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岁月,徐军、冯一帆夫妻档的艺术人生也可以代表豫剧在兰州发展的一段缩影,不同的经历带来的感慨也不尽相同,唯有对豫剧艺术的那份牵挂永远保留着同样醇正的滋味……

徐军

1961年8月1日出生,1974年考入兰州市豫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共党员。甘肃省剧协委员,兰州市剧协副主席,曾任兰州市戏曲剧院副院长。受教于豫剧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常香玲、强庭梁、王景云,主攻文武小生兼须生。

曾在《白蛇传》《白蛇后传》中饰演许仙、《红珠女》中饰演赵海、《秦雪梅奇缘》中饰演商林、《对花枪》中饰演罗成、《花打朝》中饰演唐王、《盘丝洞》中饰演唐僧、《八珍汤》中饰演张凤斌、《义烈风》中饰演庄鸿文、《日月图》中饰演汤子岩、《包公误》中饰演包贵、《母老虎上轿》中饰演孙诚朴、《朝阳沟》中饰演拴保、《薛丁山吊孝》中饰演薛丁山、《山月》中饰演天狗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1997年“中国豫剧艺术节”演出《日月图》荣获个人表演奖。当年被兰州市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在省市戏曲调演中多次荣获大奖;2000年被市文化出版局推荐为尖子人才;2005年主演的《山月》一剧被文化部、中国剧协评为第九届戏剧节入选剧目并获“优秀演出剧目”。

冯一帆

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一级编导。1974年考入兰州市豫剧团任演员,1996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回团任导演执导了《秦雪梅奇缘》、《盘丝洞》、《山玟》、《山月》等诸多大型经典、原创豫剧以及《春雨情》、《上车之前》、《职责》、《真情》等100多部小品。

1995年第七届中国音乐电视大会串荣获导演奖;2002年荣获甘肃省文化艺术人才飞天优秀奖;2004年甘肃省“小戏、小品”大赛荣获导演一、二、三等奖。

“我们家是梨园世家,爸爸看来看去还是觉得学点艺术好,但从我内心来说还是喜欢跳舞,不喜欢演戏什么的,我姐姐就是跳舞的。”思绪走进回忆的冯一帆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看得出对这份艺术细胞的传承还是蛮骄傲的。“演戏对我来说有压力,我很早就明白,如果没有个好嗓子,那么几乎就没有成为好演员的可能,我的身段柔韧、舞蹈感觉还不错,而嗓音正好比较薄弱一点。”

“选择豫剧的初衷其实毫无励志意味,仅仅是父亲的权宜之计。”1974年正逢“上山下乡”,每个家庭都必须要有一个孩子参加,可家长都不舍得让孩子去受这种苦,所以立马参加工作便是上上策。她说:“当时考豫剧团非常不容易,和现在戏剧演员求才若渴的情况是截然相反的,从报名的上万人里仅仅招收31个,男的16个,女的15个。”

“兰州话、东北话,成功考进来的人里什么口音都有,而豫剧对语言的出处却有着严格的要求。”冯一帆告诉记者:“为了这,团里还组织我们这批人专门到开封市艺校学习河南话,和人家的孩子同吃同住。如今,我们这批学员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微信群,群里再加上1976年进团的一共50多个人,要求必须用河南话交流,就是为了纪念那段珍贵的时光。”

冯一帆告诉记者,当时的兰州市豫剧团为充实演出队伍,自1971年开始至1976年,先后在兰州招收了三批学员,学员属“以团代校”性质,由剧团统一管理。这三批学员绝大部分培育成才,成为了兰州戏剧艺术界的出众人才,他们为兰州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奉献了青春。其中,1974年是第二批,招收的学员中不仅有冯一帆、周桦、李皖秦、柳兰萍等广受赞誉的艺术家,更有一位对于冯一帆来说最为特殊的人物——那就是她后来的丈夫、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徐军。

“从初试到复试再到决赛,一批批报名者在唱念做打各类考核中经历着层层筛选,从唱歌到舞蹈,从样板戏到协调性,最终通过的学员可谓是大浪淘沙。”徐军拥有一张十分具有亲和力的“娃娃脸”和一个极具魅力的好嗓子,这让他迈进豫剧这个行当之初,便具备了崭露头角的先决条件,对于这段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

