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俏花旦大跳韩国“骑马舞”
解放军“将星闪烁大舞台”刮起豫剧旋风
文李云玲 王欣阁 摄影 张鹏
“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周凤莲坐轿内喜气盈盈。众执事鸣锣开道排列齐整,那个鼓乐吹:滴滴滴滴滴……嗒嗒嗒嗒嗒……滴滴滴滴嗒嗒悦耳动听。”6月21日下午,解放军老干部俱乐部和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在总政礼堂举办“将星闪烁大舞台迎七一豫剧专场演出”。在神州大地传唱愈百年的经典名剧《抬花轿》掀起豫剧旋风,将演出现场变成了热闹欢腾的艺术海洋。豫剧“小皇后”王红丽珠圆玉润、委婉多姿的豫韵声腔,生动鲜活、细腻传神的舞台表演,赢得军队老干部们的阵阵掌声。
《抬花轿》的故事发生在明朝永乐年间。兵部尚书之女王定云与落难公子张志成相爱,暗赠香囊私订终身。定云父得知后逼女自杀,丫环定计假棺埋葬。王定云出走被卖花婆收留,后被邱府收为义女。张志成祭扫王定云坟墓时晕倒,被赴睢州府上任的周知府救助收为义子,更名周进宝。
新科武状元邱府公子和周府小姐周凤莲订下终身。迎亲之日,周凤莲的刚考中新科文状元的义弟周进宝送她出嫁到邱府。周进宝在邱府内惊异地发现一丫环竟是自己跳河身亡的定情妻子王定云。可定云担心如今他俩地位不同,二府双亲不会答应。
泼辣、机智的周凤莲凭借她三寸不烂之舌劝说公婆、爹娘,为他们重搭鹊桥,最终使爹娘抛弃了门第观念,促成了王定云和周进宝的美满婚姻,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为豫剧最具知名度和传唱度的时代经典之一,《抬花轿》曾是豫剧名家王清芬、虎美玲最为拿手的剧目,早已唱遍大江南北。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王红丽向经典致敬,全新编排演绎该剧,并通过王府少女周凤莲这一经典人物形象,展示了精湛绝伦的戏曲表演功力。周凤莲待嫁时的憧憬与羞怯,出嫁时的欢喜与莽撞,促成换亲时的机智与果断,游说公婆时的识理与善辩……古代青春女子心直口快、天真娇憨、热辣风趣、多谋善断、爱人助人等复杂性格和立体形象跃然舞台,独具魅力和神韵。特别是广受老百姓喜爱的“颠轿”一折,被王红丽演绎得异彩纷呈、痛快淋漓,高潮处新娘子和轿夫大跳骑马舞,这一新增加的“韩流”元素既出人意表,又似在情理之中,既合乎逻辑地呼应了剧情,又别有生趣地烘托了气氛,引来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现场很多小朋友也跟着戏曲的音乐节奏载歌载舞。
《抬花轿》是一出由花旦领衔的古装喜剧,也是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最具观赏性、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熟悉王红丽的观众都知道,她不但唱、念、做、打诸功齐备,还善于刻画塑造人物,曾为中国戏曲画廊奉献了一系列丰满鲜活、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从《风雨行宫》中的金桂、《泪洒相思地》中的王怜娟,《三更生死缘》中的卫玉莲、《铡刀下的红梅》中的刘胡兰,到今年全新编排的《大明皇后》中的马秀英,这些角色都个性鲜明、独具神韵,让观众过目难忘。现场一位军队老将军激动地说,王红丽晋京献演的多部作品都曾追着看,每一部剧作都具有很高的质量水准。他感慨于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原汁原味、精彩绝伦的原生态豫剧表演,“他们充分发挥了传统豫剧艺术的优长,又结合时代特点大胆创新,王红丽对周凤莲一角的塑造就拿捏很好,人物很有光彩和魅力!”
据了解,由解放军老干部俱乐部创办的“将星闪烁大舞台”,着眼把军队和地方专业文艺团体的资源整合利用起来,着力探索打造为老干部服务的高品位、常态化文化品牌。该品牌自2010年3月推出以来,举办豫剧专场极为罕见。河南小皇后豫剧团能够登陆这个高规格舞台,主要缘于其代表作《铡刀下的红梅》《大明皇后》晋京演出时积累的超高人气和良好口碑,许多军队老干部点名要看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的戏曲作品,这才最终促成河南“俏花旦”在军队舞台上大放异彩。
中国戏剧网:豫剧《抬花轿》在全国城乡流传很广,许多豫剧名家都曾主演过这一经典剧目,您觉得自己塑造的周凤莲和其他演员相比,其不同点或者特色在哪里?
