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多时的广东粤剧院青年团年度新戏《梦·红船》,终于在近日煞科公演,其在内部试演期间,更邀请了久未露面、年过八旬的著名粤剧老倌罗家宝(艺名“虾哥”)前来捧场,让不少粤剧伶人雀跃不已,也令众多戏迷再度回味悠扬“虾腔”。
粤剧“虾腔”成就斐然,不过,如今距其创始人“虾哥”上一次登台演出——“罗家宝粤剧艺术六十年”活动已经过了十多年,退休后在番禺静养的“虾哥”今可安好?
羊城晚报记者带着大家的问候,走进“虾哥”家中,不料,却获悉一众老艺术家正面临收入不敷医疗支出的尴尬局面。
番禺静养 生活简朴
与记者一同“探虾”的还有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列东,广东粤剧院宣传推介中心主任梁彦兰,资深粤剧专线记者彭寿辉等。当天天色虽有点阴沉,但一早坐在客厅中等待客人的“虾哥”仍显得十分精神,虽然已患有多年肺部疾病,但见到记者、前同事和“粉丝”,他都一一点头问好,言语间,力气仍在。
陈列东向“虾哥”汇报着粤剧院的各项动态:新剧《风云2003》的首演,该戏以钟南山为原型,叙说了11年前那场非典战役;《梦·红船》的台前幕后如何打造好戏;谁演着什么角色……“虾哥”一边听,一边点头,慢慢说了一句:“(剧院)远啊!”但在众人一再要求他去看看新剧场劝说下,和善的“虾哥”又答应,身体情况允许的话,就回剧院看新剧和排演。
一代名伶退出舞台后,生活十分简朴。闲谈间,“虾哥”告诉记者,他每天晚上8点多就休息,次日早上6点就起床,自觉胃口一般,每餐一碗饭量。精神好的话,偶尔会看看报纸和电视;天朗气清之时,又会到附近散散步。“这里静,空气好。”
“小木兰、陈小珍……他们一个月会来(我家)一次。我时不时也会回西关,1954年回来后,我就住多宝路,一直到‘文革’(1966年)。”虽然话语欠连贯和清晰,但“虾哥”思维仍敏捷,对于有朋自远方来,更是备感欣喜。
忆旧事,甚唏嘘。家访当天,年过七旬的彭寿辉向记者“虾哥”回忆起其第一次听现场版“虾腔”,是《潇湘秋夜雨》。“当年我也是头一次采访‘虾哥’,但印象很深刻,‘文革’后,他第一次重回舞台,却演出失声,我看到的不是观众喝倒彩,而是‘虾哥’在后台失落得泪眼盈盈,再是众多戏迷则纷纷安慰他,让他不要害怕,慢慢就能开声了。”他说,粤剧报道不仅写台上风光演出,台下的互动才是戏外真情。
“虾哥”也目光一转,立即来劲道:“是,那是1955年,我还在太阳星剧团。这样就几十年了。”
联名争取 医疗补助
除了跟“虾哥”闲话家常,这次探访还需“虾哥”一个签字。不过,此非戏迷索要签名,而是几个老艺术家联名向省长朱小丹要求增加医疗补贴。
据悉,参与联名的都是广东省省属文艺团体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简称“特贴”)的部分专家,由于自2002年12月始,广东文化厅属下的广东话剧院、广东粤剧院、广东歌舞剧院等三院二团所有在职、退休人员全部参加了广州市的医疗保险。其中退休人员每月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为广州市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的5.1%,与个人的职称、级别不挂钩。自此,这批老艺术家每月只有90元的门诊医疗费,住院报销50%左右。到2014年,这批老人的门诊医疗费用增至200多元,加上统筹300元,但由于被限制看一次病只能开一个星期的药,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每个星期拄着拐杖往医院跑……
据“虾哥”家人表示,由于常年患有严重肺部疾病,“虾哥”常用治疗费和医药费每月就高达3000元,而且,因要长期吸氧,“一瓶氧气三天不到就用完了,光这笔费用,每月又要两千多。”“虾哥”妻子喜姐说。
同时,记者了解到,即便获颁过广东省粤剧“突出成就奖”,作为国家特贴专家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罗家宝,也是靠每月不到一万元的工资和每年一万元的传承人补贴度日,常规医药费已占去其大半收入。“早前入院用了20多万医药费,说是特诊,也不能报销。现在都是靠徒弟们帮助。”喜姐说。
一直为国家特贴专家医疗待遇奔走的姚锡娟是这次联名信的发起人,其指出,早在2009年3月,相关部门就出台了粤劳社函【2009】588号《关于我省省属单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医疗补助问题的通知》,但五年来,该文件一直未能落实执行。
谈及政府医疗补助的下发,这些风烛残年的老艺术家都不知道还要等多久,也不知道,还能等多久。
“虾哥”罗家宝与羊城晚报资深记者彭寿辉成为老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