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行--香玉故里思香玉

“你家在哪里,我家邙山头。”这是电视剧《常香玉》主题曲的豫剧戏歌,踏歌声里,我来到巩义市南河渡镇南河渡村董沟,一块黑色石碑静静矗立在村头,上面赫然四个大字“香玉故里”,旁缀一行小字“著名豫剧艺术表演家、爱国艺人”。从碑上的日期可以清楚看到,这座碑立于1993年9月10日。

碑旁是一条直通村里的小路,沿路直上,右转再攀上一段坡,就到了一座院落前,石头门栏上镌刻着四个大字——忠厚传家,门旁一个由巩义市人民政府悬挂的金色铭牌——“四口窑洞、两间偏房,院内两株高大的椿树,正房门上的大红春联早已被岁月洗刷成了灰白色,房门上一把古旧的大锁,这几乎就是小院的全貌。这处典型的豫西邙岭窑洞院,在如今的巩义农村依然可见:三孔窑洞依山而建,显然是后来挂上的标牌解释房屋当年的用途:堂窑、厢窑、厨窑。常香玉出生的地方,是院落北侧东边的一孔厢窑,一位老人,讲述了记忆中的常香玉。妙玲“嘴大好唱戏”。常香玉其实叫张妙玲,因为后来认了开饭馆的常老大做‘干大’后就改了姓,她还有个弟弟叫张振有,家里就姐弟俩,父母都会唱戏。

伊洛河的河沿一溜是城堡状的水泥台,捕鱼的人告诉我,1941年,几位老乡在河南洛阳找到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常香玉,告诉她说村边的河流近几年连连发大水,冲得北边山上土块碎石大片往下滑落,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希望能凑些钱修坝护村。刚满19岁的常香玉立刻答应说:“家乡父老这样看得起我,再难的事儿我也不能推辞。可我只是个唱戏的,只有多演几场戏,算是为家乡垒坝添点石头添点沙吧。”当年已经在洛阳一带走红的香玉和父亲商量后,迅速安排剧目,夜以继日加班演唱募资,演出所得买了400多袋面粉运回家乡,乡亲们以面粉为工钱,修筑了这条石坝。“她打小出去学戏,伊洛河那时没有桥,就从这条道走到码头乘渡船。”

 “香玉十几岁就唱红了,可从没有现在明星那样的铺摆,哪次回家都是步行进村,婶子大爷叫的心暖。”

 “常老师一生节俭,可是每当国家有事的时候她都站在前面,捐物捐钱。”

走在香玉故里,乡亲们如数家珍,一次次回忆起大师的生平:

抗日战争时期,她举办义演,在宝鸡、西安广设粥棚,赈济因黄河泛滥流落陕西的难民;解放后的抗美援朝时期,她带领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为志愿军慰问演出。看到艰苦卓绝的战场实况,回到家中就与丈夫商量:“咱们为国家办件事儿吧,我想捐献一架飞机。”夫妻俩把存留的金子送到银行兑现,汽车也卖了,可还是差很多。于是,丈夫编剧,香玉主演,一出爱国主义题材的《花木兰》唱响大江南北,香玉塑造的巾帼女英雄且美且刚,感动国人,15亿元人民币(旧币)在掌声中筹得,一架名为“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战斗机直上蓝天。如今这架飞机仍被停放在北京航空博物馆展出;在广西前线、北京亚运、香港回归的义演舞台上,她的演唱响遏行云;在唐山抗震、西部工程、抗击非典的捐款队伍里,她的身影依然熟悉;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艺术奖”,奖励豫剧艺术优秀人才,如今已评选9届,获奖人员130多人,遍及全国。(文字参考网络资料,向原作者致谢)

香玉故里思香玉

大沇河

大沇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