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2日晚,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的第五场演出圆满结束,现代豫剧《常香玉》受到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按照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组委会关于“一戏一评”的安排,河南豫剧院一团的精品剧目《常香玉》于当晚演出结束后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二楼会议室举行了研讨会。首都文艺界专家、豫剧院领导和一团演职员就《常香玉》的艺术特色和如何加工提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由河南豫剧院一团党总支书记陈留军主持,戏剧理论界专家杨非、刘彦君、徐超、张之薇、刘茜,河南豫剧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吕青,河南豫剧院副院长、一团团长王惠,豫剧《常香玉》主演:国家一级演员张慧、李斌、袁国营、范静、李庚春等出席了研讨会。中国文化报、河南卫视新闻中心、《魅力中国》杂志社、中国艺术时空、恒品文化·戏缘等新闻媒体列席了研讨会。
河南豫剧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吕青首先介绍了北京展演月的情况。他说,第四届中国豫剧节从8月4日至9月11日举行,精选了29台剧目、30场演出进行展演,主要任务是喜迎党的十九大,以“豫剧的盛宴,人民的节日”为主题,为党的十九大献上一份厚礼!这次参演的剧团有21个,集中在北京展演的是25台剧目,前几天河南豫剧院三团已经进行《全家福》《香魂女》《朝阳沟》《焦裕禄》四台剧目演出,今晚的《常香玉》是第五台剧目,诚请各位专家对整个展演和豫剧《常香玉》进行讨论和指导,希望能多提出宝贵意见。
河南豫剧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吕青
与会专家认为,河南豫剧能连续两年举办北京展演月,每年都有新气象,说明豫剧有想法、有成就,值得赞叹,值得倾佩!豫剧展演月是一个大手笔,推动一个剧种的发展需要这种举措。在《常香玉》演出现场,看到、听到是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和,台上台下产生共鸣,看到了观众一种状态,一种情绪。特别唱到《花木兰》《常香玉》主题歌时,全场大合唱,这不是在河南,这是在北京,如此多的观众被豫剧魅力所感染,所震撼,这是豫剧的希望!河南是个多剧种的省份,河南戏剧百花齐放,“三并举”做得好,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都很精彩。而且在实践中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继承,大胆突破,这点值得很好的研究和学习。河南豫剧现代戏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点,建议河南好好总结这些艺术实践,写成一本书,推广全国。希望河南能继续举办豫剧展演月,越办越好,越办越大!
河南豫剧院副院长、一团团长 王惠
各位专家一致认为《常香玉》不愧是一部精品剧目,演出非常成功,大家纷纷表达了观看后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并就该剧演出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杨非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常香玉》一剧“动人心魄、感人肺腑、激励奋进”,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戏。演出效果爆棚,说明是一种艺术的力量,一种奋进的力量。我是首次观看,来之前曾想这个剧本怎么写?从哪里切入?很有难度!如果写不好,就会概念化、形式化。我看完后,这个顾虑没有了,编剧手法很成熟,用传记的形式贯穿常香玉一生的几个阶段,我认为写得非常好,不抽象,不概念化。
