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现有资料,最早的豫剧红楼戏演出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车宝玉主演。据豫剧大辞典记载,车宝玉8岁入郑州魏三先科班学艺,12即主演秦香莲、桃花庵、红楼梦等戏。豫剧旦角演员车宝玉生于1934年,12岁时即为1946年是今见最早的豫剧红楼戏演出记载,遗憾的是,今未见其剧本或曲谱留存下来。
2、豫剧红楼戏的舞台演出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活跃,其时的重量级人物当为六大名旦之一桑派艺术创始人桑振君,1959年中国唱片社为其录制的七个剧目中就包括 黛玉葬花。桑振君戏路很宽,擅演剧目众多,从有关桑振君表演的舞台记载来看,"黛玉葬花"并非其常演剧目,桑派弟子也没能将其传承下来。但能在众多剧目中选择黛玉葬花参与唱片录制,本身就已说明桑先生对黛玉葬花的唱腔较为满意。已将其视为桑派代表剧目,中国唱片社当年为桑振君录制的唱片,在国内外发行很广,其黛玉葬花也随之传播开来,受众颇多。桑振君的黛玉葬花属于折子戏演出,豫剧舞台上较早的全本《红楼戏》是王广英主演的《宝玉与黛玉》。1955年受上海芳华越剧团“宝玉与黛玉"演出成功的影响,商丘豫剧三团很快将其搬上了豫剧舞台,由王广英担任主演。王广英早期曾受教于桑振君,专攻闺门旦,曾饰演过众多古今女性形象,而尤以林黛玉的塑造最为成功,特别是”焚稿"一场,最令观众动容。据记载,其演出的《宝玉与黛玉》每到焚稿一场,舞台上没有什么动作,只有黛玉一人躺在火盆边的病榻上少气无力地演唱,然而全场观众却都屏息静气,鸦雀无声’唱到最后,场内观众都满眼含泪,可见王广英演唱的艺术魅力,大家不像是在看戏,而是为主人公黛玉的悲剧命运在伤心落泪。商丘豫剧三团当年演出“宝玉与黛玉"的节目戏单曲谱,至今仍存。
3、全本豫剧红楼戏影响较为强烈的版本当属曾广兰主演的红楼梦。该剧由洛阳市豫剧团 1960年首演,何凌云担任编剧,莫丽霞担任导演,音乐设计鲁滨,舞美设计张敏、王大一,洛阳市豫剧团存有当年演出的红楼梦曲谱。曾广兰艺术上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唱腔,尤其阎派唱腔艺术的滋养。曾广兰虽不是阎派宗师阎立品的入室弟子,却因曾饰演阎立品所扮角色的B角缘故,深得阎立品亲传,系统学习了阎派表演艺术,而阎派温文雅丽含蓄蕴藉的唱腔,正适于林黛玉形象的塑造,这也是曾广兰得以成功演绎人物的基础,今天阎派弟子却没有利用自身优势对红楼戏进行艺术再造,殊为可惜,曾广兰的“红楼梦”等九个剧目均由中国唱片社等单位制成唱片及盒带发行。
4、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郑州豫剧团、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狮吼剧团”培养出的演员、陈派弟子华翰磊以及其他演员等,都曾出演过红楼戏。
5、1977到1979年间安阳市豫剧一团率先排演了《红楼梦》,1985年该团又将另一部红楼戏《王熙凤与尤二姐》搬上舞台,两剧中林黛玉的饰演者均为崔兰田的入室弟子、崔派艺术的继承人张宝英。剧中的经典唱段如“鸿雁长空齐声悲”“锁骨毁魂葬花魂”等已被录制成唱片保留下来。
6、旦角之外,生行演员中以有着“豫剧第一小生”之称的王素君最为突出。豫剧文小生宗师王素君开创的王派艺术将生行表演推向了顶峰,在红楼戏演出中,她运用王派小生的独特唱腔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多情又乖张的贾宝玉形象。王老先生的红楼戏有两处唱段尤为出彩,一是《探病潇湘馆》一出中“想当初妹妹你到我家来”唱段,二是《金玉良缘》中“这才是铁树开花石榴红”唱段。前一个唱段王素君先生采用二八板转平垛、紧垛的演唱方式,将宝黛青梅竹马之情和误会猜疑之实娓娓道来,准确表达出宝玉委屈失落的心情,后一个唱段采取花流水转二八板又转花流水的唱法,把误以为贾母允其与黛玉成婚后兴高采烈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豫剧舞台上。
7、江苏省梆子剧团原名江苏省豫剧团,上世纪六十年代老一代艺术家徐艳琴、赵金声等主演的《红楼梦》在唱腔、身段等方面就已达到颇高水准,其中赵金声先生的“宝玉哭灵”一折尤为感人。近年来在赵先生的指导下,该剧团重新排演了全本《红楼梦》,使得这一优秀的传统剧目在年轻人中传承下来,后继有人,其中由梅花奖得主燕凌饰演的贾宝玉在舞台上别有风采。
8、与大陆《红楼戏》的编演情况相比,台湾豫剧团的《刘姥姥》别具草根气息和喜剧特色。上世纪五十年代,豫剧在台湾扎根,如今已成为除京剧之外唯一获得政府扶持的外省剧种,发展态势良好。《刘姥姥》一剧由著名编剧刘慧芬改编,2006年由台湾国光豫剧团首演,有着"台湾豫剧皇后"之称的王海玲担任主角,在剧中演绎了一个幽默睿智且仁慈悲悯的刘姥姥形象。《刘姥姥》在舞台美术的设计上并没有过多依赖现代声光技术,而是有意尊崇传统戏曲舞台结构,一桌二椅的简单设置,展现出写意化的舞台特征,可旋转的椭圆形舞台中央,别出心裁地用一道玻璃门隔成前后两个部分,如此又大大延伸和拓宽了演员表演的空间,从而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观戏遐想。(参考:刘恒 豫剧"红楼戏"述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