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的年龄计算,真正能看懂戏,成为一名小戏迷,应该在上世纪50年代,那时开封的工人戏院与和平戏院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说起工人戏院,不能不提起王秀兰(1925——2010),因为她是挂头牌的主演。那时看她的《扫穴犁庭》《西厢记》等戏,她扮演小姐,而王素君只能扮个贴身丫鬟。这绝不是贬低王素君,连王素君也说到向王秀兰学了不少戏,至于说到“汴京三王”(王秀兰、王素君、王敬先),那是后来的事了。
在1948年秋我才九岁,随二哥在开封工人戏院看了王秀兰的第一出戏,那晚戏码是《八美图》,由她和当红小生徐风云联袂演出。这出戏说的是一位文武双全、风流倜傥的江南才子,与八位身怀各种技艺的美女间的传奇故事。当年年龄小,看戏还只能看个热闹,但有两点令我至今难忘:一是当时称得起豪华的灯光布景;二是王秀兰华丽的服装和优美的唱腔。特别是由她扮演的女主角和她的众姐妹在后花园嘻闹玩耍时,在她的那段唱轻快唱腔中,好几句前边都加上“哎得儿”作为前饰花腔,听起来俏皮之极。这与我后来听到的陈素真大师有时在起唱前加上一句无字腔,着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说起王秀兰的从艺经历,让我分三个阶段,拉出她艺术成长的轨迹。
王秀兰23岁时照片(1948年)
(一)王秀兰出身贫苦,幼年曾受到多位祥符调名家指教
1925年王秀兰生于河南省民权县秦大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七岁上连年荒旱,姐姐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换来的几斗粮食仍不够家人活命。无奈只得拉棍要饭,逃难到开封。第二年夏天,父亲又病倒街头,无钱医治。母亲走头无路,将她以十块大洋的身价卖给马家当了童养媳。父亲端着女儿换来的汤药,愧恨交加,一命归天。
马家养母见王秀兰有付好嗓子,认定将来是棵摇钱树,就托人将九岁的她送入戏班学戏。王秀兰的奶师是民国初年开封义成班著名武生,艺名叫“羊羔”的杨吉祥。杨先生会戏二百余出,拿手戏有《七星庙》《反五关》《甘露寺》《草船借箭》等。杨先生不轻易收徒,见小秀兰嗓子条件好,毅然收她做了弟子。王秀兰从此成为义成班的随班艺徒,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杨吉祥教戏认真,要求严格。每天五更起床带着王秀兰去南城墙一带喊嗓子练功,晚上住戏后教她唱腔念白,给她排戏说戏,从未间断。王秀兰的启蒙戏是杨师傅的拿手戏《七星庙》,接着又学会了《大登殿》。年纪幼小的王秀兰认定学好戏就能吃饱饭,于是刻苦练功,加之天资资慧,进步很快,很得师傅喜欢。
但学戏刚满一年,杨吉祥暴病而死,王秀兰不得已中止了在义成班的学习生活。随后她又拜师黄其祥(艺名黄大将)学戏一年。出师后,为了混碗饭吃,王秀兰到农村跑高台。一次在杞县唱高台,演出《大登殿》,王秀兰得到了台下看戏的祥符调前辈著名艺人、“杞县三亭”之一的王兰亭先生的赏识。
王兰亭原是富家子弟,颇通文墨,因酷爱戏曲,弃家下海从艺,是祥符调著名男旦,会唱会演,还能编能写,很受艺人爱戴。王老见她嗓音宽厚宏亮,扮戏端庄秀丽,做戏朴实大方,十分喜爱。王兰亭先生看准了王秀兰将来必是可造之才,他步行九里路赶到开封,找到王秀兰的养母,说明来意。见王先生对秀兰如此提携厚爱,更是喜出望外,从此王秀兰老师便拜在王兰亭先生门下,王兰亭先生又收她为义女,加强对她言传身教,奠定了王秀兰祥符调的演唱风格。
王秀兰除了杨吉祥和王兰亭两位老师外,还有第三位老师就是马双枝。虽然没有正式拜马为师,但很崇拜她的艺术。马双枝是当时被誉为“通天教主 ”杨金玉的妻子,所以,王秀兰称马为师娘,经常跑去问艺。凡有马的演出,她都跑去观看,而且格外留心。马双枝行腔大方,吐字真切,尤其在托韵、偷字、闪板上,更见功力,多加虚字、衬字,唱起来玲珑乖巧,这些对她的声腔艺术均有直接的影响。马双枝有一出名戏叫《皮袄记》,后来改编为《王金豆借粮》,也成为“汴京三王”的代表剧目,你听王秀兰在戏中扮演嫂嫂的唱腔(见后面视频),很有几分马双枝的神韵。
