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启太“倔公公”

笔者于2010年6月14日走进了这位“倔公公”的家,杜老师的身材高大,待人亲切,老伴马兰快言快语是个热心肠。刚进门时,老两口正在吃早饭,饭菜内容极其简单,我让二位老师边吃边聊。3个多小时的谈话过程是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让我更多的了解了这位和“倔公公”性格极为相似的老人:

1937年10月,杜启太出生在河南省汝南县。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上学对杜启太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了十七八岁光景还在上小学(其实也就是扫盲班)。由于从小对文艺感兴趣,在校期间就参演了著名编剧李准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目《不能走那条路》。时至今日,已年过七旬的杜启太还清楚地记着当时的情景:由于没有道具,只好用棉花条粘浆糊当胡子,但当时照样演得非常投入。1957年春,杜启太转入汝南县豫剧团,主演了一系列重要剧目,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如《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刘介梅》里的刘介梅等,还参演了《穆桂英挂帅》、《花木兰》、《苦菜花》、《杨八姐游春》、《红楼梦》等20多部戏。1959年,河南省搞戏曲汇演,杜启太代表信阳地区参赛而获奖,并于1960年被调入河南省豫剧三团,从而开始了在省城长达几十年的艺术生涯。

1966年,也就是在焦玉禄去世将近两周年的日子里,《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著名编剧杨兰春、李准合写了剧本《党的儿子》,并选中了杜启太饰演焦玉禄。当时这部戏一连演了八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演出便停止了。

杜启太第二次与焦玉禄“结缘”是在1991年。当时开封市豫剧团排演了《焦玉禄》并要去北京演出,由于当时主演焦玉禄的演员比较年轻,于是特邀杜启太。接到邀请后,当时已年过半百的杜启太感到压力很大。但省文化厅做出决定后,杜启太还是以大局为重。那次演出可以说非常成功,用杜启太自己的话说是“没有给河南人丢脸”,并且还受到了江泽民、李瑞环、李铁映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杜启太自1955年踏上从艺之路起,至今已有53年。在这50多年的从艺过程中,杜启太与“老头儿”一角有着深厚的渊源。从在校期间演的第一部戏《不能走那条路》里的宋老定(那时他才十几岁),到《朝阳沟内传》里的老小孩、《张灯结彩》里的钱大伯、《遇媳妇》里的老公公、《铁马奔腾》里的老铁路工人郑老刚……一路走来,杜启太自己已记不清演过多少这样的角色。虽然都是“老头儿”角色,但杜启太却把每一个“老头儿”都演出了彩。在这些角色里面,有农民、工人、公安局长、军区司令员等,除了导演要求外,杜启太总是用心去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演出时,从一个动作、一句台词、一个表情、一句唱腔,杜启太都会反复推敲,以求精益求精。

在这众多“老头儿”角色中,杜启太饰演的最出彩的,当属“倔公公刘万顺”。1983年,省豫剧三团排演了《倔公公偏遇犟媳妇》,杜启太把一个勤劳、传统、固执的老公公刘万顺表演得入木三分,从而使该剧一度成为豫剧三团的看家戏。1984年,该剧又被搬上了银幕,改名《倔公公犟媳妇》,杜启太的“老头儿”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戏剧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后,杜启太在影视、小品领域也有重大发展。除了电影《倔公公犟媳妇》外,杜启太还出演了深圳影业公司的《鸳鸯戏水》一片。曾演过数个电视小品:1984年国庆35周年时,3与陈裕德合演了小品《争当万元户》;1988年春节与陈佩斯、小香玉、丁一合演了小品《家趣》;第一次与任宏恩、“豫剧小皇后”王红丽在《梨园春》演出小品《喜相逢》并获奖;还演出过14集系列小品《对门》等。更是参与演出过几十部电视剧:《乡里的故事》获1995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呼唤》、《陈家湾的新故事》分别获第九届及第十届全国戏曲电视剧“天安奖”二等奖……直到现在,已逾70的杜启太仍在拍一部名叫《山里的汉子》(暂定名)的电视剧。

说起杜启太的家庭,似乎与戏曲有着撇不清的关系。杜启太与老伴原来是同乡加同行,1957年在剧团相恋后,于1962年携手走入婚姻。但却从此过上了牛郎织女式的分居生活,直到1972年调到郑州。由于杜启太在剧团时经常外出体验生活、演出,并且一出去就是几个月,为了两个女儿,也为了有个稳定的家,老伴转行进了新华书店。但艺术的魅力却深深地影响了两个女儿,现在她们都是古筝演奏家,一位在省群众艺术馆,一位在省豫剧三团乐队。都说艺术是相通的,四口之家有机会一起欣赏杜启太的作品时,经常会在家互相切磋,景象其乐融融。

没想到杜老师除了戏唱得好,还有一个相当有水平的爱好——书法,我趁机想杜老师求了几张他的作品,还送我大量的光盘作品,并合影留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