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美玲从艺50周年专场演出组织得好,就好在它显示了豫剧新生代的实力,虎美玲的8个学生,个顶个地往舞台上一站,凸现出豫剧的面貌。我从小看虎美玲的戏,一直很崇拜。那时豫剧五大名旦常香玉等,老的老了,息演的息演了,去的去了,我即使是看到她们演出,也不是她们风华正茂时期的舞台形象了,我主要看的还是王希玲、虎美玲等人的戏。虎美玲扮像俏丽、唱腔甜美,是她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在常香玉之后代表了豫剧表演的中坚力量。她对于豫剧是有贡献的,贡献在于她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对于豫剧又粗又俗的印象。当然,粗和俗是豫剧的特点,绝对不能丢弃。但有时确实也太粗俗,如名丑牛得草演《唐知县审诰命》扮县令,身穿一个红兜肚,光头上扎根小辫,动辄从桌子底下钻出来,脱离特定环境和人物身份,弄得人哭笑不得。又如豫剧名旦的晚期扮像,常常由于胖,脸庞过大,不得不拼命用片子来勒紧脸廓,但仍然不管用,给人留下豫剧青衣皆大胖脸的不好印象。这些,相较于江南一些青春亮丽的剧种,就使我们河南人觉得自惭形秽,也不利于豫剧为其他地域里的观众、为青年观众所接受和热爱。但虎美玲的舞台形象俏丽庄重,她的成名,帮助了豫剧重塑形象。

虎美玲虽然学常香玉,例如爆发音同样高亢有力,演《大祭桩》里的“哭楼”一折,她运气行腔、控制声带的技巧之纯熟高超令人叹绝,尤其那声裂帛拖腔,响遏行云。但她又有和常香玉不同的地方,带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她虽然嗓音没有常香玉宽,但音高却胜之,而增添了柔美妩媚的成分。常香玉演的黄桂英,更多带有乡村土财主家千金的味道,虎美玲的黄桂英则是大家闺秀气质。虎美玲还很有艺术勇气和创新精神,去年演出的新版《白蛇传》就是一个例证。我虽然没有看过整部戏,从前几天演的折子看,有它的新意。尽管对它的大胆革新,观众可以见仁见智,但许仙和白娘子那段对白,则是充分豫剧化了的对白,很通俗,很口语化,它使得人物不再是西湖边上的江南才子佳人,而成为中原气质的年轻人,更容易为豫剧观众所接受。孙毓敏老师说,希望虎美玲创立豫剧的虎派艺术,我认为她有这个实力。

所谓流派,无非具备四个条件:一、先要成名。虎美玲早已名满天下,是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二、要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有时缺陷也是特点。例如京剧麒派唱腔,以嗓音沙哑为美,就是因为它的创立者周信芳先生天生嗓子哑,但他克服了先天的不足,反而把沙哑变成了老生唱腔的一种独特风格。虎美玲的特点使得豫剧在继续保持阳刚的基础上又一定程度地柔美化了。三、要有自己的代表剧目。这一点虎美玲还要继续努力,并且要下大力气。四、要有传人。虎美玲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重视培养年轻人,她有这么多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豫剧的中兴力量,和她的乐于施教、诲人不倦是分不开的。我最为之感动的是,她收养了四个孤儿,不但解决他们的抚育问题,而且还把她们培养成豫剧人才。这是虎美玲立身做人“德艺双馨”的典型例证。如果她急功近利,想尽快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尽可以多收杨红霞那样已经出人头地的学生,收了就管用。但从几岁的孩子培养起,还要负责照顾他们的生活,那只能说是为社会奉献爱心了。我尤其高兴的是,虎美玲收养了朱贞贞,亲自教她演戏(前几天的专场晚会上大家很被她的演唱感动)。去年我到郑州去参加戏曲“红梅奖”颁奖,5岁的小朱贞贞演唱《香魂女》里面一段唱,获得第一名,她的表演真是把观众都给轰动了。下来后,朱贞贞的两位老师告诉我,贞贞的父母离婚、情况不好,管不了她,是他们一直在培养她。现在贞贞这么有才份,他们只是普通戏曲教师,已经不能再继续培养她,怕误了她。所以恳求我给她在北京找个老师。我说北京哪有好的豫剧老师啊?他们说改学京剧也行。我很犹豫,孩子已经充分显示了豫剧才能,改行不一定好。谁承想:虎美玲收养了贞贞并亲自教她演戏,这下我可放心了!有了这些传人,虎派艺术就有了队伍和力量。眼下虎美玲虽年过花甲,但仍然有着很好的舞台青春,无论嗓音、扮像、身条还是身段功夫都具备,这当然和她常年坚持不懈地练功分不开,和她为艺术奉献的毅力分不开,而她的艺术已经炉火纯青了。如果按照马金凤80多岁还“出征”的情形计算,虎美玲至少还有十几年的舞台生命。在这段时间里,希望虎美玲能够像孙毓敏说的那样,每两三年拿出一部代表作品,有了三几部的积累后,流派就形成了。最后,祝愿虎美玲一步步走向大师,祝愿虎派艺术唱响中原!

虎美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