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粤剧的舞美设计引领戏剧潮流,梅兰芳不会专程请广东画家冯康侯去帮他设计《洛神》的舞台布景。

如果不是布景画在粤剧舞台上有很大需求,布景画不会比一般的商业广告昂贵。

如果不是广东人有极好的商业意识,早期名伶的戏装照上也不会清晰地留下布景画作者及画室的名字,并流名后世、流传海外。

80年前,舞台布景画比商业广告还昂贵

“广州黄沙罗隐子画室,讯子、佛心合绘。”这几个字印在亭台楼阁的布景画上,显得很大很醒目。马师曾站在布景前,穿着戏服摆起“罗成写书”等各种经典甫士拍照。

罗隐子和弟子佛心他们,大概很高兴,估计当时看到马师曾明星照的人,都会记住他们。

他们没想到的是,八十多年后,依然有人因为看见这些照片而认识他们。而且,是通过海外的图书馆。

在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展示的旧金山中国剧院的数字典藏中,有几幅民国粤剧名伶的戏装照,留下了“罗隐子画室”的大名。马师曾的几张照片拍摄于1931年至1933年,年轻清秀,英气逼人。镜头定格,马师曾的形态美,以及罗隐子师徒画作的精准细腻之美,都成了永恒。

画布景画并不易,需要有西画的定点透视法。为梅兰芳做舞美的冯康侯曾留学日本学画,掌握了这些西画技巧。

民国初年,梅兰芳到上海演出,被上海的新式舞台吸引,回京后希望对京剧的灯光、服装、化妆进行一系列改良。1923年,梅兰芳请冯康侯赴京,进行舞台布景创作。1924年,冯康侯为梅兰芳设计了京剧《洛神》的布景。泰戈尔在京观看了此剧,感动地为梅兰芳赋诗:“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而这位马师曾布景画中的“广州黄沙罗隐子”,是位国画家,他本人并不会画布景,只是负责设计场景,由弟子佛心等人完成画作。当时的“艺林画社”、“克风画林”、“罗隐子画室”等“布景画工作室”,几乎包揽了粤港戏班的布景业务。粤剧兴旺,舞台布景画供不应求。布景画在绘画技巧和价格上都比普通的商业广告画标准更高。可惜的是,上世纪30年代,佛心不幸去世,罗隐子画室也关闭了。

当年粤剧戏班竞争激烈,舞美也陷入盲目追求华丽的误区

为“罗隐子画室”做了个大广告的马师曾,一向是粤剧改良的先驱。这辑照片的拍摄地点不详,可能是在广州或香港的某家照相馆,也可能是马师曾把布景带到美国演出时拍下的。他拍摄这辑照片的时间,离粤剧开始使用布景并不是很久。

布景即根据剧本内容、导演构思和舞台美术设计的意图,以大画、网景、硬景、软画和纱帐、平台等物,运用平面绘画、立体造型等艺术处理手法,为剧中人物的舞台活动和调度创造特定的典型环境。以往传统粤剧一般采用“一桌两椅”的舞台装置,没有布景。粤剧服饰方面,从明初到清末并没有很大变化。民国粤剧受话剧、电影的影响,开始标新立异。观众对传统的唱念做打已不满足,希望在舞台上看到更多刺激的东西。有名气的伶人也不再满足于戏班的服装,争相制办私家戏服。上世纪20年代,名伶朱次伯开始自制新戏服。著名男花旦蛇王苏在上演《金蛇度婚》时,也自费打造了精工花巧的新戏服。此时的粤剧舞台开始使用布景,使舞台表现力更为丰富。

上世纪30年代,粤剧戏班竞争激烈,盲目追求华丽。戏班开始打出“宇宙灯、水晶灯、透明灯、原子灯、太极灯”等广告,令人眼花缭乱。女班艺人地位不及男班,为加强竞争力,就把胶片贴在衣服上抢眼球。男女艺人争妍斗丽,一度流行珠筒装、胶片装,甚至出现灯泡装,还把几十斤重的金属片钉在袍甲上招徕观众。这些服装不仅束缚表演,还违背了艺术规律,很快就被淘汰。梅兰芳也曾批评:“粤剧动不动就搞‘机关’布置,讨好观众,实在令人喷饭!”

至上世纪50年代,这些幼稚、古怪的服饰渐渐在舞台上消失。一些擅长在舞台布设机关的舞美设计师纷纷转行。例如曾为薛觉先、白玉堂、方艳芬的戏班制作灯光布景的灯光师李珠,也在上世纪60年代转为经营水电工程。

何碧溪、南陀、洪三和,粤剧舞美设计的大师们

粤剧舞台美术家何碧溪(1907—1984)的师傅吴畅亭的画室也在广州黄沙。吴畅亭也是日本留学归来的,畅亭画室是承接大幅舞台布景画的工场。当时粤剧还未有立体布景,只能用大幅布画作为布景,一场戏换一幅画。布景画需画出远近透视的完整场面,稍有差错就要一切重来。何碧溪20岁时在畅亭画室学艺,学成之后分别在广州和香港开设艺林画社。上世纪30年代,觉先声、锦添花等剧团聘请何碧溪任《三盗九龙杯》的舞台背景设计,何碧溪迅速扬名。1938年,何碧溪在美国开设唐人画室。1947年回国,带回一批舞台照明灯具。他在舞美设计中加入幻灯投射布景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上世纪50年代开始,何碧溪集中创造了多部粤剧的舞台设计,代表作是《关汉卿》。

南陀是魔术派布景大师。他的设计使楚岫云在《嫦娥奔月》中缓慢升空,使吕玉郎在《刘金定斩四门》中倒挂半天,使新马师曾在《济公活佛》中大施神技,观众掌声雷动。

还有一位擅长制作舞台特技的舞美设计师是洪三和(1911—1989),代表作是《情僧偷渡潇湘馆》和《柳毅传书》。洪三和年轻时曾到上海天蟾舞台学习布景绘画,创作手法上有中西结合的“海派”风格。他为“武探花”梁荫棠画过一幅“踩沙煲”的巨幅广告,可是由于不懂广东话,听错了,画成了“打沙包”。此事在粤剧界传为笑话,“上海仔”洪三和竟因此出名了。粤剧名伶靓少佳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演出后,一直喜爱“海派”风格的布景,礼聘洪三和为剧团的布景师。洪三和为郎筠玉设计《穆桂英》一戏时,使出“海派”的华丽功夫,将舞台台板凿穿,立一根巨大的“降龙木”,还会旋转和发光,令观众叹为观止。他为何非凡设计的宝玉偷祭黛玉的情景,“离恨天”果真飘出虚幻的云景。他为白玉堂、芳艳芬设计的《夜祭雷峰塔》,在舞台上暗接了一个花洒,水流喷出,演员就在雨帘后表演。这些技巧,总是一时新鲜,生命力不强。洪三和后来设计的布景,渐离“海派”,返璞归真,也更耐人寻味。

旧金山中国剧院典藏马师曾戏装照

旧金山中国剧院典藏马师曾戏装照,拍摄时间为1931-1933年,照片背景能清晰地看见“罗隐子画室”。

上世纪30年代由“精美映相馆”拍摄的粤剧伶人戏装照,背景画布印有“罗隐子画室”

上世纪30年代由“精美映相馆”拍摄的粤剧伶人戏装照,背景画布印有“罗隐子画室”。

上世纪30年代,粤剧就出现了立体舞台

上世纪30年代,粤剧就出现了立体舞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