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粤曲私伙局,你想起的会不会是公园里大榕树下的公公婆婆?或者茶楼里听曲叹茶的街坊?如果看见一群朝气蓬勃、衣着鲜亮的年轻人欢聚一堂,男生扎着短马尾,女生涂了彩色的指甲油,你会不会想到,他们是来参加粤曲私伙局的?
这些年轻人也爱看动漫,也爱唱卡拉ok,但他们更喜欢的是唱粤曲。“仙山有迹阮郎通,湖边再认仙踪,虎邱初见玉女容,借琴道爱衷因风送,柳摆江枫,花间嫩香为谁浓,残桥目纵。”叮板相间,生旦对唱,这是广州仔女最深情的情歌。

荔湾广场一民宅内的青春私伙局,著名粤乐演奏家陈仲琰老师(左一)在伴奏

陈仲琰老师甘当绿叶

他们对戏曲有较高鉴赏力,而不仅仅是会唱几首“饮歌”

羊城晚报记者来到荔湾广场一座住宅楼,按照手机上的地址问路。保安说:“就在楼上,上去上去,他们都来了!”记者颇为惊讶,保安笑说:“每到星期天就有很多靓仔靓女来这里啊,都是来唱粤曲的。”
走出电梯,循着乐声,就找到了这个很多“靓仔靓女”的私伙局。
室内粤乐乐器一应俱全,年轻人轮着唱曲,著名粤乐音乐家陈仲琰和几位专业乐师在伴奏,粤曲演唱家李月玲老师在指导年轻人发音,屋主良哥在忙着开空调、泡茶、摆出小吃。良哥自己也是粤曲发烧友,每周都在家开私伙局。当他听说有一群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人喜欢唱粤曲,就无条件提供场地,让他们定期来学曲唱曲。良哥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难得班细路中意粤剧,梗要支持啦!”
这个私伙局里的年轻人大多是中山大学的学生或毕业生,也有一些其他院校的粤曲爱好者。有些毕业后已经离开广州,但还会经常利用休息日回来参加私伙局活动。
记者刚到时,正在唱曲的马桂生就是台山一位蛋糕师傅,平时很忙,经常加班加点,可是每次私伙局聚会,他都坐车从台山赶来。马桂生被称为“百搭小生王”,哪位女同学想唱什么曲,他都能随时奉陪,托得妥妥的。

李月玲老师在指导学生唱曲

马桂生(右)和郭瑞玲(左)在合唱

毕业于中大历史系的宋哲文,是个“任白”迷,对粤剧粤曲中唯美的爱情体味细腻。她看了新编粤剧《刑场上的婚礼》后,写了一篇剧评。“两主角各执一条红绸,开始一段以‘楼台会’为曲牌的深情演唱,演员一边唱一边将两条红绸相互交缠,凝目对望,在台上形成一个红X,仿佛咫尺天涯,相隔相分。接着,一段‘妆台秋思’的对唱,与后面的双喜相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段唱也正要在这样一种舞台效果下才显得更具魅力。一个没有经过雕琢的舞台显然会对好音乐好表演有所损折。”
这正是他们不同于一般公园里市民私伙局之处。他们受过良好教育,对戏剧戏曲有较高的鉴赏力,而不仅仅是在聚会时唱一两首“饮歌”。
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范德怡的《学曲小记》,讲出了一个外地学生学粤曲的感受。“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学会某一地特殊技艺,那么,这个人就真正地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个地方有了血脉关系……教我们学曲的两位老师中,陈仲琰老师乃陈卓莹前辈的哲嗣,他既是高胡演奏家,又是曲唱家。李月玲老师也系出名门,上世纪80年代初曾拜谭佩仪和何紫霜两前辈学唱……广州这一座城市,其实正因为有这样一批人而变得充满魅力,令人热爱……一班同学,以中山大学同学为主,但也有来自其他高校的同学,往返甚至几个小时的路程……这里是我第一个全粤语环境,我全无失落,反而兴奋,有广州人地道的情感和表达,身处其中悉心聆听和感受,就是我贴近广州文化的一个途径。”

