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豫剧的发源地,也是豫剧院团最多的大省,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基层豫剧院团的生存发展也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豫剧院团如何找到未来生存发展的新路子?代表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市场】
基层院团生存状况堪忧
2014年整个后半年,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崔派艺术研究院(原安阳市豫剧团)院长崔小田一直在忙着“舞台艺术送农民”的事儿。
去年,崔派艺术研究院的演员们差不多跑遍了安阳市的5县4区,为农村群众送去免费的精彩剧目。
“舞台艺术送农民”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运作模式,免费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门口观看专业院团演出。“‘舞台艺术送农民’让我们的日子好过多了。”崔小田说。
此前,一般只有村里办红白喜事或者有人出钱搞演出,基层院团才会到农村演一场。在城市里的演出,如果是免费的,就会有很多人看,一旦要卖票收钱,观众就寥寥无几。
崔小田说,每年春节后和麦收后是民营院团演出的旺季,一些民营院团在旺季临时招演员,演出几场,按天算钱,过了旺季,就地解散,到了旺季再重新招人。这种情况下,演员素质、演出质量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剧目创新了。
【现状】
政府购买演出送农民惠及艺术团体
崔小田介绍说,进入“舞台艺术送农民”政府购买名单后,政府给崔派艺术研究院配备了大客车,方便他们下基层演出。
从去年开始,省、市、县三级演出团体的补助标准分别由每场1万元、0.5万元和0.3万元,提高到2万元、1万元和0.6万元。
“政府的补贴能让院团顾住成本,演员的工资有了保障,大家工作的劲头也足了。”崔小田说,和以往相比,演员每年去农村表演的场次大大增加,不但年轻演员得到了锻炼,也促进了新剧目的排演。
“这几年,河南加大了对舞台艺术送农民的购买力度,省财政资助了3041场演出,市县两级财政资助了11800多场演出,去年省邮政公司和省文化厅联合,每年购买4000场演出。这样算下来,去年全省共向农民送出了大约1.89万场演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介绍。
不过,杨丽萍也坦言,目前河南民营院团有3000多家注册登记,在“舞台艺术送农民”的实施过程中,仅有少部分民营院团的优秀剧目可以列入政府购买名单。
【建议】
企业投资国家艺术基金可减税
可以说,“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运作模式,走出了河南戏曲自己的路子,也被全国戏剧界称为“河南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基层院团都可以纳入这种模式,如果离开政府的支持,基层院团该去哪里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呢?
“除了政府购买服务,我们剧团也自己闯市场,找企业赞助排新剧。”杨丽萍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有一套社会投入的制度体系,来保证传统艺术的生存和发展。
去年全国两会上,杨丽萍提出一个问题:国家有文件说,企业收入投入国家艺术基金的部分,可以减免所得税,但这个文件迟迟落实不了,也缺乏相关配套制度。
“我在洛杉矶的一个同学,一家三口每年花100美金买一套博物馆的年票,就可以少交100美金的税。”杨丽萍说,目前,国家艺术基金一年有三四亿元,评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得到创作资金的支持,对作品实施优胜劣汰。谁给国家艺术基金投钱呢?除了政府还有企业,企业投了钱可以减免税收,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办法。
“但在国内,这个渠道还没有打通。”杨丽萍说。因此今年她仍将继续就这个问题提出建议,尽快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来建立这个体系,让人们走进剧院乃至博物馆、图书馆。
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崔派艺术研究院院长崔小田
本版撰文:大象融媒·东方今报特派北京记者 王秋欣 梁新慧 刘长征 高冬丽 董彩红 米方杰/文 沈翔/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