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小皇后”王红丽当年正大红大紫的时候,忽然间弃艺卖烤鸭,两年盈利近百万;接着又在一夜之间,这位腰缠百万的烤鸭店老板,弃商又从艺。重返豫剧舞台后,她不仅摘取了中国戏曲梅花奖,而且由她组建的“小皇后”豫剧团,下至乡村,上至京城,处处赢得喝彩。
2002年7月23日,河南民营“小皇后”豫剧团随“中国戏曲绝技绝活赴港演出团”开赴深圳,在深圳大剧院进行了首场演出,受到深圳观众的热烈欢迎。25日他们已赴深圳,将进行为期四天的演出。在此之前,“小皇后”豫剧团以一曲现代豫剧《铡刀下的红梅》,轰动京城。演出刚一结束,中国剧协就组织了专家研讨会,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特色分析。一些业内人士不仅为这出好戏而感慨,更为剧中女主角刘胡兰的扮演者王红丽重返舞台而庆幸。
一、金钱引诱她隐退豫剧舞台
1969年生的王红丽,出身梨园世家,父亲是河南省豫剧团的著名艺术设计,母亲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徒弟。父母都看出王红丽是块唱豫剧的好苗子,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她对豫剧的感情。王红丽的父母酷爱豫剧事业,可是,在他们人生、艺术的大好时光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空有一腔抱负无从施展,所以他们把很多梦想和愿望寄托在女儿的身上。
在戏校时,王红丽学过一个“豫剧皇后”陈素真老师《春秋配》捡柴的一折,当时到重庆演出后非常轰动。重庆有很多南下的老干部,他们很早就看过陈素真老师的戏,数十年后,他们看了王红丽的戏,觉得不论是扮相还是嗓音,都颇有“豫剧皇后” 当年的风范,演出结束,他们送上了一大堆锦旗、花篮,称王红丽为“豫剧小皇后”。观众、媒体就这样叫开了。王红丽觉得只有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才能对得起这个称号。
1987年,18岁的王红丽在河南省戏剧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同年又夺得了首届“香玉杯”艺术奖……王红丽一系列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她10年苦练的回报,也倾注了父母的无限心血,父母由此也得到了许多安慰。就在父母期待着女儿攀登下一个高峰时,王红丽心里却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起初,王红丽确实觉得自己要好好干,不能愧对“豫剧小皇后”这个称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红丽看到她很多在戏校时一块儿唱歌的同学,都当上了歌星,有了丰厚的收入,甚至有的在广州有房子、有车子。同学聚会时,他们问王红丽:你演一场戏补助多少?王红丽说:我是我们团补助最高的,10块钱!对方惊叹道:哎呀,那你还干什么呢?我们演一场戏都是几千块钱。妈呀,这在上世纪80年代,王红丽觉得对她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因为那时月工资才几十块钱。
上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红丽觉得在金钱面前,鲜花和掌声所带来的片刻荣耀,显得那么苍白和微不足道。她动摇了。那时她从心里觉得唱豫剧很烦: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觉得做演员负担重,不敢吃、不敢玩、不敢说话:保护嗓子,辣椒不敢吃,凉的不敢吃,就像一个枷锁一样套着你。王红丽记得:当时一个暑假,电影院正在放映日本电影《阿信的故事》。王红丽触景生情,想:我即使去做卖盒饭的阿信,也不想做这个爬火山口的艺术家了!就此思想产生了动摇。正好此时,她和别人一起去南京玩,她非常喜欢南京的烤鸭和盐水鸭,吃了后还想吃。因为河南那地方卖熟鸭子的很少,都是卖烧鸡卖卤肉什么的!王红丽就萌发了个想法:能不能自己办一个烤鸭店?我不唱豫剧了,去卖烤鸭!