导演手法新颖,不是用老年、中年、青年的几个角色,而是用意识流这个抽象的东西,在常香玉老年时回忆中用电影闪回,这就使意识流具体化。这个办法处理的非常高明。李利宏导演是个有思想、有实力的导演艺术家。这个戏的处理非常好,不落俗套,非常感人,开拓的领域宽泛。导演手法、空间处理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老百姓对常香玉大师非常尊重,从观众的反应,台上台下的互动,我们都能看出来、感觉到的是常香玉大师没有死,她一直活在人民的心中。她不仅有艺术的魅力,更有人格的魅力,有道德的魅力,有浓浓的爱国情怀,我非常感动。这个戏的火爆场面是北京近年来少见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常香玉这个人民艺术家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我发现很多观众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很懂戏,说明常香玉的艺术和精神扎根人民、深入人心。
建议:字幕上的字体颜色改为蓝色,红色有些刺眼。音响乐队声量需要压低一些,过于震耳。锣的使用可以多变,不要用一面锣一直到底,应该用几面锣,根据情绪变化敲锣手法应该多变。
群众场面要注意节奏的处理,现在有很多是“挂起来”的,群众没事侧着脸、背着脸,闲呆着,太僵硬,缺少戏,怎么下场?可以找一点戏。比如说,孩子来找母亲,群众受到感动,哭着抹着泪下去,这样就比较自然、顺畅。
徐超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
该剧主题立意好。常香玉大师是为人民唱戏的艺术家,歌颂这样的艺术家,歌颂这样的精神,非常有意义,真正的艺术家是把人民装在心中。这部戏和观众有共鸣、有震撼!导演手法简洁、流畅、新颖。主演王惠唱腔表演很有功力,演员嗓子个个都好,很难得。舞台美术采用大镜框、很有新意。整个戏很精致。
建议:戏剧的起承转合,观众感受,需要有起伏,不能一直都高昂。朝鲜战场看“香玉号”飞机那场戏比较弱,可以不要,开场戏因为唱戏被逐出家族不能回来,有点过。开场用《花木兰》合唱,不够纯净。一家之言,供参考。
张之薇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研究员、博士)
去年我看了豫剧展演,今年又看到的《朝阳沟》《香魂女》《常香玉》都特别好。戏剧界有种说法:北有河南,南有福建。两个省的戏曲都值得我们戏曲工作者的好研究、好好关注。河南是戏剧大省,让我看到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等创作群体,包括各种流派、经典剧目,具备了戏曲能够蓬勃发展的要素,最重要的是有观众群。豫剧这个剧种的观众群是不可低估的,其中有很多河南以外的人在关注。福建的戏就没有这样的剧场效应。因此,豫剧不愧是中国的第一大地方戏剧种。
豫剧现代戏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朝阳沟》开始到二十一世纪的《香魂女》剧目,这些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可以作为经典留下来的。戏曲现代化是我们值得认真研究的。当今社会,都讲戏曲的创新,有些戏在创新方面形式的东西过于重了。而河南的现代戏不是这样的走向,是从戏曲的内部,坚守豫剧的本体,坚守豫剧的音乐,而且能把形式和内容很好的结合,这种河南豫剧现代戏的创新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路径。
今天的《常香玉》是在现代戏中的一个上乘作品。编剧手法值得我们研究。通过在病房闪回的叙事方法,颠覆了传统戏曲贯通到底的叙事方式,这种呈现方式又有首尾《花木兰》唱段的呼应,把首尾囊括在一起。常香玉与花木兰有一定的互吻性,有一定的呼应和照应。而且老年常香玉在戏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跳进跳出的作用,这种处理方法让观众看来是十分有戏曲时空自由的,而且还能自由、轻松地发挥演员的表演。
导演有自己的风格,舞台上有对话剧观念的借鉴,话剧向传统戏剧借鉴戏曲演员的表现力,传统戏曲应该向话剧借鉴观念和舞台的呈现,比如,舞台中间缩小的镜框是个创造,缩小的镜框可以作为老年常香玉闪回曾经的场景,让我们看到幼年的常香玉和父亲学戏的场景,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帧帧照片。这种变形的舞台是对传统戏剧舞台的创新,打破了传统“一桌二椅”,呈现了多时空,不同时空,同时出现在舞台,老年常香玉与青年常香玉之间能够不断的跳入跳出,打破、颠覆传统戏曲的手法。
在演员表演上,不仅让人能感受到常派艺术风格的高亢,而且有丰富的感情。不让西洋音乐过多介入传统戏曲,坚持豫剧本土音乐的特点,能够让观众更多领略到浓郁的豫剧味道。豫剧《常香玉》之所以成功,是与现代戏曲的特质相吻合的,现代戏和现代戏曲不能划等号,现代戏曲与观众有天然的联系,在审美和舞台呈现上,与观众也是一种沟通。