热心支持年轻人办私伙局的良哥

星海桐花社粤曲私伙局

“吸气的感觉如闻花,呼气的感觉如吹蜡烛”

这群年轻人是幸运的,他们得到过不少良师的指导。
陈仲琰老师来自粤剧世家,能弹能唱,行腔甚有古风。陈仲琰弹奏,李月玲掌板,合作为学生示范。
李月玲老师非常注重字正腔圆的咬字训练,教他们如何使用共鸣发生,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运用“丹田力”而不是“上膈力”和“喉力”,如何做到“吸气的感觉如闻花,呼气的感觉如吹蜡烛”。
这个粤曲私伙局以往经常在中山大学内活动,还有幸得到红线女老师的亲临指导。红线女得知有这样一群喜爱粤曲的年轻人,很高兴,有一天冒雨前来看他们表演,还现场讲解、示范。当时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书的郭瑞玲在见到红老师那天的日记中写到:“异国情鸳惊梦散,空余一点清泪湿衣衫”,就足够我们琢磨良久了。随后,在点评了宋哲文演唱的《红烛泪》时,红老师更现场示唱了其中一段‘身如柳絮随风摆,历劫沧桑无聊赖……’她悦耳的歌声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并糅合着丝丝哀愁,可谓余音绕梁三日而不尽啊!这就是真正的以情带声,用心演绎来吧!”

管弦系大三學生陈昭宏

民乐系毕业生、乐社发起人之一陈再彥

星海桐花社,注重乐理探索与实践

每周四晚上在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聚会的星海桐花社成员,主要是星海音乐学院的在读学生和毕业生。这个私伙局由梁耀辉、陈再彦和黎星发起,希望让更多年轻人在聚会唱曲的同时,深入探索粤曲的乐理知识,带有一点学术味道,尝试以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式去研究岭南音乐。黎星更是对古腔粤曲着迷,一直搜集整理古腔八大曲,找到许多失传的珍贵音频。
他们唱曲,并不仅仅是自娱自乐,而是一种对粤乐理论的实践。

音乐系大一學生蓝宁飞习唱《昭君出塞》,左侧为黎星

这个未来的音乐家们组成的私伙局,得到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岭南音乐展览馆、音乐学系的支持,还有社会热心人士捐助乐器。目前经常聚会的有十多人,每周开局。
“唱将”之一陈昭宏是陈笑风的粉丝,就读于星海管弦系,主修黑管与单簧管。陈昭宏身材高大,西装革履之时,怎么看都是一个西方歌剧演员或音乐家。谁也看不出他从小接受的是粤剧的熏陶,是粤剧把他带上音乐之路的。
来自广州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的李嘉健同学是一名昔士风手,为粤曲伴奏增加了不少亮色。来自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的邓海涛老师,风度儒雅,书卷味浓,就是一位从古典戏曲中走出来的小生。

粤剧进校园活动,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留学生争相和粤剧演员李嘉怡合影(郑迅摄)

粤剧进校园的精彩表演(郑迅摄)

粤剧进校园,看了就不怕你不喜欢

这些年轻人对粤剧粤曲的喜爱,和近年来各高校对传统文化及非物质遗产文化的重视密不可分。
年轻人并非不喜欢传统艺术,只是他们常常没有机会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然而对于审美而言,空白有空白的好处,他们更容易发自内心地接受美,而没有任何偏见。比起听“力争上游”的音乐成长的父辈,他们没有对慢悠悠的戏曲的排斥。偏见有时候比无知离真理更远。而这一代年轻人,有一双干净的耳朵。
粤剧与大学生,就像一段意想不到的恋情。一旦相见,就再也忘不了。
上个月,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东粤剧院联合开展了“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之“粤剧进校园”活动。广东粤剧院分别为广东广雅中学、广东碧桂园学校、星海音乐学院的师生准备了丰盛的粤剧折子戏大餐,学生们看得掌声雷动,眼中闪耀兴奋的光芒。

青年粤剧演员莫伟英的英姿(郑迅摄)

青年演员李嘉怡教学生“水袖功”(郑迅摄)

