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丽和她的小皇后豫剧团

“映山红”的称呼,最早出现于湖南。1990年11月,在长沙天心阁区群众艺术馆举办的“映山红戏剧节”上,清一色都是民间职业剧团,由此而出了名。之后不久,“映山红戏剧节”就纳入了文化部艺术局的管理范畴。因此,1994年11月,当我看了王红丽和她的“小皇后豫剧团”演出的《风雨行宫》后,就断言,这是个“映山红”民间剧团。王红丽获得梅花奖后,我不顾他人同意不同意,执著地宣称,王红丽是民间剧团获得的第一朵梅花,后来王红丽获得了“二度梅”后,我又宣称她是民间剧团获得的第一朵“二度梅”。有人觉得我这样称呼,贬低了王红丽,我却认为她和她的“小皇后豫剧团”,成为全国民营剧团的领军旗帜,有什么不好!

其实我看王红丽及小皇后豫剧团的舞台演出,记忆中只有两个戏《风雨行宫》《铡刀下的红梅》,后者是在郑州他们剧团本部看的。但是参加他们的座谈会,却不是两次,看材料也不是一两次。这一次我才把制成光盘的大戏全看了,总共9部。这才对王红丽及小皇后豫剧团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原来“小皇后”不是自封的,而是她还在豫剧二团的时候,主演了三部大戏《春秋配》《秦雪梅》《泪洒相思地》(后称《泪血姑苏》),观众给予的美誉。

小皇后豫剧团的旗号是1993年打起来的,是在改革的大势下逼出来的。我国的剧团体制改革八十年代强调“减”字,减剧团,减编制,减经费。但是当时的文化部长王蒙却提出了“双轨制”、“分散决策”。就是说剧团不必都由政府办,也可以民办,至于哪些由政府办,哪些民办,减不减,主动权应该放给地方,文化部管不了那么多。九十年代推行聘任制,院团长有权决定聘与不聘,演职人员有权受聘也有权不受聘,都不违法。这就必然有些演职人员不被聘或不受聘,也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造成一些困苦、痛苦。从这个状况看,好些民营剧团是在改革的阵痛中产生的。开始时,是一支“哀兵”,在逆境中经过实践的磨练、拼搏,最后成了一支劲旅。王红丽及其小皇后豫剧团,也是从这样的道路上走过来的,最后柳暗花明。

我当了几年文化厅长、艺术局长,打交道多的是各级政府办的或管的剧团。但我深知,市县级剧团名曰政府办,实际给不了多少钱,拨给的那一点钱,只能够给派去的行政干部发工资,和民营剧团没有多少差别,远不如图书馆、文化馆的日子好过。索性办成民营剧团,也许能走出一条新路来。幸好九十年代初的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支持民营剧团。他在湖南要我去看一看长沙天心阁戏窝子里的“映山红”,后来又在他的支持下,把“映山红”剧团也纳入艺术局管理的范畴。有一次文化部开会,他和我还有河南省文化厅长王传真坐在一起,他指出要支持一下民间剧团(那时当然不是说的小皇后)。由于有王蒙的“双轨制”,又有贺敬之对民间剧团的态度,加上自己从小看惯了民间剧团演出的戏,我在艺术局长任上对“映山红”的事是颇为热心的。我认为“映山红”“小皇后豫剧团”现象是改革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适应中国基层剧团的生存发展规律。所以我曾给小皇后豫剧团写字,说她是“民间梅魁首”,“映山红起杜鹃潮”。

小皇后豫剧团经过二十年的拼搏、建设,现在已经成了大气候。二十年来,他们共获得国家和省级各类集体和个人的奖项80多次,他们深入农村、工矿、边远山区演出7000余场,观众达3000万人次,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高度的评价。小皇后豫剧团已成为民营剧团的一面鲜亮的旗帜!

