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10月11日讯(记者张向琳)今天上午,在河北会堂里有一批身着统一服装的年轻演员在紧张装台,他们历经2天1夜的旅程于昨日抵达石家庄,顾不上休息就开始为演出做准备。他们是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的演员,明日将上演现代豫剧《大漠胡杨》,动情演绎第一代军垦战士面对飞沙走石、寸土不生的荒漠,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的感人故事。

剧本创作历经两年 演出感动老一辈军垦战士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告成立,从此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序幕。一批批军垦创业者、支边青年、知识青年、转业军人,从五湖四海投身兵团,用青春、热血和汗水为兵团事业奠基。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大漠胡杨》以此为历史背景,剧中的角色都有真实的原型。

剧本由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王志生历经两年创作完成,中间几易其稿。2012年,来自邯郸的王志生在新疆偶然了解到老一辈军垦战士的事迹,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决心创作剧本,将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让更多年轻人知晓。为了更真切地还原历史,王志生的足迹遍及天山南北,他深入采访健在的老军垦战士,将他们的事迹整理出来。“王志生在2014年完成剧本创作,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副团长谢文介绍。

此剧在去年国庆节前夕首演,并到新疆多地演出。“很多老军垦战士戴着奖章到现场观看,看到自己的故事被搬上舞台,他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第一代军垦战士的后代看过演出之后也很感动,说这就是小时候听父母讲过的故事。”团长徐爱华动情地说。

河南小伙学习军垦战士,继续开垦戏曲文化

剧团为了培养新人选用年轻演员,其中二十多岁的演员占八成以上。他们对上世纪50年代军垦战士的事迹只有耳闻,了解并不深入。为了能更好诠释剧中角色,他们走访健在的老军垦战士,和他们促膝而谈,亲耳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他们还到博物馆、纪念馆参观,查看资料、照片,加深对那个年代人物的了解。

29岁的杨广高在剧中扮演男主角高栋梁,通过学习加深了对角色的理解,“这是一个悲壮的人物,为新疆建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要把这种精神演出来。”

第一场戏高栋梁就在开山劈石、修筑水渠的爆破中失去一只胳膊,为了让表演更加逼真,需要将胳膊“藏好”。刚开始杨广高把胳膊绑在胸前,但明显能看出破绽,于是将胳膊反绑到背后,衣服设计宽松些,这才达到真实“断臂”的效果。只用一只胳膊的杨广高吃尽了苦头,他在剧中有很多高难度动作,身上摔得四处都是淤青。

60多年前,第一批军垦战士离开家乡到新疆屯垦戍边,60年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的青年演员演绎他们的故事。剧团里的演员有95%来自河南,很多人在这里安了家,来新疆近10年的杨广高就是其中一员,他的孩子也在这里出生。“军垦战士在新疆开垦建设,而我们要在戏曲上继续开垦,向他们学习!”杨广高说。

90后挑战女一号 为了那份乡情留在新疆

1990年出生的张培培在剧中饰演女主角段香妮,是同高栋梁一同支边的青年,在艰苦的劳动生产中,两人收获爱情结为夫妻。

张培培在剧中年龄跨度从18岁到40岁,这是她第一次挑战这样的角色。前三场戏饰演年轻时代的段香妮,张培培能轻松驾驭,到后三场要演中年的段香妮,而且要演因操劳过度显得苍老的段香妮,这下难住了年轻的张培培,她无论从形体和声音都找不到中年人的感觉。于是她走上大街走进公园,观察中老年人的动作,苦心钻研,一点一滴模仿,逐渐化为自己的东西。

经过努力,张培培扮演的中年段香妮得到了导演的认可。“在第五场戏中香妮对新疆的那种恋恋不舍让我感动,我每演完那场戏情绪迟迟走不出来,觉得自己和这个角色融为一体了。”

同样是河南人的张培培在16岁时就来到了新疆,到现在整整十个年头,她选择继续在这里待下去。她说,老一辈军垦战士吃苦耐劳,建设了大美新疆,比起他们,年轻一代已经很享福了。

张培培刚到新疆时,由于年龄小想回家,但在随团演出几次后她就爱上了这片土地,“我们到团场演出时看到了很多河南老乡,他们很爱听豫剧,在看到家乡戏时好多人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当地人也都喜欢豫剧,我觉得这里需要我,所以我决定留下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团长徐爱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的青年演员张培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