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出钱,邀请了实力不俗河南豫剧院一、二、三团和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省曲剧团、省越调剧团、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大河剧社、大北农豫剧团等9家艺术院团送戏下乡活动。

时下农村唱戏,邀请的剧团多是一些不知名的民营小剧团,实力参差不齐,不过是演出时根据各地情况,只要是组织者想用什么牌子,就制作一个某某市剧团的横幅挂在演出现场。

看一场名家名团的戏真不容易。

能有个正儿八经科班出身的演员队伍来演出,就算是难得了。

2013年下半年,河南省邮政公司在全省十八个市102个县演出了六七百场,其中的一场,就来到了俺南坞村。演出地就在乡政府西侧,我抽出半小时拍了一些图片。

豫剧十二寡妇征西

图一:河南省邮政总公司做了一件善事。

豫剧十二寡妇征西

图二:那天演出豫剧传统戏《十二寡妇征西》,这个剧目有多个名字,《五世请缨》是最广为人知的,又有《百岁挂帅》的说法,好像还有其它名字,戏是从老前辈那儿传下来的,时代审美取向不同,于是就有了不同的叫法。这出戏里最著名的当算《寿堂》一折中“先王爷封我是个长寿星”的唱段,已经成了豫剧代表性的唱段。

豫剧十二寡妇征西

图三:最初听戏的时候,就开始奇怪一个问题:十二寡妇,都是哪些人呢?但不曾细细算过。

佘太君算一个,扬继业碰碑死了。

穆桂英算一个,就在这出戏里,杨宗保打仗死了,才逼着107岁的佘老太君上阵。

八个媳妇算八个,杨宗保都死了,那两狼山大战后存活的杨六郎、四郎、八郎应该也死去了。

再往下算,还差俩,那就是八姐九妹了——这俩姑娘也晦气,因为是杨家人,嫁出去了还要遭变故。

这是戏曲故事,多有演绎之处,但历史上确有原型的。

宋朝有个武将叫杨业,此人确实战功赫赫,后来为国捐躯了。

戏曲里还有个专为成全杨家忠烈的反面典型人物叫潘仁美,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名为潘美。

但历史上真实的潘美跟戏曲里有许多的不同,也有一点相似之处。

不同点一:潘美是个武将。

不同点二:潘美是个开国元勋,陈桥兵变时候,潘美就是跟着赵匡胤混了。

不同点三:潘美绝不懦弱无能,史载,他一生也净是打仗了,并且战功卓著。

相似点有一处:杨业的死与潘美有一点关系,但潘美绝不是直接责任人,更不是第一责任人。

历史上确实有过两狼山的宋辽大战,这次战役,潘美是主将,杨业是副将,但更重要的是,两个人的上头还有姓王的监军,这个姓王的家伙直接导致了杨业的死亡。

咱也不懂军事,说不清一千年前你砍我杀的事儿,但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杨业说应该这么打,监军说应该那样打,这个时候,潘美的观点是站在王监军一边的。结果是,杨业是对的,于是杨业就打了败仗,其实,这次失败杨业是事前料到的,所以他事前提建议让王监军在某某处安排弓弩手接应他。失败了就得往回跑啊!但这个时候王监军带着人跑了,于是杨业的部下就在激战中大量死亡,连他的一个儿子也一些勇猛的大将都死了。扬继业当时确实没死,不过也是打得天昏地暗没个人样了。后来,杨业被俘,他不屈不挠,绝食而死。

不接应杨业,是导致杨将军死亡的直接原因,问题的关键是,不接应杨业的决定是王监军下达的,而王带队撤退逃跑的时候,潘美是不同意跑的,但潘不当家儿。毕竟,跟着领导过日子,态度强硬地反对领导的意见也不是谁都能、谁都敢做的。

当然,那时候也有法律,后来宋朝法律的裁决应该也是公正的,姓王的那个人判得重,潘则判得轻。

豫剧十二寡妇征西

图四:民国时河南梆子剧社乐队多不过八人,少不过七人,故有“紧七慢八,六人抓瞎”、“七忙八不忙”、“八个场面”之说,这次送戏下乡,河南大河剧团的乐队人数并不多,似乎是七个人或是八个人,有电子琴,但没有大提琴。好在设备都是新添的,又有不错的扩音设备,现场效果还可以。

