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晚,作为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的第十八出大戏,郑州市豫剧院精心打造的豫剧《琵琶记》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圆满落下帷幕。根据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组委会“一戏一评”的安排,当晚演出结束后在长安大戏院二楼会议室举行了专家研讨会。

会议由郑州市豫剧院院长高新军主持,首都文艺界专家姜志涛、赓续华、何玉人、王绍军、李小菊。河南豫剧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吕青,河南豫剧院办公室副主任姜菱,河南豫剧院办公室副主任卢梅,郑州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处长徐德存、郑州市豫剧院院长高新军、郑州市豫剧院副院长马红;主创人员姚金成、耿玉卿、王宏伟;主要演员:张艳萍、任三印、翟明霞;中央电视台新闻部、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魅力中国杂志社、郑州电视台、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恒品文化·戏缘等新闻媒体记者列席了研讨会。

《琵琶记》是元朝末年高明根据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创作的一部著名南戏,讲述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是我国戏曲中广为流传的一部经典名著,被称为“南戏之祖”。与会专家在认真观剧后,表示豫剧《琵琶记》演出非常成功。同时,专家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对该剧的观点和看法,并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为该剧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高新军(郑州市豫剧院院长)

郑州市豫剧院是由郑州市豫剧团与郑州市豫剧二团整合而成。2012年开始策划创排豫剧《琵琶记》,历经5年,经过反复修改,演出200余场,其中30%在城市演出,70%在农村演出。在5年期间,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的活动,如河南省13届戏剧大赛、中国艺术节、第23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个剧目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部戏成为郑州市豫剧院倾力打造的“上得了厅堂,下得了乡村”的重点保留剧目。

 吕青(河南豫剧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我代表组委会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中参加研讨会。我简单介绍一下北京展演月的情况。本次豫剧节从8月4日开幕,主要主题是喜迎党的十九大,“豫剧的盛宴,人民的节日”为党的十九大献上一份厚礼。8个省市21个剧团29台30场参演,我们精选25台剧目集中在北京展演,今天演出的是北京展演的第18台剧目,是由郑州市豫剧院演出的《琵琶记》。根据组委会“一戏一评”的安排,每台剧目演出后,及时召开研讨会,以便准确、快捷地听取专家的真知灼见,希望专家们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剧目的进一步整改、加工和提高。

姜志涛(《中国戏剧》原主编)

一、我早就听说《琵琶记》这个戏很好,今晚观看后,我感觉确实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好戏。应该感谢郑州市豫剧院把这部经典剧目在21世纪还能搬上舞台,还能受到当代观众的热烈欢迎。如果《琵琶记》没有像姚金成老师这样的一代代艺术家的去芜存精,把当代人的审美观念融入其中,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继承、创新和改编古典名著方面,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部戏应该早点晋京演出,让北京观众领略它的风采。

二、今天呈现的豫剧《琵琶记》具有古典之美,比传统豫剧文雅一些,比昆曲通俗一些,这两者结合做到了雅俗共赏。因此观众的感受非常强烈。剧中赵五娘”舍己为人、孝敬老人“的忘我精神和“委屈自己、奉养老人”的高尚品质,永远不会过时,这部戏所弘扬的精神和品质,依然被当代观众认可,在当今依然值得提倡。以前我只知道姚金成老师擅长写现代戏,今天才知道姚老师能把古典名著也改编得如此精彩,雅俗共赏。

三、这台戏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好,张艳萍与任三印配合默契,把赵五娘与蔡伯喈的对手戏演绎非常细腻,人物关系拿捏得非常准确。剧本文辞优雅,有点温,但观众都投入剧情深受感动。赵五娘与牛小姐应的对手戏,演绎得非常精彩。

张艳萍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剧目,并组织排演资金,倾心打造豫剧《琵琶记》。这说明她有眼光,有毅力,有艺术家的胸怀。总之,这部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已经成为豫剧中“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保留剧目。

赓续华(《中国戏剧》原主编)

一、这部戏的改编是非常成功的,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经典是可以转化的,这样的转换是成功的。经典是最容易培养演员的,就是“戏保人”。张艳萍有一双慧眼,选择了这部戏,并取得成功,值得祝贺。通过这部戏,我们认识了张艳萍,在这部戏中,她的实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演出现场的阵阵掌声,充分证明观众对张艳萍的认可,张艳萍因此夺得“梅花奖”。