广东粤剧院信息资料中心梁彦兰主任对羊城晚报记者介绍了这次“粤剧进校园”活动的情况。梁彦兰说:“面对这群年轻的受众,我们既要展示粤剧的魅力,又希望不让学生觉得闷,活动方案的制订可谓煞费苦心。我们总结了几年的经验,定下这次活动的总体思路:用时尚的包装推广传统艺术。以展演和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贴合学生群体的解说词推广粤剧。为照顾不懂粤语的学生,我们设置了普通话和粤语‘双语’主持。对于没看过粤剧的年轻人,为了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能用太专业的术语。在撰写主持稿时,我有意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甚至是一些‘潮语’,希望消除隔阂,引起他们的共鸣。比如介绍粤剧的行当时,我会用‘宅男’比喻小生,用‘女神’比喻花旦,用‘女汉子’比喻刀马旦。我们需要在一个多小时的活动中尽量多地介绍粤剧的基础知识,但信息量太大又怕学生难以接受,所以我们选戏时就需要精挑细选,选择的剧目要充分展示粤剧的行当特色。我们选择了包括喜剧、经典唱段、文戏和武打戏,主持人穿插讲解剧中出现的行当和粤剧表演的基础知识。在讲到‘虚拟表演’时,主持人即席用虚拟表演手法表演一段‘女孩刷微信’的片段,引起学生共鸣的同时也简单解释了这种表演手法的特点。从现场效果看,这种做法能拉近与他们距离,让他们感受戏剧表演的魅力。”

粤剧演员黄春强辅导学生练“把子功”(郑迅摄)

留学生观粤剧,“对粤剧有一个新的佩服”

观看了粤剧进校园表演的还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汉语系本科三年级汉语言班的留学生。
这个汉语言班的同学来自多个国家,既有华裔也有外国人。
来自巴拿马的陈枫榆在观看了《帝女花》的折子戏后,深情地写了一段观后感:“粤剧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父亲是广东人,他是名副其实的粤剧粤曲迷。我从小就听他哼,以前我以为粤曲和粤剧是一样,但后来听人解释再自己仔细听,两者是不一样。这次是我第一次在剧院看粤剧,以前看的视频都是看到演员幕前的样子,而这次可以看到幕后的样子,确实挺有意思。这次去剧院看的故事大概都看的懂,印象最深刻是《帝女花》,因为那是经典的名曲。希望未来粤剧不会失传,因为它不仅是文化,也是历史。”
来自泰国的方圣源同学说:“我是第二次在中国看戏剧,第一次看粤剧,也是第一次有机会到后台。我非常高兴,也很感动。很少人有机会到后台去看演员们打扮化妆。今天了解到,演员们要演一个角色不容易,他们必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演出一个很精彩的表演。希望每个人能找机会来看很美丽很精彩的粤剧。”

学生们大开眼界(郑迅摄)

日本的安雪岩来到化妆室,尝试装扮成粤剧花旦,她激动地说:“今天第一次在后台体验化妆,我觉得我更接近他们的生活,更了解他们对粤剧的热心。我非常幸运有这样的机会,感谢广东省粤剧团给我们怎么美好的一天!”
美国的艾莉说:“我对粤剧现在有一个新的佩服。我没想到当粤剧演员要从那么小就开始准备,每天不仅要练嗓子还要锻炼身体,3年级的时候已经要开始学怎么化妆!而且头发很重,要拉上脸皮,用胶纸贴紧。衣服也很紧呼吸不容易。但是,演员要克服这些不舒服去表演,动作要温柔优雅,非常仔细地做。所以今天真的把我的眼睛打开,了解更深。美国和英国的戏剧演员绝对没有那么幸苦。佩服他们!!”
韩国的崔垠雅说:“这是我看过的第三次演戏,感觉越看越来劲儿,后台看到演员时发现他们都很年轻,非常专业,虽然我听不太懂细节,可是通过演员的表情和动作大概了解故事的内容,希望别的留学生也有机会了解粤剧。”
他们的班主任李丹丹教授对学生们能有这样的反应很欣喜。李丹丹说:“通过留学生的亲身感受,我们有这样的自信:传统戏剧之美是可以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的,期待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能够有机会走进剧院,去了解粤剧之美。”



本稿件转载自羊城晚报,作者为钟哲平。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