王秀兰学艺阶段的开封,名伶云集,她们的演出让王秀兰深受熏陶。除马双枝的《皮袄记》外,还有陈素真的《三上轿》,司凤英的《洛阳桥》,史彩云的《汾河湾》,男旦前辈张芳金(水上漂)的《担水桶》(即阴阳河)和金玉美的《抱琵琶》《秦香莲》等等,对其影响也很大,加上师父的严教,义父的倾囊而授,使王秀兰打下了坚实的祥符调根基。
(二)抗日战争期间,王秀兰西安、宝鸡等地与常香玉、崔兰田结下深厚友谊
抗日战争开始后,开封沦陷,大批艺人逃往西安。1939年夏跟随义父王兰亭到西安,刚满十四岁的她在火车站“国民市场”戏院以一出《反西唐》蜚声于西安城。这期间,王秀兰挂头牌演出了《反西唐》、《三上轿》、《玉虎坠》、《香囊记》、《汾河湾》等。
从那时起,她和常香玉、崔兰田一起亲如手足,同吃同住,在西安、宝鸡的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六年之久。
在西安豫秦剧院,王秀兰与常香玉合作长达四年之久,在《秦雪梅》中,二人同台演前后主角,《桃花庵》里常演窦氏,王演陈妙善,《西厢记》常演红娘,王演莺莺,有时也反过来演。
上图是两人双挂头牌的戏单。
常香玉大师逝世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采访了王秀兰,她深情地回忆了早年和常大师的友谊。说到合演《六部西厢》时,今晚我演莺莺,你演红娘,明晚你演莺莺,我演红娘;有时你演红娘,我反过来反串张生,或者你演张生,我演红娘,如此亲密的合作,使得配合默契,满台生辉,大受好评。
在西安的六年,王秀兰不仅与常大师艺术合作的很好,与崔兰田大师之间的过从亦甚密切,她和常香玉经常被邀到崔兰田领班的兰光剧院去“打炮”演出。王秀兰还曾把自己与常香玉常演的拿手好戏《秦雪梅闹书馆》剧本偷赠给崔兰田。这一举动,在那个同行是冤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时代,显得多么的难能可贵,使崔很受感动,后来和“十八兰”之一的王兰琴三人义结金兰。王秀兰为长,崔大师为仲,王兰琴为季妹,情同手足。(详见《崔兰田传》)
从1939年到1945年秋,王秀兰在西安、宝鸡一带与常香玉、崔兰田经常同台演出。这期间,她们相互学习、相互观摩,相互切磋舞台技艺,是王秀兰舞台艺术成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这里顺便插上一段梨园往事。开封有位小姑娘叫薛艳君,1944年出生,因为是孤儿,4岁时即入开封王兰亭科班学戏,曾得到王秀兰的言传身教,后被收为义女,后来听她的嗓音酷似崔兰田,于1959年初由王秀兰引荐,被崔兰田收为弟子。她1959年10月赴北京参加全国文化界宴会,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并受到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等的指导。目前定居北京,仍为传播豫剧做些工作。这件事虽小,可见两人真情至深。
(三)抗战后,王秀兰回到开封,确立了她的领袖地位
1945年秋抗战胜利,王秀兰离开西安豫秦剧院回到开封演出。开封的老观众不会忘记她回汴演出的盛况:曾在在当年鼓楼南山墙张贴的巨型戏报上,出现了诸如“气死勾妞,气走常香玉”(据石磊说是“亚赛陈素真,盖过常香玉,大名鼎鼎王秀兰”,更准确些)之类的话为她鼓气,她亦不负众望,一出《六部西厢》,便打了个四面开花。接着她以高超的演技坐上了工人戏院的头把交椅,确立了她在开封的领袖地位。
当年在开封红极一时的司凤英退出了舞台,不久陈素真带着她的“素真剧团”去了兰州,姚淑芳、常年来夫妇也带着他们的演出班底北上河北邢台求发展。几位豫剧第一代坤旦的相继离去,使王秀兰与毗邻的和平戏院的当家花旦李志贞,共同成为当年开封戏苑的领军人物。解放初期李志贞的嗓子出了问题,王秀兰便以她日臻成熟的演技,无可争辩地成为昔日开封戏苑的第一名旦。50年与52年,王敬先和关灵凤先后由樊粹庭先生主办的西安狮吼儿童剧团学艺期满后来到开封,以及解放前就跟随王秀兰的王素君,虽说在50年代初期相继成名,与王秀兰被后人称为“汴京三王一关”,但按她们三人在梨园的资历和辈份,都未曾动摇王秀兰在开封戏苑的领袖地位。