二、专家的审美与观众的审美是一致的。这部戏是南戏的鼻祖,大雅大俗。上世纪50年代中国文艺界对《琵琶记》展开了大讨论,高则明的《琵琶记》这个戏,几乎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封建社会的所有核心价值观都在这部戏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剧中的人物却是全忠全孝。作为的理由都非常充分,有“三不从”到“全忠全孝”,反映了中华民族忠、孝、节、义的优秀美德。蔡伯喈这个凤凰男,辞婚不从、辞官不从、辞仕不从,导致“三不孝”。在上世纪50年代,人们的观念都比较“左”一点。中国传统美德看这部戏,就会感觉剧中没有一个坏人,没有对立面,蔡伯喈有非常充分 理由,牛小姐一反骄娇二气、宰相千金小姐的形象,这个戏在昆曲中是非常有名的剧目。我看过很多版本,豫剧版本的《琵琶记》是改编成功的,介于雅与俗之间,提升了豫剧的文学品位。同时感觉豫剧能够非常自如地驾驭这部戏。

三、小投入大收益。这部戏演了200多场,收回了成本。好大喜功的观念深入很多地方,现在很多剧目都是大制作,不计成本,追求宏大叙事。这部戏小成本大收益,出人出戏,这样的做法给我们很多启示。当今社会非常强调排演现代戏、英模戏,郑州市豫剧院可以多排一些传统戏或新编历史剧,这是一种制衡,也是一种智慧。

四、《琵琶记》从宋、元、明、清至今,经过了七八百年的千锤百炼,已经非常成熟。这个题材从思想上,变的是人物,不变的是人物关系。因此,这部戏还有旺盛的生命力。

五、音乐、声腔的贴心贴肺,非常舒服。

六、舞美非常简洁,布景上的山水画,有宋元时期画作的风格。

七、几个演员的扮相好,唱得好,感情投入,配合默契。

郑州市豫剧院对艺术创作的探索另辟蹊径,豫剧《琵琶记》就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王绍军(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

一、《琵琶记》是非常熟悉、非常精彩的作品。看过这部戏,我非常有感慨。去年正值汤显祖、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全世界掀起了纪念汤、莎的热潮。几百年前,中国剧作家高则明与俄国的契诃夫有高度的契合,他们都主张心理现实主义,他们的剧作中大多是写好人之间的相互折磨,不是敌对关系的相互冲撞和伤害,这两个艺术家从艺术功力和艺术观赏上非常相近,好人之间的不同观念,不同的性格,不同追求,不同的人生感悟,造成彼此之间的怨恨和矛盾的起承转合,是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值得研究的。

二、清代就有“花雅之争”,雅是指京昆,花是指地方戏。这部戏是非常好的花雅结合,扭转了人们对豫剧剧种的看法,改变了豫剧的气质。由昆曲的雅部和豫剧的花部很好的结合,既有昆曲的委婉、雅致,又有豫剧的质朴、直白,直透人心,显现了编剧姚金成深厚的文学功力。这部戏体现了中原语言的朴实无华、朗朗上口与昆曲雅部精华的有机结合。

三、这部戏体现了传统戏曲现代化视角的完美呈现。这部戏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这部戏能引起文人对追求功名的思考,普通百姓对孝道文化的弘扬,对美好夫妻关系的向往。特别是姚金成老师在最后一场中让赵五娘的悄然离去,令人感动和酸楚,赵五娘的高尚品格得到了升华。非常巧妙,是神来之笔。这样的结果比大团圆,更加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四、编剧、导演、演员互为一体,共同将河南戏剧在乡土气质的基础上,做了适度雅化的处理,显现出黄天博深厚的导演功力,不显山露水,藏身于剧作之后,藏身于人物之后,不露痕迹。真正做到了导演死,演员生。

五、舞美采用简洁的水墨画,感受了有古代的人文气息。

六、耿玉卿的音乐,做到了花雅结合,既有豫剧的乡土气息、声腔的韵律感,又有人文气质。这种音乐风格可以成为具有郑州市豫剧院的独特风格。这部戏也可以成为剧团艺术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既可以演现代戏,又可以演新编历史剧,更可以演高雅的传统戏。
  建议:

后面比前面更精彩,打动人心。前面“吃糠”一场,还可以发挥戏曲的艺术手段进行提升,婆婆对赵五娘的误会,是一个普通老人对赵五娘的高尚品格不能理解,这个误会太简单,可以通过歌舞手段让这个误会更强烈,误解、吃糠的表达形式可以更加歌舞化一些。误会越深,才能会显得后面更加催人泪下。

这部戏真正体现了中国人提倡的“贫而不贱,富而不淫”的传统美德。

  何玉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研究员)

八月的北京是豫剧的黄金时段,看过豫剧《琵琶记》最大感受:经典是不朽的!《琵琶记》是的一部最早的南戏,到金元杂剧,有800 多年历史,为后来的戏曲创作方法起到非常大的楷模作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围绕这个戏的讨论就一直没有中断。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郑州市豫剧院把这部戏纳入自己的创作,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哪个剧团演出的经典剧目越多,越能展示剧团的实力。

