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戏剧研究中心有一群对戏剧事业执着追求的事业型演职员。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来,他们热情投身戏剧事业,兢兢业业。即便是在戏剧处于最不景气的时期,这些人也总是顽强坚守,无怨无悔,在戏剧舞台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品之作。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七品芝麻官后传》、《半个娘娘》、《大祭桩》、《金玉奴》、《情验》、《八月十五云遮月》、《绣花女传奇》,九十年代的《岸上的妹妹》、《疯哑怨》以及进入新世纪后的《长孙皇后》、《珠帘秀》、《李清照》、《桃李梅》、《义烈女》、《五世请缨》、《三更生死缘》等等,都成为广大观众心目中一个个美好而又鲜活的戏剧记忆,马丽、孙连久、杨翠兰、徐萍、刘晓燕、白伟、楚淑珍、常素珍、韦新荣、胡素静、张晓玲、仝玉洁、田永召、张建伟、王兆丽、高妙玲、宋建朝、王青、高永超、高志功、赵小霞等亦都为豫剧院的艺术史上留下各自的精彩笔迹。
时间拉回到当今的11月7日至10日,已是初冬时节,豫剧院来到郏县黄道乡的万花山社区进行送戏下乡演出活动,4天9场大戏,万花山上戏韵飘香,社区的老百姓每天都沉浸在戏韵鼓乐的艺术享受之中。看戏的人一天比一天多。11月9日是万花山社区新成立的物资交流会,离舞台不远的一个空地上,一个业余歌舞团之类的也在起劲的表演,但是,观者寥寥,与豫剧院舞台前有数千人的阵势行程鲜明对比。只能说,戏剧已经植根于老百姓的心间。舞台西北面有一个新村超市,那里每天都聚有很多的左邻右舍的熟人议论天下之事,但在这几天,豫剧院的戏成为他们主要的聊天话题。有人这样说,人家平顶山的戏,看着真是过瘾痛快,演员们的扮相唱腔都美得很。还有人说,要不然咋会看的人恁多,以前我们这里唱戏,戏场子里都能打飞脚——没人看嘛!
也许是一种艺德的延续和传承,豫剧院的演职员每个人都对戏看的很重,也就是我们戏剧界常常形容的“戏比天大”,再加上一个“精益求精”——对艺术的精诚。
在万花山上的舞台上,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刘军阳对豫剧院前一段的送戏下乡演出活动进行了总结,他说,豫剧院自9月3日在鲁山县下汤演出到现在,已经圆满完成河南省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的演出任务。豫剧院的每个演职员都能够履职尽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舞台艺术送到农村,送到农民朋友中间,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农民朋友的认可和好评。我们不仅送的是舞台艺术,而且我们还把党和政府对农民朋友的关怀传送到了人民的心里。下一步,豫剧院要继续做好我市的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负责豫剧院业务工作的杜志安副主任也和大家交流了演出感受,他说,我们在小舞台上唱大戏,虽然演出条件有限,但是我们的艺术质量不减,甚至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这就是我们每到一地都能够受到欢迎和好评的根本原因。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和追求的过程中,我们豫剧院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传承,我们不仅把优秀的剧目保留和继承,我们真正保留和继承的是一种艺术精神,那就是我们把职业作为事业执着追求,永不懈怠。
万花山社区的演出就要结束了,4天来,豫剧院共上演九场大戏,每一场凝聚众人智慧的演出,都不同程度对彰显出豫剧院整体实力的完美体现和“戏比天大”、“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我们相信,那些把职业当事业孜孜追求,永不止步的人们,必将牢记习主席“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指导思想,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人民喜欢的优秀文艺作品,把艺术还给生活,把欢乐送给农民。
刘主任演出前总结讲话
舞台搭在社区
青年演员王明月
首场演出《状元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