开封老戏迷也忘不了她与阎立品的关系也亲密无间,阎立品当年常在许昌、商丘、皖北一带演出,有时回开封也在工人戏院搭班唱戏。记得解放后不久,她和王秀兰演出了根据越剧名家傅全香演出本子移植过来的《情探》,她们一替一晚上轮流当主演。我看过她们扮演的敫桂英,虽然唱的都是祥符调,但嗓子条件和演唱风格有所差异,表现出的演技难分伯仲,所扮演的人物风采奕奕,令人过目难忘。
上个世纪50年代,是我看王秀兰的戏最多的年代,她戏路很宽,会戏很多。在《扫穴犁庭》、《风筝误》中扮演的是大家闺秀,在《日月图》中扮演的李秋红又是个小家碧玉,她在《卷席筒》中扮演的贤惠善良的嫂子,及在《韩玉娘》中扮演的女主角都是中規中矩的大青衣,《天河配》中扮演的织女又是个花旦,在反映中朝人民友谊的现代戏《金黛莱》里,又穿上朝鲜服饰扮演一位大嫂。不管什么角色,不管什么样感情色彩的唱段,她都唱得字正音纯,声润腔圆,洒脱典雅。她在戏里扮相妩媚,做派端庄大方,各个方面都彰显出大家的风范。
此外她还主演了《西厢记》(这出戏与王敬先、王素君合作,分别扮演崔莺莺、红娘和张君瑞)《玉虎坠》《二度梅》《蓝桥会》《贩马记》《秦雪梅》《孟姜女》《蝴蝶杯》《凤仪厅》《三上轿》《三上关》《彩楼配》《秦香莲》《天河配》《张羽煮海》《金黛莱》《小儿黑结婚》《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剧目。后来她身体发福后,又在《对花枪》《忠良谱》《三关排宴》《杨门女将》等戏中饰演中老年妇女角色。
她在舞台上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解放后官方及戏迷的一致称赞。1951年11月,中南局在武汉召开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会议,王秀兰和常香玉是戏曲界仅有的两位代表。1952年8月,王秀兰又和陈素真、王敬先、宋桂玲、唐喜成等组成河南代表团参加了中南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由她主演的《别府·骂相》(《二度梅》之两场),以及和与唐喜成联袂主演的《柜中缘》,荣获了演员一等奖。同年10月,以王秀兰为副领队的河南代表团一行数十人还赴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
1956年“三王”演出的《王金豆借粮》一举荣获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剧本、演出一等奖,三位主演均获得演员一等奖,被誉为“汴京三王”。
(四)台上朴实无华、台下平易近人的王秀兰
王秀兰的声腔艺术,宗祥符调流派,但她不拘泥于门户,能融汇各家之长,把深沉委婉,长于抒情的豫西调的唱法揉进祥符调之中。她的艺术最大的特点是朴实无华、深沉含蓄、刻意从人物出发体验得真执,体现得真实,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王秀兰老师以演古典戏为主,但她所饰演的一些现代戏的角色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李双双》《红灯记》。
正当她戏曲艺术如日中天的时候,她的身体便遇上了麻烦,才三十多岁的年记,身体便迅速“发福”。1956年看她在《张羽煮海》中扮演龙女已嫌肥胖,当时和平戏院李志贞也在演这出戏,两人形体上形成巨大反差。不多久再看她在《打金枝》扮演的公主,虽唱腔依旧甜润柔美,但体态臃肿,已表现不出金枝玉叶的风姿。由于身体肥胖,这位特别爱美的艺术家曾淡出舞台好几年,后来“文革”中又登台演出李双双、李奶奶,那是我离开开封以后的事了。
看上面王秀兰1953年的照片,风华正茂的她是那样漂亮!为什么三四年后,身体就变成了另一个模样?据说她还经过几次手术,搞得嘴歪眼斜,使她晚年身体也不太好了,最终还是因甲状腺癌症复发而逝世。有人认为,演员过去为保护嗓子,服用药物中有激素成分,是否她曾服用过这种药物?