一、主题得到升华。这个戏最早叫《赵贞女与蔡二郎》,写的是背父弃妇,到后来演变为五大经典之一,改成了“全忠全孝”,再往后演变为蔡伯喈皇命难违命,突出了孝道文化,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个戏很庞杂,它开辟了戏曲双线写作的先例。明清时期是42节的长篇巨制,古代的戏曲是诗句。豫剧《琵琶记》是改编者姚金成经过去伪存真,改编浓缩,进行一次全新的创作、创造。他把难读的诗句改成长短句,更适合豫剧语言的表达,做到了雅俗共赏。

二、这个戏很好看,很轻松。很多剧种演绎的《琵琶记》,让观众看得感觉很累,但这部戏让人看起来很轻松。

三、张艳萍很能胜任这个角色,有传统戏曲的深厚功力。剧中的几个人物都塑造得性格鲜明,生动感人。

四、作曲从剧情出发,从人物出发。音乐是可以塑造人物的,是一直跟着人物的行动走,没有一直在亢奋中的感觉。

五、舞美既简洁,又靓丽;既传统,又现代。把传统的一桌二椅运用到了极致。舞美非常空灵、非常写意。

六、剧团演员整齐,非常完整,每个演员都在角色中,是“一棵菜”精神。

建议:
  一、蔡父临终之前,把犁杖交给邻居张广才,让他见到蔡伯喈就打三藜杖,但应该一见面就打蔡伯喈三藜杖,再演唱,这样犁杖就发挥了作用,这样戏曲更有张力。

二、当牛小姐得知蔡伯喈家中有妻后,应该有一段唱段,现在是伴唱,不能充分地体现人物煎熬、纠结的情感。

三、赵五娘并不知道蔡伯喈住在牛小姐府上,应该是牛小姐听到琵琶声,让赵五娘进来说唱弹奏的,这样两个人见面才会有碰撞。

李小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研究员)

一、豫剧《琵琶记》让我重见了传统经典的魅力。有剧作家的思考,也有对时代的思考。《琵琶记》的改编从民间走到庙堂的过程,而姚金成改编的经典是“从庙堂走向民间”。以百姓的眼光,草根的情怀,看待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最早的故事是“马踏赵五娘,雷轰蔡伯喈”,体现了百姓对恶人的痛恨,希望坏人能受到惩治,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后来,高则明把文人情绪美化了蔡伯喈。这种创作状态一直延续至今。百姓的草根情怀,体现在张广才祭祖时三打蔡伯喈,张广才了蔡父蔡母的饿死,见证了蔡伯喈的不孝,面对皇命御封“全忠全孝”,张广才发出近乎一种讽刺的质问,这就是来自农村草根的“忠孝”标准就是是不是养老送终。最后皇上册封“全忠全孝”是非常有讽刺意味的。这种视角的选择就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农村的深入了解。这样才会有张广才“三藜杖”的责打。这也是对全剧的最大的改动。

二、另一个最大改动就是出走的赵五娘。赵五娘埋葬公婆,千里寻夫,她没有接受一夫两妻的圆满结局,而是选择拒绝皇封,悄然出走,这样的选择是怎样的勇气和胆识,这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对命运的抗争,是独立意识的觉醒。这部戏既让我们看到经典原著的精华魅力,又看到了对经典的创新和发展。

三、耿玉卿老师作曲中从传统戏曲中吸取精华营养,在剧中运用的那么自如,尤其是最后一段是有声无言的控诉。这种做法是需要作曲者坚持和弘扬的。

建议:
  一、对经典《琵琶记 》的改编,人们对赵五娘的同情自古有之。但对蔡伯喈的全忠全孝,还是不忠不孝,两难的抉择,怎样用现代的表达,需要更深入地思考。

二、主要演员唱腔和表演都很好,非常感动。但婆婆死后,舞台调度让赵五娘一直在一边站着,没有太多表示,让人不太舒服。应该更有感情冲击 。赵五娘的“描容上路”远远没有“卖发葬亲”,更能表现她的丧亲悲情,更能体现她的艰难。她的圆场可以跑大一点,大开大合,用行动来表现千里寻夫的艰难,也能充分表现演员的功力。

三、“见夫”一场中,赵五娘与牛小姐见面应该有更多的对手戏,有一段对唱,赵五娘弹琵琶倾诉心声,与牛小姐交流,这样可以与蔡伯喈说“何来琵琶声?”相照应。

徐德存(郑州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处长)

感谢河南省文化厅、河南豫剧院提供晋京展演的机会;感谢专家的精彩点评;感谢专家们长期以来对郑州市艺术事业的关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