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孟艳)每周一、周三、周五上午,在济宁市洸河路与古槐路交叉口的大石桥西临花园,总会见到这么一群老年人,他们平均年龄大约在六十岁左右,他们自拉自唱,表演一些豫剧名段,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观看。
退休后发挥余热 自发组建戏曲演唱团
近日,记者采访到了这些老艺人的组织者赵嘉良。赵老师今年六十一岁了,是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戏曲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戏曲家协会理事,原济宁市豫剧二团团长,专功文小生,舞台上演出近百人物,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夫人黄梅香出身梨园世家,是著名豫剧大师黄儒秀的孙女,专功青衣,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夫妻俩退休离开舞台后, 酷爱戏曲艺术的心久久难平,又看到很多老年人喜欢听戏却无处去听,就想着能不能发挥一下余热,利用自身的艺术特长,为戏曲爱好者免费演出,丰富一下市民的文化生活。二老的决定得到了很多同行的支持,大家一商量就有了现在的这个中老年戏曲演唱团。
中老年戏曲演唱团由济宁市豫剧二团(任城区)及嘉祥,鱼台等县剧团多名退休骨干演员组成,乐队伴奏员吸收了有一定基础的数十名戏曲爱好者,他们利用空闲时间聚在一起,在赵老师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练嗓,排练,组织演出。组建四个多月来,他们多次参加下乡惠民演出活动,在文化广场市民大舞台进行了多场公益演出,每周一、三、五上午还在洸河路与古槐路的交叉口的大石桥西临花园为市民演出,有很多乡下的戏曲爱好者有时候还特意乘坐公交车前来观看。
赵嘉良的《西厢记》中张生小生剧照
戏曲艺术后继无人 文化传承成难点
据赵嘉良介绍,现在爱听戏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对戏曲并不感冒,这是最令他惋惜的。究其原因,赵老师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很少有人能静静品味戏曲这门艺术,特别是年轻人,对戏曲接触太少……另外一个原因是学戏很辛苦,一扎马步就大半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我们那个年代,一个班三十多个人,也只能出一到两个名角,现在的孩子有几个能吃得了这种苦。再加上现在戏曲市场也不景气,没有太大的市场,戏曲不再是一个可以谋生的手段,为了生计,很多人也不愿意下功夫学了……”说到这里,赵老师深深叹了口气。
在赵老师的演唱团里,最年轻的刘永军先生也四十多岁了。刘先生是一家熟食店的老板,小时候受母亲熏陶,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加入到演唱团后,赵老师看他先天条件不错,对刘先生很是器重,希望他可以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能有他这样一个条件不错并且痴迷学戏的学生,我很欣慰。”赵嘉良说道。
戏曲发展困难多 文化创新是关键
不仅仅是缺乏年轻演员、专业演员的问题,活动经费也是一大难题。据赵老师介绍,演唱团成立之后,很多的服装、音响、乐器都是他们自费自筹的。现在演唱团内很多都是一些退休老人,凭着对戏曲的热爱,他们拿自己的退休金做经费,希望可以把戏曲传承下去,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演唱团的长久发展,赵嘉良也在和团员们商量,进行一些形式、内容的创新,除了演唱一些老戏之外,他们还自编自导了很多贴近市民生活的现代戏,比如《三亲家》、《比艺招亲》等。“希望可以尽自己的余力,将戏曲艺术发展传承下去,为市民服务,为戏迷服务,能为济宁市的文化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呼吁社会多重视戏曲文化,莫让戏曲艺术成贡品!”赵嘉良说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