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香魂女》能否成为《朝阳沟》后的新突破?

这几天,首都长安大戏院一直沉浸在豫剧的优美唱腔里,5月11日、12日上演了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获金奖的新戏《香魂女》,这是该剧首次在京城亮相。5月13日、14日上演的《朝阳沟》却是另一种怀旧情怀,37年前受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赞赏的《朝阳沟》,又原样搬上了今天的舞台。导演说,《朝阳沟》的台词、唱腔都没有变动,这次属于经典回放,是向没有看过《朝阳沟》的青年观众展示一下当年豫剧现代戏走过的历程。

应该说河南豫剧三团此次进京最引人瞩目的戏是《香魂女》。10年前,谢飞导演让斯琴高娃、伍宇娟、陈宝国等明星演绎的电影《香魂女》获得了国际大奖。10年后豫剧再步电影的后尘还会出新吗?豫剧《香魂女》的推出,在部分观众中引起了争议:他们认为《香魂女》的故事已为人们所熟知,重复这样的故事是否在影射现在的某些社会现象?公然美化第三者,是否在美化婚外恋?女主人公香香虽然其情可悯,但于法难容,在这出戏上演的同时,一些观众产生了许多困惑与忧虑。在我们强调人性解放的同时,人欲中本该受到制约的丑恶会不会泛滥乃至嚣张起来?在我们强调法律和道德制约的同时,陈旧的封建道德会不会回潮?--该剧引起的争议并不在剧中而在剧外,这些议论既有对当前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担扰,又有对尊重人性的倡导。

为此记者专赴北京,采访了豫剧《香魂女》的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话剧院一级导演李利宏。

记者:《香魂女》在京刚刚结束的这两场演出反响如何?

李利宏:反响出乎我们意料,首场演出时文化部、新闻总署、国家文物局、全国政协很多领导都亲自来观看。第二天,文化部组织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协、《中国戏剧》杂志的10位专家召开了《香魂女》研讨会。专家认为:该剧除了主题创新外,在艺术成就上把生活形式做了诗化的处理,超越了豫剧现代戏的一般形式,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腔美、景美、人也美。第二场演出普通观众的反响也非常热烈。

记者:《香魂女》的故事在10年前很多观众就熟悉了,现在再提《香魂女》,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的心态,恐怕与10年前都不一样了。而且今天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把"婚外恋"题材看成是一块"香饽饽",以此来招揽观众,寻求卖点,难道戏曲的振兴也要搭上这趟车么?

李利宏:10年后再演《香魂女》,在主题上我们不能再重复电影了,电影的主题是:"通过描写两代女性的命运,透视妇女解放",而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又加入了新元素--改革开放20年后,很多人物质富有但精神贫瘠,"工业文明的脑袋,却拖着长长的封建尾巴",这也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把这种理念通过艺术反映出来。

同时我们再演出《香魂女》,并没想到要搭什么车,跟什么风。选定这个题材是本着打造豫剧精品的目的,因为自60年代的《朝阳沟》之后,豫剧就再没有产生引人关注的作品了,《香魂女》的小说作者周大新是河南人,《香魂女》说的也是我们河南南阳的事儿,我们只是就地取材,并没有其他动机。

记者:《香魂女》在其他省市演出时效果如何?

李利宏:《香魂女》共演出过100多场,青年观众非常喜欢,这是我们没想到的,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观众对它的评论是:"这是近年来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结合得很好的一部作品。"

记者:您没听到一些负面的评论吗?

李利宏:听到过。有观众认为这样表现香二嫂的婚外恋关系,电影里他们可以接受,但在戏曲舞台上却不好接受。在他们心目中,戏曲中的女主角像铁梅、柯湘、方海珍都是完美的,而这个戏里的女主角让他们感觉不舒服,接受起来有障碍。

记者:影视作品中对"情人"这个概念的表现可以非常具体,也可以用蒙太奇的手段借代隐喻,而在舞台上不可能"太露",也没有其他切换的方法,您是如何在舞台上展现"情人关系"的?

李利宏:香二嫂的情感空间是全剧的重头戏,在外化形式上,我们不可能像影视作品那样很写实,比如影视中可以有"床上戏",但舞台是虚拟的,要有假定性,但如果过分张扬戏曲的假定性,也会引人反感。所以我们稍微违反了一点戏曲的规律,和当今观众的审美观做了些结合,比如拥抱,就让他们真拥抱,而不像传统戏曲那样,两人大老远地搭个水袖,这个戏毕竟是现实生活,该拥抱就拥抱。

但是真正往感情深处开掘的话,我们发挥了戏曲的歌舞手段,戏曲的本质是以歌舞演故事,让剧中人歌起来,唱起来,外化她心灵的感受,以此事表现他们理想的情感空间。这样既尊重了戏曲的假定性,又照顾了当今观众的审美习惯,我们在尽可能地寻找现实生活与戏曲的结合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