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庆龄枫叶奖”特别节目《陈素真·吴碧波舞台艺术精品回顾》——暨“豫剧陈派艺术传承基金”启动仪式将在河南省儿童影剧院拉开帷幕。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素真大师的学生武惠敏将带领众多陈派再传弟子登场,带来演唱会的第一个节目《春秋配》。

武惠敏是豫剧旦角演员,1962年生于开封,15岁从艺,曾受到“豫剧皇后”陈素真先生的言传身教。1982年,她以《拾玉镯》一剧荣获河南省首届青年汇演一等奖。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她带了一批批学生,在国际大赛上拿了奖,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还热心参与公益事业,不断传承发展着豫剧文化。

从校园歌手到国际舞台

老一辈人常说,唱戏是“老天爷赏饭吃”。武惠敏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在学校里是文艺骨干,初中毕业就能演唱多首革命歌曲。1977年,武惠敏考入开封戏校,陈派弟子张雪波成了她的启蒙老师。1978年,陈素真大师来校执教,为武惠敏亲授了《拾玉镯》和《宇宙锋》。1985年,调入河南省豫剧一团的武惠敏又有幸得到常香玉大师的执教和培养,并向常小玉学习了《红娘》一剧,被戏剧评论家荆桦评价“未成曲调先有情”。

得到陈、常两位大师的亲传,让武惠敏的唱腔博采众长,刚柔相济、俏丽婉转、音色丰富,形成了既古典又现代的新唱风,也为演唱不同风格的曲调打下基础。

2012年初,武惠敏应著名音乐指挥家沈传新邀请,在上海大众乐团排演的音乐剧《徐光启》中客串。2012年10月,武惠敏应邀参加了欧洲音乐艺术家联合会和奥地利中国文化教育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维也纳国际声乐大赛,以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段和京歌《故乡是北京》,以满分成绩夺得金奖,成为河南地方戏曲演员参加世界音乐大赛夺奖第一人。

说起这段经历,武惠敏直言自己“胆子大”。“凭的是多年历练的舞台表现力和民族唱腔的味道打动了评委。”

把陈大师的精神传承下来

过去的一年里,武惠敏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教学生上,她带的孩子不少还是《梨园春》的小擂主。

唱戏要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在教学过程中,武惠敏把恩师陈素真的言传身教倾囊传授给弟子,她说,这是豫剧文化的传承。

“陈老师反复教导我,台上不能卖弄自己,再有技巧也要为人物服务,演戏宁肯收一点也不要太过。”有一次,陈素真让武惠敏耍两下《宇宙锋》中的水袖。武惠敏抬手就来,各种姿势耍个不停,陈素真连忙摆手,“耍几下就行了,不要卖弄”。

武惠敏回忆,陈素真的脑子里整个都想着戏,有种“艺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陈大师练耍辫子,手中拿着放脸盆的盆架练习,再耍辫子时,手腕软的像没了骨头,特别轻盈自在。

“陈老师的眼神能直指人心,很多人都怕她,但她从没吵过我,非常平易近人。”课堂上,武惠敏对学生们讲的最多的是“走心”。“演戏要先抓人物,人物的心情要从眼睛中表达出来。演看到一个人,就必须实实在在的看到。”

豫剧发展要固本求新

谈及豫剧的发展,武惠敏说,虽然戏校里一批批毕业的学生有很多,但毕了业就没工作,豫剧发展的道路很挣扎。很多年轻人从小就没接触过戏剧,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老年人才听戏,“首先要接触到,才能喜欢。”

“豫剧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为了改革而改革会让戏曲没有根基。”武惠敏说,“为了适应形势改变的太多,会失去戏曲的基本东西,而保守不与时俱进也会阻碍豫剧前进。”

武惠敏说,要想在新时期打造一部精品戏剧,离不开四个字:固本求新。“剧本要能打动人,贴近生活,反映人性,唱腔上要保留古典,把过去和现在相融合。”

武惠敏

武惠敏:我的豫剧的传承之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