王红丽和小皇后豫剧团成功的经验,除了乘改革的大势,有改革的谋略,做改革的文章之外,有两方面的工作特别值得研究,一是抓住了剧目建设,一是抓住了人才建设。

小皇后豫剧团的剧目是量体裁衣拣选的和定做的。他们演过的剧目大小约有二十多个:新编的剧目有《铡刀下的红梅》《风雨行宫》《美女涅槃记》《一品夫人》《僧尼浪漫曲》《泪血太行》《司文郎》《花喜鹊》;改编或移植的剧目有《五凤岭》《泪血姑苏》《春秋配》《孟姜女》《三更生死缘》(连三本);大小传统剧目有《秦雪梅》《穆桂英挂帅》《断桥》《见皇姑》《八件衣·跑汴京》《抬花轿》《三哭殿》等。可以看出,这些戏的拣选、定做,是有规则的。

一是以王红丽为核心,却不是单一行当,而是青衣、闺门旦、刀马旦、花旦都有,而且正剧、悲剧、喜剧都有,可以充分展示王红丽多行当多技能的优势。二是为剧团的生计选戏,必须能挣钱。他们绝不把剧团吊在“原创”的一棵树上,旷日持久不吃不喝地“封闭式”排练。三是十分明确地为老百姓服务,他们首要满足的是广大农村市场。因此他们的剧目,主要是雅俗共赏的大戏,而且多是整理改编移植的传统戏和新编的历史戏。而历史戏,严格意义的有史可查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戏不多,叫做古代戏或古装戏更为恰当。现代戏则只有《铡刀下的红梅》和《花喜鹊》,虽然很少,却又是提神的品牌。《铡刀下的红梅》一排出来,我就受邀到郑州去看。之前所有的刘胡兰的戏都是大人化的,而《铡刀下的红梅》塑造的却是闪回的少年刘胡兰,大有耳目一新之感。所以我当时就打了一个“白条”:

家喻户晓刘胡兰, 五十余年百戏传。

而今高手再创造, 正气依然动心弦。

无论是新编历史戏还是现代戏,一旦抓住了,抓准了,就抓到底,务必抓出成效来。他们特别注意发挥二度创作各部类的作用,注意保持豫剧的艺术特色。一本《五凤岭》最后一场吴凤英的一板唱,唱词没有一百句也有八九十句,王红丽唱得舒服、潇洒,观众听得入迷、开心、过瘾。这就是小皇后王红丽,这就是小皇后豫剧团的的戏!

小皇后豫剧团的剧目建设,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体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小皇后豫剧团十分重视人才建设。剧团既然叫小皇后,自然是王红丽领军,然而并不是鹤立鸡群,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建设起来的。

一是用剧目、用人情凝聚了一个演出班子。一个连三本的《三更生死缘》就有须生2个、花脸1个,旦角4个,小生3个,丑角3个,行当齐全,有的演员在其他戏里反复出现,显然是扛戏的四梁八柱。二是集聚了一个跨省的召之即来的创作班子,余笑予、宋西庭、习志淦、谢巧官、孙月遐等外省的名家都在为他们写戏、导戏。如果剧团搞不成戏,如果人情淡薄,只是利用关系,是集聚不来的。余笑予不仅给他们排出了《风雨行宫》,而且给他们出主意,一路北上,第100场到北京人民剧场演出,轰动京华。为了给王红丽量体裁衣排《铡刀下的红梅》,余笑予整整构思了十年!三是下决心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王红丽自己就是经过不同层次的专业教育成才的,她深深懂得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起用、保护、推介的重要。座谈会上我们的背后,齐刷刷一圈绿衣男女,就是王红丽培养的希望和后劲,他们当中已经有了梅花奖获得者,将来的小皇后就要从他们当中产生。

小皇后豫剧团就是这样,在艺术上、生活上、思想上紧密地凝聚在一起。

小皇后豫剧团剧目建设、人才建设的经验,很值得各地映山红剧团借鉴、效法。

我对民营剧团情有独钟,所以自从看了小皇后豫剧团的演出,就和他们结下了情谊,过年过节便有贺卡、贺词来往,保留在电脑上的白条诗共有五首。2004年春节王豫生、王素珍、王红丽、王艳丽一起给我寄来贺卡,我则回赠他们白条诗一首:

美猴拜年阵营强,中州来了四个王。

老是园丁小是花,又丽又艳红出墙。

小皇后豫剧团确实红出了墙,王红丽确实成了全国的小皇后。王红丽的雄心壮志是把小皇后豫剧团打造成百年名团。我相信,只要他们能够继续坚持走改革之路,坚持三并举的剧目建设,坚持高精尖的人才建设,坚持优良的团风建设,坚持为基层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他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