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冯刚毅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著名粤剧大师红线女专程到深圳祝贺。
1988年2月9日,深圳粤剧演员冯刚毅荣获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员“百花奖”,开始在粤剧界崭露头角。1989年,他在粤剧界首摘中国戏剧“梅花奖”,2001年又“梅开二度”,成为粤剧界两次荣获“梅花奖”的第一人,至今也是唯一一人。
冯刚毅是深圳粤剧的杰出代表,也是深圳本土培养出来的粤剧艺术家,他见证与亲历了深圳粤剧的探索、发展,并最终成长为深圳的城市文化品牌。63岁的冯刚毅深情地说:“经过40多年艺术生涯,伤和痛我可以忘记,惟独不能忘记的,是心中的甜,是特区这块沃土成就了我,成就了深圳粤剧。”
是啊,深圳改革创新,不仅给了一个演员梦寐以求的机遇,而且让粤剧这颗“南国红豆”,在深圳老树新枝续馨香,香飘万里。
粤剧曾在深圳“一统天下”
虽然已经退休,但冯刚毅的身影经常在粤剧团出现,他的脸上依然挂着憨厚、纯朴的笑容,对团里的青年演员他依然手把手指导。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细哥”,这个绰号从他1965年进入粤剧团后一直沿用至今。
冯刚毅告诉记者,粤剧又叫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初期宝安县就成立了粤剧团,文革时由于剧团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被撤销。1974年,宝安县文化宣传部门组建了宝安县粤剧队,后改名为宝安县粤剧团,1979年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深圳市粤剧团,这是深圳市第一个专业戏曲表演团体。
“刚进粤剧团时我还是一名小学徒,长得瘦小可爱,大家都叫我阿细。我自幼就喜爱听粤剧,对这门艺术怀着崇高的向往,梦想成为像马师曾、何非凡那样的粤剧大师。”冯刚毅说。他没有念过正规的戏剧学校,数十年来从一名小学徒到一般演员,再到剧团的台柱,最后成为闻名中外的粤剧艺术家,靠的是在粤剧舞台上摸、爬、滚、打,靠的是后天的努力学习。
“林妹妹、林妹妹呀……”在冯刚毅的成名作《情僧偷到潇湘馆》中,他一口气拉了4次长哭腔,真嗓与假嗓结合,听上去如泣如诉,催人泪下。该戏是前辈粤剧名伶何非凡的首本戏,何非凡病逝后被认为“凡腔”后继无人。1982年,深圳粤剧团赴香港演出,其中就有新排演的《情僧偷到潇湘馆》,冯刚毅饰演的贾宝玉一上台,便把观众震住了。他扮相潇洒,风度翩翩,唱腔清雅流畅,把“凡腔”发挥得淋漓尽致。香港著名粤剧演员新马师曾看罢,赞为“神似凡腔,胜似凡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粤剧在深圳可谓‘一统天下’,是必不可少的演出项目,特别过年过节看大戏,是许多老深圳人的习惯。”冯刚毅回忆说,当时深圳市粤剧团“经营”得风生水起,备受瞩目,演出不断,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在海内外都赢得较高声誉。
坚持艺术革新振兴粤剧
改革开放后,粤剧和所有剧种一样,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挑战,时装表演、歌星争霸、健美大赛等形成了滚滚热浪冲击而来,深圳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更是首当其冲。“本土艺术绝不能消亡,而要更加发扬光大。当时从政府到剧团,上下都形成了共识。而要发扬粤剧,只有革新。”冯刚毅说。
在政府的支持下,全团锐志革新,广泛融合,既继承优秀粤剧传统,又发展现代粤剧艺术。如在传统戏《鸳鸯泪洒莫愁湖》一剧中,广泛运用小曲,突破了粤剧以梆黄为主的板腔结构。神话剧《银瓶仙子》首次把大型魔术引入粤剧,使人耳目一新。此剧在新加坡演出轰动一时,观众多次要求加演。
之后,深圳市粤剧团提出“一年一新戏、一戏一新招”的创作思路,创作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现代戏,《风雪夜归人》、《情系中英街》、《牌坊村新传》、《窗外有片红树林》……使深圳粤剧的知名度得到再次提升,冯刚毅的戏路也被大大拓宽。
《风雪夜归人》充分发挥戏曲艺术的优势,大胆对吴祖光的话剧名著进行改编,创造性地运用了戏曲时空灵活自由的特点,采用一场两景,一南一北;在音乐唱腔方面,此剧又革新传统呆板缓滞的锣鼓点,大胆删减拖沓、缓慢的锣鼓引子、过门,使戏的节奏明快,同时引进电声乐器,同民族乐器共同组成多声部伴奏,增强了音乐表现力。
1989年,冯刚毅凭粤剧《风雪夜归人》中的魏连生一角,在粤剧界首摘中国戏剧梅花奖。《风雪夜归人》还应邀赴北京中南海演出,受到李鹏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与肯定。回忆起这一切,冯刚毅感触良多,他说:“我们坚持的艺术革新,不是崇尚新奇,只顾翻新花样,而使艺术创作误入纯商业化的歧途。把粤剧艺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初衷,可以说,深圳市粤剧团同经济特区一样,在探索中前进,为振兴粤剧艺术做出了贡献。”
增添新生力量粤剧后继有人
艺术道路总是坎坷不平的。冯刚毅摘取梅花奖后,并没有飘飘然,而是陷入“艺术道路怎样走”的苦苦思索之中。获奖后,他居然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辞职到深圳市小汽车出租公司租了一辆的士车,当上一名的士佬。
“那时正值‘下海’大潮,我除了演戏之外没有别的本事,只是对开车很有兴趣,就毅然去开车了。”冯刚毅笑着说:“那时许多人上了我的车都会说,你怎么跟那个唱戏的冯刚毅长得一样。”
辛辛苦苦开了一年多的车,冯刚毅发现自己依然割舍不掉对粤剧艺术的眷恋之情,在剧团领导的动员下,他再次回到粤剧团时,终生从事粤剧事业的信心与决心大大增强了。
2000年,深圳市粤剧团邀请著名编剧刘云程创作了现代粤剧《驼哥的旗》,由冯刚毅扮演驼哥。冯刚毅打心底爱上了驼哥这个崭新的艺术形象。他使出“新招”诠释“貌丑心美”的“驼哥”,用细腻传神的表演,揭示驼哥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心路历程。《驼哥的旗》在2001年中国戏剧节上囊括了戏剧节所有奖项,而“驼哥”也因此摘取了“二度梅”。
在深圳市粤剧团,有许多与冯刚毅一样,立志为粤剧奉献终生的人们。冯刚毅告诉记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深圳培养了一大批本土粤剧演员:有深受省港澳和新加坡观众欢迎的著名文武生黄伟坤,有红线女艺术传人苏春梅,有优秀小生陈世才等,以及黄永杰、吴晓毅、李翠翠、林海涛、吴思明等各具艺术风格的演员。从《风雪夜归人》到《驼哥的旗》,再到如今的《明士》,一大批脍炙人口、历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奠定了深圳粤剧的地位,粤剧更成为深圳引以为傲的城市文化品牌。
如今,粤剧艺术在深圳蓬勃发展,政府积极搭建平台,举办粤剧节,开展“粤曲大家唱”、“粤曲大比武”、“粤曲大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仅罗湖区就有粤曲社63个,罗湖区文化公园还创建了400多平方米的粤剧台,18年来共演出粤剧1800场,罗湖区向西小学的小小粤曲班也在全国荣获大奖,粤剧粤曲在不断增添新生力量。
“‘南国红豆’后继有人。”冯刚毅欣慰地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