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会馆(资料图)
近期,广东粤剧院聘请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黄维若创作“八和会馆”题材剧目消息报上披露后,又引发网上“作此决定的人不懂艺术规律”、“(广东编剧)无资格写最熟悉的八和会馆?”、“如此下去,粤剧必死!”等尖锐质疑、批评之声。“过江龙(外地)”与“本地姜(本土)”编导对传承和发展粤剧的作用如何?粤剧界对此一直意见分歧。
有关外聘编导的争议,历来两种观点针尖对麦芒:一种认为,各剧种有共通之处,粤剧要创新,编导班底一定要打破地域限制,以改变剧目千人一面的现象,这有利于出作品提高剧目质量;另一种认为,这是自以为是不懂戏剧规律的想法说辞,真能如此,全国不是可以成立一个“编剧中心”,专门为各剧种编写剧本了?!外聘编导不利于培养本地人才,打击本地编导积极性,使剧目失去粤剧韵味。但问题是,本地编导的剧目也未必见得就一定有粤剧韵味。
据行业中人反映,目前对粤剧的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尚未完全走上优化配置的轨道,获得资金配置的新剧目往往无须经过剧场、市场的检验筛选,资助只体现了扶养作用,而激励导引作用尚未充分被释放出来,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优的剧目难以出现,观众不怎么爱看的获奖剧目、“精品”剧目不断涌现。外聘大牌编导的多是主流剧团,都有着体制内的保障和扶持,剧目商演效果如何都不会对生存构成影响。倘若行业有着真正较为完善的竞争机制,外聘编导及其剧目演出所依赖的不是公共资源,或需要成本核算的,那谁还会非议和反对外聘编导呢?
由此看来,外聘编导的是非争议,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本稿件转自羊城晚报,作者为李才雄,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