上图是王秀兰《李双双》剧照,这一张可能较晚,已看不出肥胖的痕迹。
王秀兰在开封梨园一直处于领袖之位,但她从不摆架子,很家常,人很厚道,在剧团大家都亲切的喊她秀兰姐,而年长于她的人,不管是演员或是勤杂人员,则都直呼其名。连著名演员赵丹,见到她也亲切呼之为“胖嫂子”,可见她的人品之一斑。王秀兰一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无愧于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王秀兰生前留下的声像资料相当少,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她中年“发福”,晚年多病有关,另一方面是她为人低调,与世无争,把名利看得太过于淡定也有关系。不管怎么说,她的音像资料少的可怜,与当年她声誉、地位根本不相配。
可能是我小时候看她的戏太多的缘故,我始终认为她的演唱功力,完全具备有创立流派的资格。按年龄,她比崔兰田大一岁,比桑振君大四岁;按唱功,她和常香玉、崔兰田不分上下。石磊先生一篇文章中写道,1982年秋陈素真先生率山东省莘县青年豫剧团来郑州演出,接受《郑州日报》文体部主任王芳同志采访,在谈及“豫剧五大名旦”的称谓时,陈大师说:“河南的‘豫剧五大名旦’应该有人家王秀兰一个!”(此话王芳同志可以作证)但后来评定时没有她,可能差就差在音像资料太少的缘故。她错过了进入豫剧五大名旦的机会,或者有,但没有梦想成真,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五)王秀兰当年录音资料选
本文收集她的三部戏的片段,包括《王金豆借粮》《李双双》及《红灯记》。
此外,我知道的王秀兰资料还有:
1950年王秀兰的《西厢记》就被灌成唱片,我是听的过的,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找到。
1953年9月25日录音《西厢记》,开封市豫剧团主演王秀兰、王素君等参加录制,恐怕也很难找到。
1956年省首届戏曲会演后,她的《王金豆借粮》、《陈妙常》被录音。后来,她在《红灯记》里的李奶奶、《商店风浪》的女经理等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1964年这两个戏被河南电台录播。
《王金豆借粮》两段
王秀兰扮演的嫂嫂,表演极富生活情趣,她的唱腔流畅自然,优美动听,小戏中仍可见大演员的风采。
1、【豫剧音配像】王金豆借粮嫂嫂唱段之一 王秀兰演唱_标清
(王秀兰原唱,她的弟子周静配像)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rc="http://www.tudou.co2/v/LxesMvnRGk4/&resourceId=71671469_05_02_99/v.swf" menu="" loop="" play="" scal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 wmode="opaque"></embed>
2、【豫剧音配像】《王金豆借粮》嫂嫂唱段之二 王秀兰演唱 _标清
(王秀兰原唱,她的弟子周静配像)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rc="http://www.tudou.co2/v/ssTINxMybuE/&resourceId=71671469_05_02_99/v.swf" menu="" loop="" play="" scal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 wmode="opaque"></embed>
《李双双》三段
听王秀兰在《李双双》中的唱段录音,无论是“小菊儿你睡得又甜又香”,还是“一场寒露对场霜”,仍能感受到她当年戏苑名旦的风采,感受到她的艺术还是那样年轻。
1、王秀兰【李双双接过来这杯茶】(这个唱段王秀兰唱腔做了改动,与其他名家演唱的不同。特别开始那句“哭滚白”,让我想起了她在《铡美案》中“抱琵琶”一场的哭滚白。)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rc="http://www.tudou.co2/v/f_CUQKa6b2o/&resourceId=71671469_05_02_99/v.swf" wmode="opaque"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scale="" play="" loop="" menu=""></embed>
2、王秀兰【李双双 小菊儿你睡得又甜又香】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rc="http://www.tudou.co2/v/H_o-8TJcgpA/&resourceId=71671469_05_02_99/v.swf" wmode="opaque"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scale="" play="" loop="" menu=""></embed>
3、豫剧《李双双》-(立了秋秋风凉)王秀兰 演唱
(这个唱段在上面9分半钟的音频的后半截有,你可以隔过去)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rc="http://www.tudou.co2/v/RK1S0JgZccM/&resourceId=71671469_05_02_99/v.swf" wmode="opaque"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scale="" play="" loop="" menu=""></embed>
《红灯记》一段
在《红灯记》中李奶奶痛说家史这场戏中,大段方言话白,王秀兰念的层次分明,起伏有力,字字如珠落玉盘,她把老人对革命的爱和对敌人的满腔愤恨一吐而尽。
王秀兰【红灯记李双双唱段】(前4分半钟是《红灯记》,后面大部分是《李双双》与前面重复了)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rc="http://www.tudou.co2/v/9ZnfdXc1o5w/&resourceId=71671469_05_02_99/v.swf" wmode="opaque"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scale="" play="" loop="" menu=""></embed>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