徐军、冯一帆是同时考入兰州市豫剧团学员队的,用他们的话说,他们的结合是属于青梅竹马的那一类。这对夫妻从性格上是典型的互补,冯一帆直率、干练,徐军沉稳、内敛,一个思维活跃善于创造,一个博采众长演技非凡,这种种都为之后成就一导一演“黄金组合”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兰州市豫剧团老中青搭配,行当俱全。”两人的入行恰逢豫剧在兰的第三个黄金时期,他们这一批后起之秀便恰逢其时的成为了兰州豫剧的中坚力量。徐军告诉记者:“随后的30多年里,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让观众赏心悦目的剧目,这些作品不但在广大观众中取得了良好的声誉,而且在参加市、省级全国性的调演及赛事活动中皆获得过大奖。”

《红灯照》、《白蛇传》、《日月图》、《盘丝洞》,在随后的数十年里,就是冯一帆、徐军等这些投身豫剧事业的几十个人,为广大豫剧爱好者献上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演出。同时,兰州市豫剧团还自创了《早霞》、《姐妹情》、《情殇》、《风流保姆》、《红系太阳河》、《雪山娇子》、《山玫》、《山月》等诸多优秀剧目,不断将豫剧艺术的创作推向高潮。在这段时间里,冯一帆也通过艰苦的努力完成了由演员向导演的完美转型。

“1978开始,刚入团的我因为个子小被安排为武打演员,除了嗓子每天还要练功,所有人都要练。每天早上5点钟就要起来喊嗓子,8点开始是毯子功练到中午12点,下午是身段功练到6点,在我们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记得排练《红灯照》的时候我是台上重要的一个女兵——‘出手’,也就是需要和主演完成人们常见的踢枪表演。那时没有现在的护膝、钢板这么好的护具,我的就是妈妈用棉花做成的一个腿套,可是哪能每一次都准确的踢到腿套上,经常是为了完成动作用脚背就踢回去了。脚经常都是肿的,总是要穿着大两号的鞋才能表演,虽然很疼但我却从来没有哭过。”

从小就喜欢舞蹈的冯一帆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艺术人生的转型竟然会因舞而开始:“一直到1991年演《红系太阳河》的时候,因为平日里舞蹈比较出色便被安排编排剧中的一段舞蹈,结果受到了观众和团里的好评。喜悦之余,还在心里埋下了成为一名编导的梦想种子。”

那个时候的冯一帆年龄还小,周围也没有人可以为她指导这条路该如何走,自己呢又不甘心,只是始终觉得并不适合当戏曲演员。就这样到了1992年,她接触到以前从未了解的艺术门类——小品,这才真正开启了另一片全新的艺术领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太好了,我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了。”

“当年由朱军主持的甘肃省电视台晚会《花好月圆》上,选中了我参演的一个小品,从此我对小品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之后的每年都会带着一百二十分的热情登上这个舞台,那时候周围的人都说我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名小品演员。”随后的二十多年里,冯一帆在省、市各种晚会中自导自演了《防不胜防》、《明星辅导站》、《八旦闹春》等100多个小品,不同年龄、方言的无数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小品《八旦闹春》还在央视三套进行了播出。

就在冯一帆开始成功转型步入艺术正轨时,丈夫徐军也和周桦等人在众多演员中脱颖而出挑起了豫剧团重点剧目演出的大梁,完成了戏剧表演由稚嫩到成熟的蜕变。徐军说:“记得最有意思的是1976年和周桦演《白蛇传》,因为太年轻却要表演夫妻的恩爱场景,害羞的怎么也入不了戏,被导演不停的喊重来。特别是二人既要深情拥抱还要含情脉脉的对视,我简直都没法坚持超过两秒,回想起来真是太尴尬。”