建议:该剧目前有一点点缺憾,就是行当不够充足。常派风格剧中呈现很好,但其他流派演员的行当呈现的不够多,常香玉父亲的扮演者是唐派传人,在剧中没有展示。陈宪章是常香玉一生中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人物,但陈宪章的戏份少,唱段也少。
刘茜 (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编辑)
去年豫剧展演我看了王惠的《五世请缨》,今天第一次看王惠的《常香玉》。这个剧目是2012年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能够获得如此大奖,一定是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独特的地方。在当下,这部艺术大师的传记作品是难能可贵的。最大的意义是,为以后再排演此类纪传体戏曲提供很重要的借鉴。我一向对评传体的著作非常关注。评传的难度大,写这种艺术家、思想家的评传,是需要有思想、有生平、有艺术或学术方面的贡献,要求时间脉络清晰度,还要纪实的公允。这种纪传体有非常大的难度的。这个剧是不是可以称之为纪传体的戏曲,这也是我唐突的说法。
看完《常香玉中》有三点感受:王惠演绎常香玉,在形象、气质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带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导演的方式不落俗套,非常感人,用老年的常香玉自述方式,时间非常清晰,事迹非常感人;
带给人思考,给人启迪。这种对艺术大师的舞台呈现有故事性和艺术特质上平衡的问题。戏曲主要靠故事来支撑的,希望戏曲有好的故事来吸引观众,这是普通观众的愿望。业界人士更注重的是能否把艺术大师的身上的艺术特质充分地呈现出来,这两者的平衡是非常难做到的。整个创作班底创作严谨,对大师的情怀进行艺术再现,展示了大师“戏比天大”的精神风范,现场观众受到的感染,观众的情绪已经鲜明地表达出来。
对艺术大师一生的呈现,绝对不是一种复现,而是一个艺术再创作的过程。无论是在历史的维度和艺术的维度上,豫剧一团做到了,是很杰出的。
建议:时间叙述性上,有一个地方感觉有点跳,就是《走进新时代》的歌曲,感觉时间跨度有点大。
刘彦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豫剧院一团团风好,精气神足。我看完剧总结为四个字:大气磅礴。大气表现在演员形象饱满、精神饱满,舞台上的每个演员都很优秀。王惠在对常香玉这个人物把握、揣摩、呈现过程中,不仅仅在唱腔、身段、表演上有一个定位,而且她把自身对生活理解、对大师的情感都融入了常香玉的形象中。我认为,常香玉自尊、自重、对生活感恩、对国家的热爱、对观众的热爱,都在影响着王惠。所以她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生动,能够走进常香玉的生活、走进她的内心。这也是这部戏非常成功的重要原因。其他演员尽管都是小角色,但在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大演员演小角色,从最后一场的唱段可以看出其他演员的功力,但他们不喧宾夺主,形成“全团一棵菜”。
大气还表现在舞美上。在舞美中,看到了豫剧院一团对传统的尊重和坚守,舞台中的大镜框是一桌二椅的变形,是在守旧中创新。在空旷的舞台上表演,许多院团是不敢这么做的,由于演员的功力不够,它需要华丽的舞台和繁琐的布景来撑台面,但是豫剧院一团演员有实力,可以不用,丝毫不影响整台戏的形象,这一点也是我非常欣赏的。
大气也表现在文本角度上,几场“戏中戏”在舞台上呈现中也非常好。特别是老年的常香玉与青年的常香玉衔接得特别好。没有隔膜,没有断裂,非常流畅。
建议:我对文本情节的提炼有所保留。有两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我看到“捐飞机”那场戏有点走神,有点跳出。捐飞机需要15个亿,需要半年演出挣钱,尽管当时15个亿是旧币,但是数字上还需要琢磨,因为这个数字太震撼了!第二细节,两个孩子跑来找妈妈,一到晚上就哭,让观众感到非常心酸。我明白,编剧想用这个细节来突出常香玉“舍小家为国家”的精神,但是实际情况是演员晚上演出,不能陪孩子是常态,这个细节的提炼是否可以调整一下。
王惠:感谢各位专家冒着酷暑和大雨来观看演出,又不辞辛苦连夜座谈,为我们的剧目献言献策!我们一定认真思考,认真消化吸收,继续加工提高这个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