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封市,有位家喻户晓的豫剧名演员,她叫关灵凤。她在舞台上,能唱能舞,有时还会有激烈的武打戏。她娴熟的表演、高超的技艺使观众着迷,时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可是,你能相信她的双眼几乎是失明的吗?她的右眼视力为0,而左眼的视力也只有0.06。

读剧本,她看不见字;上舞台,她看不见台口;对面站个人,她也只能影影绰绰看见个黑影。然而,她却在舞台上生活了四五十年,为观众表演了一出又一出动人心弦的好戏。她说自己“心里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1932年,关灵凤出生在河北省南宫市一个贫民家庭。幼年时,她那双水灵又美丽的大眼睛,看到的却是旧社会的黑暗。家里穷得无路可走,体弱多病的父母只有拉着年幼的小灵凤出外逃荒。

他们来到西安,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四处奔忙,小灵凤在火车站寻拣煤核儿贴补家用。

有一天,豫剧前辈樊粹庭创办的狮吼剧团在街上招收学员。关灵凤听说学戏管饭吃后就挤上前去报名。

当时年仅10岁的关灵凤,虽然身材瘦小,却有一副好嗓子,顺利地被录取为狮吼剧团的学员。

关灵凤聪明好学、刻苦勤奋,在樊粹庭等老师的教导下进步很快,短时间内就学会不少豫剧传统折子戏。进团3个月,关灵凤就登台演出了。她主演的《断桥》、《藏舟》,深得被观众誉为“豫剧皇后”的陈素真厚爱。

陈素真收关灵凤为徒,亲自传授技艺,把许多自己的拿手好戏教给她。从此,这棵幼苗飞快、茁壮地成长起来。12岁时,关灵凤就已经主演了《三上轿》、《寒江女》、《秦雪梅吊孝》、《穆桂英挂帅》等剧目,才华初露,受到观众的喜爱。

关灵凤不仅在表演上真实细腻,而且她的嗓音浓厚、委婉动听。特别令人惊异的是,她能连唱月余嗓音不哑,观众都称她“金嗓钢喉”。

观众的喜爱和鼓励,樊粹庭、陈素真等老师的精心培育和教导,使关灵凤这只雏凤渐渐成熟起来,她的名字和声腔传遍了豫陕两省。

然而,旧社会是暗无天日的,剧团演出经常受到官僚豪绅、地痞流氓的捣乱和破坏,关灵凤那双明亮美丽的大眼睛看到的只能是一片黑暗。

关灵凤永远忘不了,1948年,中国共产党给开封人民带来了雨露阳光,她的眼前一片光明……

当关灵凤年满20岁时,她不仅红遍了省城开封,而且在整个豫剧界也是位令人瞩目的后起之秀。

然而,不幸突然降临,在一个灯火辉煌的夜晚,当用精湛的演技送走了热情的观众后,她的双眼却突然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下可急坏了剧团的领导,急坏了全团朝夕与共的同志们,大家把她送进医院。医生的结论是视网膜神经萎缩,这可是眼科领域里的疑难病症之一。

经过精心治疗,关灵凤的左眼只恢复到0.06的视力,而右眼却完全失明了。

从此,戏剧海报上再也见不着关灵凤的名字,不少观众写信询问剧团,有的打电话咨询报社,有的甚至会直接找到她的家里。

观众想念自己的演员,演员也惦记自己的观众。关灵凤在家里坐不住、睡不稳,她时时在想:“难道我年纪轻轻的就要告别舞台,就此告别亲爱的观众了吗?”

她仿佛又看见热情的观众在散戏之后仍在剧院门前聚集着,等待她卸完装出来,向她祝贺,和她交换表演方面的意见;她仿佛又看见舞台下边密密麻麻的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她的表演,时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她再也不能忍受脱离舞台的痛苦了,向剧团领导坚定地提出:“我要重上舞台!我要为观众演出!”

剧团的领导和同志们被她那坚毅的信念所感动,大家鼓励她、支持她试试看。

乐队重新为她吊弦,导演重新为她排练,她在舞台上反复熟悉道具和表演区域,所有同台演出的演员都尽力为她提供方便。

为了她下场时不会走错方向,舞美队的同志特意为她在下场门上方安装一个红灯,在一些道具上贴上一块白胶布,以便她能够准确辨认。

但是,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剧中的许多表演怎么能离开眼睛呢?有时眼神需要展示快乐,有时需要喷出怒火,有时需要表达悲哀……这一切,关灵凤都十遍、百遍、千遍地去练习、去掌握。

有的剧目需要武打,关灵凤必须和对打的演员反复排练,稍有不慎,不是扎破衣服就是刺伤皮肉。为了默契无误,她不惜流汗、流血。

毅力铺平了成功之路,关灵凤终于又登台演出了!消失多日的名字,又在古城开封的戏剧海报上出现了!