唱这样大场面的剧目,要是有闷子伴奏就更好了。但现在不少剧团都不用闷子,我是特别喜欢闷子的,特别适合豫剧,非常能衬托悲壮、深沉的气氛。

豫剧十二寡妇征西

图五:在农村演出《十二寡妇征西》,就好似演出《秦香莲》、《花木兰》一般,已经有审美疲劳了。但《十二寡妇征西》还好点儿,好就好在场面恢宏,几乎所有演员都上场了,气势充足。

豫剧十二寡妇征西

图六:这出戏说的是佘太君107岁寿诞当日,众女眷齐聚祝寿,焦赞或是孟良的后代从前线飞奔回到首都开封,言讲边关告急,杨宗保被困(记不清死没死)。穆桂英意欲隐瞒消息,好等到佘太君寿诞过后再禀明,最后终于还是没能瞒住,于是十二个爱国爱家的女汉子顶盔掼甲,出发打仗去了。

中华民族历来敬慕英雄,群众觉得历史还不够精彩,于是又演化出了杨门女将的传奇人生。

杨氏家族里,似乎女眷们的威名更甚于男人,比如佘赛花,比如穆桂英,这两个女人是杨家女人的巅峰型代表人物,中国功夫比丈夫好,还精通带兵打仗,属于综合型军事人才,无人不叹服。

宋朝的时候,中国的男人们开启了女人的裹脚传统,正常情况下,佘太君、穆桂英、八姐九妹以及杨家八妯娌应该是小脚的,裹着小脚行动不便,练习武术应该不现实,从这点来说,历史上就是真有七郎八虎,八个人的老婆也不可能全副武装上战场跟外国人拼刺刀。

戏曲里,穆桂英是帅旦的代表人物,但在这出戏里,穆桂英不是元帅,而是先锋,但佘太君说“她传令就是我传令,她领兵就是我领兵,哪一个不听她的令,就是欺我抗朝廷”,从这句话里可以听得出,佘太君其实是个荣誉元帅,穆桂英则是个手掌实权的执行元帅。

豫剧十二寡妇征西

图七:豫剧里这种脸谱的角色叫作二花脸,可惜豫剧是极度重唱的剧种,二花脸由古至今都是配角。

民国初之前,豫剧是红脸的天下,民国初涌现了梆子大王陈素真、桑振君、司凤英、马双枝、常香玉等旦角演员后,又来个大转弯,旦角从此独霸天下,至今近百年,豫剧的生角一直都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不过,除了老一辈的王素君、李斯忠、王二顺、唐玉成、唐喜成、郭建民等人外,如今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刘忠河、李树建、王贵以及在民间拥有最广阔市场的豫东红脸王唱腔传人谢庆军、索文化、刘新民等人,也是支撑河南豫剧水准的中坚。

豫剧十二寡妇征西

图八:写这些文字到一半的时候,搜出来了这出戏再听,确实是个非常棒的剧目,特别是唱腔设计。

在该剧中,乐队的硬场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校场点兵时,佘太君登场看到的是场景是“见尔等一个个健壮英勇,又好似七郎八虎保宋营,看起来杨家将威风不减,众女将胜过那百万雄兵”,两句感叹后,停了唱腔,乐队上来了。

板胡、二胡、大提琴、笙等软场面停了。

唢呐和小锣响起、板鼓进来,接着,震天动地的大鼓来了,—— 伴随让人情绪激荡的鼓点,佘太君扭转身躯,整冠理袍,此时但见两根长长的翎子随着鼓点摆动,冠上珠翠颤动,这个气场十足的老人,瞬间回到了青年时期的状态,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她稳稳地迈动步伐,阔步走向点将台,而满台的演员列队走场——那场面,那阵势,实在是无法用文字表述清楚的。
我听戏比较挑剔,尤其不喜欢时下较为流行的一个劲儿地走高音。音质方面,喜欢王素君、关灵凤、申凤梅、毛爱莲这一类沙沙感觉的,有质感。

出演《十二寡妇征西》的演员很多,有多种不同感觉的版本,我最喜欢的还是谷秀荣版。谷秀荣的唱腔绝对能代表河南农民的喜好,那种极致的高亢,只能用过瘾二字来形容了,但她的“高”里绝不掺杂点滴的噪,是非常舒服的。

但要是听惯了粤剧、黄梅戏、越剧的人,正常情况下是无法接受这种演绎的,太奔放了。

但这就是俺河南农民的最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