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省港粤曲慈善敬老演唱会将在琼花大剧院举办,请来卢秋萍、黎骏声、麦玉清等多位粤剧名伶参与演出,由香港老板刘石佑和蔡德仪赞助,全场免费派票。
刘石佑和蔡德仪醉心于粤剧,多年来出钱出力,甚至到海外义演积极推广粤剧。究竟是怎样的情怀让他们对粤剧如此情有独钟?
四年时间录制《帝女花》全曲
初见刘石佑和蔡德仪,纵使两人一早刚从香港匆匆赶到广州,依然精神焕发,不见一丝疲惫。香港人的有礼、谈吐得体在两人身上尽显。
打过招呼后,刘石佑从包里拿出精心制作的《帝女花》足本乐谱和两人录制的唱碟。只见里面印有传统戏曲的工尺谱、简谱以及《帝女花》唱词的英文版,十分精致。
当记者感叹于第一次见到《帝女花》唱词的英文版,刘石佑略带自豪地说:“这是花了四年时间做的。”封面印有“唐涤生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精心制作”,并把《帝女花》译作“The Flower Princess”。
为何对香港著名戏曲大师唐涤生和《帝女花》情有独钟?刘石佑尤其喜欢中国文学,觉得唐涤生最厉害的地方,是把前人所作的题材,翻新为己用,赋予新词藻,注入新生命。在刘石佑看来,唐涤生晚年为仙凤鸣戏班所创作的《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再世红梅记》和《蝶影红梨记》,文采清雅典隽,人物形神突出,情节丝丝入扣,“粤剧以前是农村娱乐,有今天的文学地位,唐涤生的贡献功不可没,是他把粤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其中《帝女花》令刘石佑尤为着迷。他觉得,虽然全剧诉男女相爱之情,但被主角忠于皇朝之情所盖,爱与忠之争,情与义的冲突,让整部剧荡气回肠。而更为与众不同的是,全剧并无奸角,却不减戏剧性冲突,在全世界戏剧范围来说,都是比较特别的。
于是,他和蔡德仪用了四年时间精心录制自己的心头好,并用英文唱给外国人听。
用英文把粤曲唱给外国人听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这是唐涤生50年代末所撰《帝女花》中的最为人所熟知的《香夭》,也是香港粤剧名伶任剑辉和白雪仙的粤剧戏宝,土生土长的佛山人几乎无人不晓。
把如此优雅的词句翻译成英文,因为难度极大,从来都不曾有人做过。蔡德仪却花了大量的时间,决心把中国传统戏曲宣扬出去,唱给外国人听。
蔡德仪在加拿大读书多年,幼时家里有《帝女花》的唱碟,成为她的启蒙歌曲。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唱给外国同学听。但她有感于外国人听懂乐曲的优美,却不懂乐词的内涵,希望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能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学。
“我不认识乐理,中文的唱词处处押韵,而且内涵太丰富,英文无法完全表达,我以意译为主,能表达意境就行。”蔡德仪说,后来她把英文版唱给外国友人听,大家都赞好,“听懂故事后,他们就能代入感情,了解更深。”
“粤剧不会式微”
此次慈善敬老演唱会请来多位粤剧名伶参与,刘石佑和蔡德仪也亲自上阵演唱,两人最大的心愿是将快乐带给其他人。
“老一辈的人是听粤曲长大的,好多老人家听完后会多谢你,这是他们的回忆,但这样的演出在佛山并不多,我们希望将快乐带给他们。”刘石佑说。
虽然刘石佑的祖籍不是佛山,但十几年前来佛山认识了一班粤剧名伶,他经常过来与知音交流。
对于越来越少年轻人喜欢听粤曲,粤曲是否会式微?刘石佑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改革开放后,欧西音乐进入市场,粤曲节奏过慢,一般年轻人除非对文学感兴趣,不然不感兴趣。但随着年龄增长,又会慢慢喜欢节奏慢的东西。“如今香港所有会场,业余粤曲演唱比专业的还多,每周都有好几场。”这就证明粤曲还是在发展。
“粤剧不会式微,正如意大利歌剧,也不会所有人都喜欢,但总有人喜欢。”但让刘石佑甚为叹惜的是,现在再也不可能有人能写出唐涤生这样大师级的作品了。因为粤语有九音,嵌字要符合小曲定律而不改其音,需要作者有超高的文学造诣。在刘石佑看来,现在的人不可能有那代人的文学修养,“如果词写得不好,唱者也无兴趣;词好,照读就能唱出来,现在新写的粤曲很别扭,所以大部分人都唱以往的名作。”
“香港很多学校都有办粤曲课程,中文课本却无一篇唐涤生的曲词,连金庸的作品都无中文课程,怎么能让人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呢?”刘石佑坦言,粤剧不会式微,但也不会有突破,一方面是没有像林家声那代人的独特唱腔,另一方面,在演艺上,也面临青黄不接。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如今,他们想尽办法宣扬粤剧。“现代社会节奏快,观众无时间看三四小时长的粤剧,我们就把演出压缩成两小时。”刘石佑和蔡德仪用情怀唱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