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留声机,音韵流转,穿越时光。上周,带着读者的问候,我们探望了年过八旬的著名粤剧老倌、“虾腔”创始人罗家宝,并得到热烈反响。来电读者称,提及“虾哥”,必不能忘记另一位惜别舞台多年的大老倌—“风腔”创始人陈笑风(又称“大风哥”)。

陈笑风从艺数十年,其代表作《山伯临终》、《大漠英雄》、《六号门》等至今仍为粤剧迷津津乐道,其唱腔也被粤剧发展机构反复讨论和研究,难得的是,近90岁高龄的他依旧来往穗港,为粤剧奔走,频繁露面于各类粤剧活动与访谈中,如近日城中接连举办的纪念薛觉先诞辰110周年活动、八和会馆125周年庆典、各新戏首演……每一次见他,他都谦逊和善地和每一个人交谈,谦谦君子,风采依然。

传承什么要搞清楚

“大风哥”的行程很紧密,但能安排过来的,他都尽量安排,尽管奔波,尽管已把自己的经历说了千百遍。“能参加,能出席,能为粤剧出一分力,我都会做,这是利人利己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在近日于南方剧院举办的薛觉先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中,陈笑风对记者如是说。

接近90岁高龄,还能逢邀必到,逢问必答,不管面对入室弟子还是普通街坊,都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艺术心得,这是“大风哥”为后辈敬佩的品德。最近,新编粤剧连场上演(详见6月4日A10版),粤剧的传承与创新被再次热议。对此,陈笑风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粤剧的来源是北方梆子和西北二黄,一路南下,从广西传进来,一直发展演变。粤剧最初是讲舞台官话的,但大家都不知道官话讲什么,开始有本地班演出,后来白驹荣提出用广州话来唱,这是很大的一个转折。有人说,粤剧应该从唱白话的时候起计,我也有这样的想法,这是语言不同了。另外,音乐也不同了,有一段时期,吸收了很多的西洋乐器,包括小提琴、电吉他、萨士风,后来有木琴、钟琴甚至双簧管等,我觉得这个发展都演变成我们的特色了,所以,粤剧已经回不去最初的模样。”他说。

陈笑风称,他赞成乐音用西洋乐器,但一定要“啱音(音准要对)”。“创新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例如粤剧如果不唱广州话,那怎么叫粤剧呢?所谓保留,就是保留唱腔、梆子等这些基础,唱腔最重要的是在梆簧上下工夫,且不能离格。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入一些吻合的流行音乐元素。”

风腔风韵从何而来

粤剧戏迷罗先生告诉记者,“大风哥”的舞台造型严谨精致,唱腔干净细腻而见韵味,尤其在《山伯临终》、《六号门》中的表演,展现的是一代大家的风范。

年过七旬的羊城晚报资深粤剧专线记者彭寿辉也多次向记者称赞陈笑风的舞台艺术,“他有自己的理解,也很注重听别人的意见。早年他在《穆桂英》一戏中扮演书生,有一幕是饿极而饮粥,我到后台跟他聊天,他问我用一饮而尽来演绎好不好。我说可以,你确实饿嘛,不过,如果喝粥前先一顾二盼,看看四周无人再一饮而尽,可能更符合读书人的身份。他采纳了我的建议,被剧评家称为‘一顾二盼真传神’,风哥为此还送了一支笔给我做谢礼呢。”

“其实我不觉得我有什么特别的腔。我没有哪一句的唱腔是绝对相同的,我信奉的是依从某个角色,考虑的是当时人物的感情。”陈笑风说,“唱腔最重要的是有旋律,它等于是骨架,唱法、声音就等于肌肉,怎么用声音那就是灵魂,三样缺一不可,程序是由声到情。我们要演哪一个人物,腔就要配合哪一个人物,特别是这个人物此时此地的感情变化。如果每一个人物都那样唱,如何表现出特定人物当时的情况呢?”

陈笑风认为,粤剧先有情再有唱功,所谓韵味就是唱的功力,按照角色合理运用快慢、吞吐等不同技巧就构成韵味,并不断探索提升。即使是取得巨大成功的《山伯临终》,现在在他眼里“还是觉得不够”,“我第四版的《山伯临终》有很多的拉腔,很多的用气都是不同的,唯一的遗憾,就是现在的声线跟不上了,说话都声音沙哑了。不过,声靓只是本钱,懂得使用技巧善用本钱才是重要的。”

粤剧风腔创始人陈笑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