关灵凤重新登台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三上轿》,精湛的艺术征服了观众。她扮演的崔金定真挚感人,一招一式准确到位,唱腔更是娴熟无误,整场演出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观众感叹地说:“真看不出她的眼睛几乎是失明的。”甚至有的观众还为她的眼睛是否失明而争论不休。

人们不仅称颂她的表演艺术,而且赞誉她坚忍不拔、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观众演出的精神。

初试的成功,使她更加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接着,她推出了难度更大的《穆桂英挂帅》、《樊梨花征西》等剧目,在她演出的剧场门前,常常挂着客满的牌子。

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举行,年轻的关灵凤在名角云集、群芳吐艳、竞争激烈的盛会上,获得一等奖。

1957年,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开封市豫剧二团团长。

党的培养,人民的爱戴,促使她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她不仅演出传统剧目,还积极要求参加演出表现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可是,演新戏需先读剧本,别人用眼睛读,她却用耳朵读。她请人为她朗读,每段念白、每个唱段,她都必须成百上千遍地去学、去记。

她努力塑造革命英雄和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演出的《洪湖赤卫队》、《海防线上》、《朝阳沟》、《春雷》等众多现代戏,同样受到广大观众的喝彩和传颂。

关灵凤不仅在城市舞台上演出,还经常上山下乡在简易的土台子上为农民演出,到工厂、部队里为工人、战士演出。

有一次,关灵凤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演出,结束后准备返回开封时,汽车被群众围住了,群众一边高喊“崔氏女”(《三上轿》主人公),一边把花生、核桃、红枣往车上扔,请演员们品尝土产。

黄河北岸的老乡,也非常喜欢关灵凤的演出。他们白天过河来开封看戏,散戏后因夜深轮渡无船就坐在黄河边,一边回味关灵凤的优美唱腔,一边坐等天亮的首班渡船。

1982年的初春,年已50岁的关灵凤随团到北京演出,在王府井的吉祥大戏院推出陈派名剧《三上轿》,在首都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受到首都戏曲界的高度赞扬。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素真,闻讯专程从天津赶往北京观看关灵凤的演出,师徒二人在后台相见,感慨万千。

首都报纸以显著位置刊登了关灵凤在双目几乎失明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在舞台上长期演出的消息。

报纸飞向全国各地,飞到千千万万人的手里。南京70岁的退休老人诸葛瑞,从报纸上看到这则消息后,被关灵凤的事迹深深感动。深思熟虑后,他挥笔给正在北京演出的关灵凤写了一封信。

关灵凤收到信时,心想南京并无亲友,是谁来的信呢?她急忙请别的同志代读。

信中写道:“……眼睛对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愿意将自己的眼角膜移植给你。我已经70岁了,实现这一愿望将是我最大的快慰……”

朴实真挚的语言、崇高善良的情感,使在场的每位同志热泪盈眶,大家深深感到,人民群众都是多么热爱自己的演员呀!

关灵凤哭着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她请别人代笔写了回信:“亲爱的诸葛伯伯:您感人至深的信,是集中了人民对我的情谊,我怎能牺牲您老的视力来换取自己的光明呢?这是万万不能同意的!”

这件事情在报纸上披露之后,全国各地纷纷给关灵凤寄来热情洋溢的信件,有关怀慰问的,有介绍治眼药方的,还有寄来治眼药物的,更有一些像诸葛老人那样要求捐献眼角膜的。

又有一位老人来信,诚挚地同关灵凤商量,能否让他和诸葛老人各献一只眼角膜,这样,3个人都不失明,他认为这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就在这时,开封市有位政协委员,年已80余岁,他对关灵凤说:“我已到垂暮之年,眼睛颇好,至今不戴眼镜还可纫针,眼球近在咫尺可取,何必舍近求远呢?”

这一切,使关灵凤感激涕零,她动情地说:“在旧社会,我有双明亮的眼睛,看到的却是一片黑暗;现在,我眼睛失明了,看到的却是一片光明,我们的社会多么好、多么温暖呀!”

关灵凤一一回绝了善良人们的深情厚谊,她说:“我虽然眼睛失明了,但我心里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看见一个光明的世界。我一定在有生之年,更加勤奋地演出,多演精彩的好戏,为人民多作贡献!”

1983年夏天,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决定摄制“关灵凤舞台生活”的彩色纪录片,片名为《她,没有离开舞台》。这部影片和记录张海迪的影片同时参加1984年世界国际残疾人年。

看,关灵凤正在化装,她还要继续为人民群众演出……

关灵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