二、戏迷们捧红了烤鸭店
过去王红丽是个豫剧演员,现在却做起了烤鸭生意,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当,她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和她原来艺术相通的门类去做呢?王红丽的想法是:我要完全抛开戏剧艺术,不想再吃艺术这碗饭了;我要走一种与艺术完全不同的路。王红丽把以前所有的资料和照片统统锁了起来,专心志致地打理起了她的烤鸭店,她发誓一定要把在唱戏中耗费的光阴寻找回来。
父母尽管不满意她的做法,也实在找不到更好的理由去反对。因为他们看到当时团剧滑坡的那种处境。
王红丽在装修店子时,周围的邻居问她:你干什么呢?王红丽说:我开个小店。邻居说:这不是做生意的地方,前后干了七、八家,都不到一个月就没有了,你还敢在这儿干?大家都认为那不是做生意的地方。
可烤鸭店开张后生意特别好。头一天,王红丽的烤鸭全卖光了。此后大约有3个月,王红丽忙得连衣服都没时间洗,她那身黑色的运动服,3个月没脱下来。有一年八月十五,生意很好,她的烤炉3天3夜没停火,结果烤的时间太长,烤棚都红了,一个火苗蹿出去就失火了,引得消防队前来灭火……那阵生意真太好了!当时王红丽觉得:就是累死也心甘情愿了。
烤鸭店开业不到两年,王红丽就赚了近100万。这一年她正信心十足地要开自己的第四家连锁店,却发生了一件使她的心灵产生震撼的事情。
有一次,王红丽照例忙着招呼生意,不经意间看到不远处站着一对非常年轻的夫妇,他们一直在那儿静静地往这边看着……最后,生意都忙完了,王红丽招呼他们说:你们二位需要点什么呀?他们说:你不是那个演司文郎、胡银儿的“小皇后”王红丽吗?王红丽说:你们怎么知道是我呢?他俩说:我们是你的戏迷。我们都看过你的戏,我们处长和处里的几个同志经常来买你的烤鸭。他们说,哎,以前演胡银儿的那个“小皇后”王红丽,现在不演戏了,卖烤鸭了。你们去看看,买不买都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那女孩切肉剁鸭子的动作,就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非常优美……不过我们觉得你可惜了,你应该属于舞台的。我们以前都不看戏,就是看了你演的司文郎后,我们喜欢上了豫剧;以前我们觉得只有越剧和黄梅戏的那些女演员年轻漂亮,但看了豫剧、看了司文郎后,没想到我们豫剧也有这么好的女演员。以前觉得豫剧演员非常土,不喜欢;自从看了你的戏,就喜欢上了豫剧,可惜的是你又不唱戏了。
这件偶然发生的事,对王红丽的触动很大,她这才意识到烤鸭店生意红火的原因:原来光顾烤鸭店的顾客多数是以前的戏迷!
三、放弃烤鸭店组建民营剧团
与此同时,王红丽的那些老师、长辈,尤其是她的义父——著名导演余笑予老师,他听说王红丽不唱戏卖烤鸭了,专程从湖北到河南来吃王红丽的烤鸭。他说:鸭子是很好吃,但我觉得你是在浪费生命。他说他儿子是厨师,并且是很大的厨师。他说3年可以培养出一个好厨师,但10年也培养不出一个好演员!
