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成立于 1948年的以孤儿为主的娃娃剧团,到如今享誉全国的商丘市豫剧院,这65年的栉风沐雨,演绎出商丘豫剧的沧海桑田;从《社长的女儿》到《龙河钟声》、《风雨情缘》,不变的是传承,延续的是一代代的商丘豫剧人对精品的不懈追求,这种薪火相传,一步步累积出商丘豫剧的繁荣!

在传承的基础上求变! 从2004年开始,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商丘市豫剧院进行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搞活了内部体制、机制。2006年,以商丘市豫剧院为龙头,率先在全国地市级第一家成立演艺集团。2007年4月7日,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在商丘调研时,称赞演艺集团改革的“路子正、方向对、效果好”。

历史的星空光芒璀璨

娃娃剧团刚成立时,成员多是烈士遗孤与无人养育的贫苦人家的孩子,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苦难的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文艺宣传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几经变革,成为了商丘豫剧团和后来的商丘豫剧院。

上世纪50年代起,为提高团员们的业务素质,剧团请豫剧名家陈素真等当指导,先后排演了《王佐断臂》、《抗秦援赵》、《岳飞》等一大批新老历史剧。剧团除了在商丘当地演出外,还到徐州、开封、郑州、许昌、漯河等地演出,观众好评如潮。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该团紧跟形势,先后创作和排演了一批现代戏,如《赤胆忠心》、《野火春风斗古城》、《甲午海战》等,在河南和周边省(市)形成很大的影响。由于演出现代戏成绩突出,1960年,该团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集体,出席了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1963年秋,该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社长的女儿》在许多地方巡回演出,赢得了广泛好评。1964年初,《社长的女儿》剧组进京汇报演出,在京连演两个月,“商丘地区豫剧团”自此红遍全国。

谈起曾经的光辉历程,77岁的吴心平可谓是如数家珍。国家一级演员、具有“活包公” 之称的吴心平当时就是《社长的女儿》剧组中的一员。他说:“我们剧组1964年在人民大会堂和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共度了除夕之夜。3月份,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钓鱼台国宾馆观看了我们的演出。周总理在接见我们时,讲了将近40分钟话,让我们非常感动。”

这种辉煌在 “文革”时期戛然而止。剧团被“砍”掉一半,大批人员被分流。但在 改革开放后,随着古装戏的开放,剧团又焕发了生机,迎来了它的又一个辉煌时期。

剧团先后排演了一批现代戏和古装戏。其中《包青天》被香港金马影业公司、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小白鞋说媒》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上世纪90年代,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戏曲艺术片《银河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豫剧http://www.xijucn.com/html/yuju/《睢阳忠烈》、《乡村女支书》、《赤子心》等剧目先后获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省戏曲大赛多项大奖。2005年,《浣纱记》荣获省第十届戏剧大赛“文华奖”及“五个一”工程奖,并多次到全国各地演出,盛况空前。2008年该院创作演出的《李香君》再次荣获省戏剧大赛“文华奖”。2009年5月,商丘演艺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商丘豫剧院院长陈新琴凭新编历史剧《风雨情缘》获得我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结束了商丘无“梅花奖”的历史。

几十年来,剧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上卓有成就的演员。老一辈的,如吴心平,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丑角大赛第一名获得者夏登路等;艺坛新秀,如陈新琴和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两届戏剧大奖得主阎玉龙等。他们犹如时代的灯塔,映射出商丘豫剧的璀璨星空。

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沿

陈新琴的荣誉证书特别多,她之所以能收获这么多的荣誉,原因有二:一个是她戏唱得好,一个是她推行文化体制改革获得了极大成功。

戏唱得好,是根本,在商丘这个“戏窝子”里,要想当好豫剧的“掌门人”,没“这把刷子”谁会服你?!但要当好这个“掌门人”,光自己唱得好远远不够,还要跟着你唱的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地位、有奔头。