“1978年演出的《红珠女》是我主演的第二部戏,在导演执导、老师的教授和自己的努力下,成功的拿了下来。1980年,当时名气毫不亚于常香玉的豫剧皇后陈素真到兰州演出,由我们豫剧团负责所有配戏。在《宇宙风》中,秦二世胡亥的扮演者选定了我,这是第一次与全国大腕同台献艺。排练中,她还无数次耐心的指点了表演技艺,修正了许多当时不可觉察的问题,使我获益良多。”

而作为丈夫的徐军主攻文武小生兼须生,在30多年艺术表演生涯里,他先后在几十台经典传统戏和新创现代戏里成功塑造出了许仙、赵海、商林、罗成、薛丁山等诸多鲜活的小生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1991年,他在《母老虎上轿》一剧中扮演男一号孙诚朴时,还被中国唱片公司看中,专门录制了盒带向全国发行。

“文武小生一直是我擅长和喜爱的,也得到了院团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唯有现代戏演老生的尝试还是拜一帆所赐,那次也差不多是她刚刚以导演身份回团里排戏。”徐军的艺术经历与妻子冯一帆的导演事业密切相连,二人的相互理解、支持、牺牲,最终成就了脍炙人口的一导一演“黄金夫妻档”组合。他说:“从武打演员转型到导演她付出很多,但特别是还要回过头来指挥团里的台柱子演戏,这面临的各种困难可想而知,如果我还不支持她怎么撑得下去。”

“记得一帆刚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学成回来时,周桦已经成为了甘肃省的名演员,我是团里的业务科长,还有当时的业务团长赵凤兰,都是在平日演出中挑梁的。这要合作排戏需要一个认可、接受的阶段,所以我除了工作上的支持外,给她说的最多的便是要耐心,更要加倍的努力,而她执导的第一部戏便是赵凤兰主演的《母老虎上轿》。”

“当时,赵团还是根据惯例想从外面请一个导演来,我作为她的工作搭档便提了建议,既然本团有这方面人才还是要提供锻炼机会,可以大家一起提供点子商量着排,总归这样成长起来的导演可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从那以后,她不仅凭借着自己在电视台演出小品的多年积累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更是不断为程式化表演的戏曲艺术增加了很多小品的表演技巧,让人物内心活动呈现的更生动、直观,受到了一致好评。”

从《母老虎上轿》到《盘丝洞》,在身边人的支持和帮助下,冯一帆逐渐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戏曲导演。在团里年轻演员唱功不足的前提下,新排《盘丝洞》首演大获成功,很多全新的表演手法都在该剧的艺术呈现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彰显出了这位新晋导演的扎实功力。

2004年,在大型现代豫剧《山月》的轰动一时中,这一导一演的夫妻档合作在付出了无数汗水、泪水后,一同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辉煌时刻。该剧凭借着热烈奔放的人物情感,难以调和的戏剧冲突,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不仅征服了所有的观众,更将这二人的名字牢牢刻在了豫剧兰州发展史的里程碑之上。

“重温岁月才发现,当初的这一批人里,虽然也有很多离开了豫剧行当,但在各行各业里也都十分出色。”这夫妻档的艺术人生也可以代表豫剧在兰州发展的一段缩影,不同的经历带来的感慨也不尽相同,唯有对豫剧艺术的那份牵挂永远保留着同样

醇正的滋味。冯一帆说:“最令人惋惜的是到了今天,我们中已经没有人还在从事豫剧表演事业,2014年我丈夫和李皖秦二人最后一批办理了退休手续,虽然无奈但也是社会发展、时间流逝的大势所趋。不过,我依旧十分怀念当年那段激情洋溢的岁月,很留恋当初的纯真、热血与执着。”

“这两年,只有在少数茶园里才能看到豫剧演出,这让我心里极不是个滋味,我也不会去那里演,这与酬劳毫无关系,只为保留当初对艺术的一份心境,对豫剧的那份尊重。”徐军直白的话语里流露出的是对舞台的恋恋不舍和对艺术的极度珍爱,采访最后他也向记者分享了心底的愿望:“如果能进剧场的舞台演出我还是很愿意的,如果有机会无论是在甘肃还是河南,一分钱不要也要去重回舞台再续戏缘。”

徐军、冯一帆夫妻档的豫剧人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