王红丽:《抬花轿》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一出豫剧花旦必学的戏。我塑造古装人物有个原则,那就是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贴近现代生活,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比如,在个别细节上我们有机地融入一些现代元素,有一场戏甚至将中国观众人尽皆知的江南style放了进去。我想在表演上既有豫剧的传统程式,又不刻意强化这种程式,特别是要融入个性化的表演风格,以我对人物的深入理解去诠释去演绎,让观众感觉这个人物虽然是古代的,其思想、情感离现代人并不遥远,是可信的、可爱的。
中国戏剧网:您刚才说在传统戏中适当加入现代元素,我们第一次看到江南style出现在豫剧舞台上,这让人感到很新奇很意外,您认为当代豫剧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与艺术创新的关系?
王红丽:我觉得应该在继承中创新,有句话叫做“固本求新”,我想这条原则对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都是适用的。首先豫剧姓“豫”,她不是歌剧,不是音乐剧,不是话剧,豫剧创新是必须走的路,但是一定不能走得太远,还是要保留优秀的传统的本色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借助声光电、借鉴影视表演、借力社会热点或流行文化等等各种现代手段和元素。在戏曲表演上,要避免脸谱化、适当消减程式化,真正从人物内心和情感出发去诠释艺术上的“这一个”。比如,《铡刀下的红梅》中的旋转式舞台和灯光的运用,对推动剧情、塑造人物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戏剧网: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是一个民营剧团,民营剧团就意味着要靠自己闯市场,您认为民营剧团应该如何处理艺术创作与艺术营销的关系?
王红丽:我们剧团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吃饭戏”,一手抓“精品戏”。所谓“吃饭戏”就是情节曲折生动、有广泛群众基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比如今天演的传统戏《抬花轿》,还有《秦雪梅》《泪洒相思地》,以及我们团原创的三台连本戏《三更生死缘》等等,“精品戏”主要是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具有相当质量和品位的新创剧目,比如《风雨行宫》《铡刀下的红梅》,还有我们新近创排的《大明皇后》等,这些新创剧目往往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需要精雕细琢、反复打磨,需要具备推向全国舞台、能够参加各类大型赛事的艺术实力,同时,还要经得起观众和市场的检验与挑选。作为民营剧团,我们搞艺术创作国家是不给钱的,每创排一部戏都要自掏腰包,都要动用长期的积累和积蓄、倾全团之力来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在创排新剧之前,首先要做充分的市场评估,调研这个戏老百姓喜不喜欢看?老百姓到底喜欢看什么样的戏?其实现在看来,一个戏只要老百姓喜欢了,往往也是能够得奖的戏。比如我们的《风雨行宫》20年来前后演出了3000多场,最高登上了中南海怀仁堂,当然更多是在基层村镇演出,还有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铡刀下的红梅》,包括新排的《大明皇后》也是如此,这些戏老百姓喜欢看,我想主要是贴近生活,深接地气!我经常说我们是一个接地气的剧团,就是要排接地气的戏,把根扎在老百姓当中。
中国戏剧网:您在豫剧很不景气时毅然自筹资金办剧团,通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把小皇后豫剧团办成了全国名团,您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王红丽:主要是热爱,我非常热爱豫剧、热爱舞台,排戏演戏的过程虽然很辛苦,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但也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与幸福。对我来说,对豫剧最开始是喜欢,深入接触后是热爱,然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小皇后豫剧团的不断发展壮大,我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作为豫剧人,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当前虽然豫剧总体上很繁荣,但是同样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老一辈艺术家渐渐淡出舞台,我们这一辈也都四十多岁了,新一辈还没能跟上来,还不能完全挑大梁。尤其现在社会很浮躁,青年演员的成长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去教他们带他们。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份对豫剧事业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中国戏剧网: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现在我们能够感受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势态,但目前传统戏曲的受众群分布还不均衡,还是以农村市场、以中老年观众为主,您有20余年带团闯市场的经验,您认为豫剧应该怎样吸引青年观众?
王红丽:我觉得主要还是靠创新,要加快戏剧节奏、强化戏剧冲突等等,想方设法让一出戏能够好看好听好玩,这个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讲求文化思想含量、教育意义等。当前,豫剧艺术的主要市场在农村,那里有庞大的观众群,由于营销、宣传等环节的滞后,城市市场还没能打开,这是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和戏曲界同仁共同面对的课题。其实我们小皇后豫剧团的年轻观众还是挺多的,很多观众看见我说“我十几岁就开始看你的戏,那时演的《风雨行宫》现在还在看。”我经常说,欣赏戏曲艺术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看过戏,他可能认为传统戏曲节奏慢、情节老套,只适合老年人观看,但是真正走进剧场看一到两场演出,他就会发现戏曲艺术之美,起码不会反感和排斥,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会越来越喜欢。我也想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去影响带动青年人走进剧场,进而喜欢上我们的戏曲艺术。
中国戏剧网:您下一步在创作上有什么新的打算?
王红丽:作为一名豫剧演员,作为小皇后豫剧团的领头人,我还是想多排一些好戏,多排一些无论对我个人还是对小皇后豫剧团来说,都是不重复自己、具有挑战性和创新品质的作品,能够一如既往地延续小皇后豫剧团的风格。因为20多年走过来,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气质,这是我团的特色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豫剧《抬花轿》剧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