2003年,陈新琴接任商丘豫剧团团长时,团里正处于唱戏唱不出钱来的窘况,大家几乎衣食不保,前途迷茫。商丘演艺集团的一位退休职工回忆说,当时,团里只有一间房子,里面有一把破凳子、一张破桌子,一把旧藤椅,这便是商丘豫剧团所有的家底。 “1996年至2003年之间,大家的工资很少。人员跑的跑,转行的转行,一个豫剧团眼看就要零散了。”陈新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也很感慨。

“剧团要吃饭、要生存、要发展,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改革,那就要创新!”上任后,陈新琴带领剧团领导班子,针对过去剧团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横下一条心,毫不手软、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

以前剧团是事业编制,工资“吃大锅饭”,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为了激发了大家的演出热情,剧团改革用工制度,全面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人员管理上全部实行竞争上岗,并实行末位淘汰。真正实现了职务能上能下、角色能大能小。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基础工资加效益工资,拉开了收入档次。

根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2004年6月,商丘市豫剧团撤团建院,成立商丘市豫剧院。 2006年年底,商丘市豫剧院牵头,在全国地市级第一个成立了整合全市演艺资源,集戏剧、小品、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文化实体——商丘演艺集团。商丘演艺集团推行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走出了一条“集团+经纪人+市场”的发展路子。

商丘演艺集团自组建以来,积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机制,集中力量深化艺术创作、生产、分配、奖励等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在人才培养、剧目生产、市场演出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一批优秀演员和精品剧目,整个集团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几年来,商丘演艺集团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先进集体,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人事部、省委、省政府的表彰。陈新琴作为商丘戏剧界的领军人物,被推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及省第七、第九届党代表,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作为商丘演艺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和商丘豫剧院院长的陈新琴几乎从来没有在办公室呆住过,原因就是一个字:忙!记者采访陈新琴时,她说,今年从年头一直忙到年尾,没有松过一口气。这几天还要出去,年前还有几个台口推不掉,群众喜欢看,咱就一场接一场地演。

农民最喜欢看戏,农民是戏曲观众的主体。为此,陈新琴坚持深入农村,热情地为农民群众服务,并且尽可能地让戏“接地气”——“每到一个地方演出,就要唱得最好,赢得一方市场,”该集团副经理贾建涛说,“不同的地方欣赏口味可能不同,有的地方喜欢武戏,我们就适当加一些打斗、翻滚,让场面更热闹;有的地方喜欢听唱,那我们就在戏唱完了,再加几段经典唱段,总之让群众满意。”

商丘演艺集团的艺术表演形式也随着改革日益多样化,各种演艺服务也应有尽有,演出方式也灵活多样,节目能大能小,剧团能分能合,演出市场空间大大增加。

为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商丘演艺集团积极做好每年的“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仅2012年,就圆满完成省、市两级“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416场。

在搞好演出的同时,演艺集团还十分注重提高戏曲的质量。因为,精品才能赢的口碑,高质量的戏曲才能赢得市场。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商丘市豫剧院充分借鉴南方戏剧的特点,加强了舞台设计、灯光、音响、化妆等,聘请著名编剧改编剧本,打造了多部精品。其中,《浣纱记》《李香君》《龙河钟声》连续三届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奖”。

演艺集团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人才才是根本保障。为此,他们采取了“送、带、引”战略。一是送到外地去学习,二是老人带新人,三是从外地引进人才。通过这三种渠道,目前,演艺集团已经培养了几十名骨干力量,引进了20名多才多艺的青年演员。

除演出以外,演艺集团还积极拓宽经营渠道。目前,该集团除了拥有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演出公司、广告礼仪公司外,还与嘉年华影视公司合作办起了拥有4个数字放映厅和一个现代化豪华放映厅的影剧院,并正在融资1.5亿元筹建集旅游、演出、文化创意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文化大观园项目。

豫剧《李香君》

商丘豫剧院排演的《李香君》、《龙河钟声》先后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