

“刚开始我觉得声音太吵,很难接受,但多听了几次后,还是能引起兴趣。”—38岁的明姐

云峰剧团

应对

自掏腰包请看戏揽人气

每逢节日,云峰粤剧团都会自掏腰包宴请听众听戏,还会送上礼物,一方面是为答谢听众多年来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为招揽人气。母亲节即将到来,昨日上午,云峰粤剧团又邀请了240名市民来看戏。

原本6人的小桌换成能容纳10人以上的大桌,共18张大桌错落地摆在舞台前,酒家门外还摆了两张。戏迷从城市各方赶来,捧场人数比平时翻了几倍。嘉华坦言,这日人气虽旺打赏也多,但实际上还是无法回本。凤安龙胜酒家负责人梁小姐也表示,昨天一场联谊会加上礼品合共支出1万多元,这些费用都由剧团自掏腰包。

呼吁

政府应大力推广粤剧

嘉华认为,虽然粤剧早在2009年就申遗成功,但政府和社会对粤剧的推广并不明显。

“不能提高人们对粤剧的认识,人们如何懂得欣赏、又何来爱好?以前还有一家专门的粤剧专科学校,叫广东粤剧学校,现在这间学校也合并到戏曲舞蹈学校里,而全市仅荔湾区少年宫和市少年宫开了粤剧班,政府不大力推广,又怎样发展和振兴粤剧文化?”

他建议将粤剧写入教科书中,从小培养学生对粤剧的了解。

酒楼方

对生意无帮助,未想过是否续约

酒楼引入粤剧,是否给营业额带来新的增长点?凤安龙胜茶楼负责人梁小姐表示,目前粤剧在广州民间的发展仍寸步艰辛,和云峰粤剧团是在一个巧合下合作的,按照过去8个月的情况来看,剧团的驻唱对生意并没有太大的拉升作用,“酒楼还常给他们一些帮助,算是支持传统文化”。

凤安龙胜酒家和云峰粤剧团的合约将于今年8月底到期。梁小姐坦言,目前还未想过约满后是否继续与剧团续约。嘉华则表示,能续约并坚持长期做下去肯定好,但他也会积极寻找更多场地开场,扩大粤剧在民间的影响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