这时,王红丽开始认真地思索起了自己的生活,并且开始怀念以前在剧团里那些被自己认为是浪费了的时光;回忆起当时再苦再累,也一往无前的那种状态。那时条件差,剧院里还没有空调冷气,有一次夏天演出,穿着多层厚实的戏服,又闷又热,汗流浃背,人都近乎中暑了。王红丽坚持把秦雪梅唱完,下来后一头栽倒在舞台上……同事们忙七手八脚地把她送进医院。为了不耽搁第二天的演出,第二天她拔了吊针,就上了舞台。观众得知此事后,给了她热烈的掌声……这时候,对王红丽来说,什么苦什么累什么痛全都没了。如今,王红丽一旦听到她的那些同事和以前合作过的伙伴,他们又排新戏了什么什么的……她就非常敏感,觉得受到了很大震动。这时,王红丽意识到:豫剧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已经溶入到自己的整个生命中去了,这是多少金钱也代替不了的。然而各大剧团的低迷现状,让她不能再走老路。她决定关掉烤鸭店,把在烤鸭店里赚来的钱,全部投入进去,成立自己的豫剧团。她想:最起码也要诚心诚意地给这两年来买烤鸭的戏迷们一个交代。
烤鸭店好端端的生意突然放下了。1993年冬天,王红丽正式成立“小皇后”豫剧团。剧团成立了,要地方排戏。那个冬天很冷很冷的。当时王红丽的豫剧团没有场地,也没有住的地方。在郑州,租舞台很贵,王红丽的豫剧团就跑到新乡电影院去排戏。当时电影还非常红火,电影从早上8点放电影到晚上12点,剧团只好在半夜12点电影结束后排戏。就是这样,硬是只用了22天的时间,排了两台大戏、恢复了3台经常演的传统戏。当时河南省文化厅厅长一行去看了后,得知王红丽的豫剧团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一下排了几出这么好的戏,感到很震惊。当时的剧协主席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真的很难相信这是真实的。过去,要排一个大戏,得用两到三个月时间,很不容易。
1994年,王红丽重返舞台后的第二年,就摘取了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的桂冠,那一年她只有25岁。
王红丽个人所取得的荣誉,并不能决定“小皇后”剧团的整体命运。当王红丽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剧团带上郑州和新乡等地市舞台时,她才发现演出的反响平平。王红丽从中似乎又看到了曾经在剧团时的尴尬局面。不同的是,那时她可以走下舞台去卖烤鸭,而这次她却担负着几十口人的生活问题,她不能再退缩下去了。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几个农民的到来,为她开辟了新的思路。
四、踏上京城再度挑战“梅花奖”
那是尉氏县农村一个村庄的几个农民,他们说:我们那儿起大会了。起会就是老百姓自发的每家每户,不限数额地凑钱请剧团去演出。王红丽一听,觉得农民看个戏也真不容易,就答应他们了。当时的戏价压到了很低很低,本着剧团不赚1分钱,只要顾着日常的消耗费用就行了。到了那儿后,看到那个地方真的是很穷很穷,但是人很热情。村民们觉得演员能住到他们家里,是一种荣耀。可以说是把演员当神一样敬着,尽他们最大能力,拿出他们最好的食物,给你打荷包蛋、烙葱油饼……忙得不亦乐乎,让演员们非常感动。
演出那天,方圆几百里的人都过来了。有的还带着铺盖卷,一家几口就住在那儿,一连看几天的戏。那地方和山东交界,山东的人也赶过来看戏了。大伙儿看戏的那个场景,就像从电视中看到的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各地巡回演出的情景那样:台前的空地上黑压压的满是观众不说,周围的树上、房上也都人满为患……那情景让演员们为之动容。剧团一口气演了10场戏后,王红丽与同去的妈妈商量道:村民们确实非常不容易,就说不要钱了。明确地向他们表示:就是为你们服务,为你们演出,我们不要钱……演出结束后,剧团临走时装车的那天,很多村民扛着麻袋、拿着编织袋,自发地把自己家里的大豆、花生、小麦送给剧团。演员们坚决不要。可村民们围着车不让走。
以后的演出,“小皇后”剧团都是在偏僻的城镇和农村进行的。王红丽发现:越是边远的地方,越是需要豫剧、需要文艺的地方,也越是国营的大豫剧团不愿意去的地方。这种状况不但给“小皇后”剧团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也为“小皇后”剧团在艺术上的成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土壤。
这两年,她不再满足于对传统剧目的编排,而是在现代豫剧的创新上下功夫。
去年排《铡刀下的红梅》,王红丽觉得作为一个演员,一个年轻一代的戏曲工作者,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党的80周年诞辰之际排出一台好戏。这个戏在学校里演过,在工人群众中演过……都有着很好的反响。于是她决定带着这出戏进京再次挑战梅花奖,实现梅开二度。目前王红丽的《铡刀下的红梅》虽然公演完毕,但梅花奖的评选必须等到明年春才揭晓。王红丽说不管是否能梅开二度,她都不能坐等。目前她带着她的剧团及《抬花轿》曲目,随中国戏曲绝技绝活赴港演出团在香港忙碌着的演出。
经过几次命运的转折与选择,王红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以后的从艺道路也许并不平坦,但是她会坦然面对,并坚守自己的选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